张玉新:得之细节,失之细碎

—— ——教学环节的内在逻辑在于合乎文本的本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31 次 更新时间:2016-09-02 20:44

进入专题: 语文教学   合乎文本   内在逻辑  

张玉新  


对叙事类文学作品尤其写人散文的细节分析,肯定能帮助学生有效走进文本,进而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文本的精彩之处“精细加工”,生活化地引发学生建构阅读的新的意义,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追求。但是,若没有宏观架构,没有对文本准确的价值定位,一味“深挖”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在细节分析上“地毯式轰炸”,则可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碎片化”,可能把一篇美文拆解得“一地鸡毛”。以下案例在细节分析上的确有明显的长处,教师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去咬文嚼字,咀嚼出了独特的滋味,有的滋味是发人所未发;同时也呈现出“碎片化”的不足,用“得之细节,失之细碎”来评价,或可点到长处与痛处。

其实,上世纪语文教学届曾出现过所谓“讲深讲透派”,此派教师十分崇尚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擅长通过教师认为“深透”的分析咀嚼细节,最后把文本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目前也有所谓“文本细读”的主张,也得到很多语文教师的热捧。这里无意否定上述流派或主张,语文教学的演进自然不能忽视曾经或正在风行的流派、主张,但要对这些流派、主张进行为我所用的内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语文教学更加合乎语文之道,而不是耽于语文之技或语文之术。

这里仅就自己做中学语文教师时的体验,描述个人实践性知识色彩的语文之道。从高中语文教学的本位看,总觉得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教好,致使初中与高中语文教学不能衔接;于是到初中,从小学五年级毕业的小班教起,一口气教了四年,在初中的起始年级——预备年级,又发现学生的识字、用字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是我没有权利到小学去教书。我就带着这些学生进行了一学年的识字教学,使学生尽可能补上识字、用字这一课。后来这个班级我一直教到高三毕业,共七年,对语文教学之道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教师关注教学方法自然是正当防卫,不过我更注重学习方法,因此我认可的语文之道以语文学习为核心,而语文教师首先要做优秀的语文学习者,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个性化感悟作为个案,使教学行为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凡是要教学生会的,自己必须先会,否则你的教学可能是蒙人的,你可能是以教误认者。教师要对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教学内容了然于心,努力弄清楚当下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其以往储备中有哪些可以盘活,可为当下的学习服务。教学中的比较、比喻十分重要,但一定要拿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先拥的知识来比或喻。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成果的交流、分享、发表意识,在愉悦心态下教、学语文。

综上,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是积累一定量的常用字,背诵一定量的经典的语言材料;高级阶段是结合生活经历不断感悟已经积累的经典语言文字材料,拓展积累、感悟新的经典的语言材料。当有了积累,在积累基础上的感悟,便有了表达这种感悟的冲动,便可能用文字表达出来。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引发学生主动积累、感悟的契机。


【问诊案例】


《金岳霖先生》教学实录


执教者:龙燕


一、整体感知,示例从细节入手


师:作者是如何做到让行文的脉络比较清晰的呢?第2自然段的一句话,大家画下来:“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作者是先从所写人的样貌入手来写的,而自然段的段首也有类似的表达,找一找,找到的同学来读一读。

生:有5位学生找出第3、4、9、10、12、13段核心句。

师:同学们画下来,这些自然段的段首,我们会读出作者的行文脉络。比如先从样貌写起,而后写到他的品行,这就是一个行文的脉络。

文题是《金岳霖先生》,如果根据初读对金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感知,你来选择一个修饰语添加在这里,表达金先生留给你最深的印象,你想添什么词?

生:四位学生分别说“性情温和的”“有趣的”“热爱生活的”“平易近人的”。

师:老师比较关注“热爱生活”前面一个词语“为人天真”。“天真”通常形容的是小孩。若替换“天真”这个词,你觉得我们在突出孩子什么特点?

生1、2:分别答“比较喜欢玩耍”“顽皮”。

老师:喜欢玩耍和顽皮,能不能用来形容金先生呢?同学们都带了辞典,查一查“天真”是不是爱游戏,是不是简单、幼稚?

生3:天真: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虚伪;头脑简单,容易被假象迷惑。

师:大家对这个词的意思更倾向于了哪个解释?各抒己见。

生4:因为他说是为人率真。

师:为人率真,他取了这个解释,好,这个同学在摇头,你摇头的原因?

生5:“天真”不如说表现金先生为人处事的比较没有掩饰,所以我认为“天真”这个词不是很好。

师:我觉得他的理解特别好,他读出了金先生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毫不掩饰,完全真实地流露自己的情感。那和天真有没有关系?和哪个有关系?

生6:没有做作和虚伪,也就是毫无掩饰。


二、明确主要任务,逐段分析细节


师:初读文章就能够说出金先生留给我们的鲜明印象。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为人的天真,以及同学们说的有趣等等,也一定在作品的细节中彰显出魅力。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从字里行间仔细品读金先生的形象。

第6自然段,有学生问金先生为什么要搞逻辑,问者认为逻辑学枯燥无味,金先生的回答却是“我觉得它很好玩儿。”“好玩儿”为什么值得关注呢?

生5:在这里“好玩儿”表现出金先生对逻辑学理解很独特。

生6:看出他很真诚。

师:很真诚,这句话是金先生脱口而出、不加思索的,完全不是端着架子给学生讲学术道理,也不是我说服你,你一定要觉得我讲的逻辑学课很有意思。大家直接接读金先生的回答。“您为什么要搞逻辑啊?”

学生齐读:“我觉得它很好玩儿。”

师:你关注的是哪个细节?

生7:第9段倒数第三行。(读原文略)这可以看出他上课时,作为老师的幽默。

师:你最关注的词语是什么呢?

生7、8:分别指出“得意”“捏”“甚为”“伸”“捉”“看”。

师:文中写身材高大的金先生,手里捏着一只小跳蚤;眼睛不好的金先生,捏在手里还要看看;正在讲课的金先生,手里捏着跳蚤,甚为得意。很有意思的形象,怎么评价?

生9:率真。他没有架子,很平常的和人交流。

师:很平常也许是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我不去顾忌此时我是一个教授,被请来给文学爱好者的同学讲课,而是基于我们就是聊一聊学问,我把我的观点交流给你,你可以提出置疑,在这过程中我是轻松的,我是自在的。

好,一起来读这一段,仔细体会这一系列的动词,包括“甚为得意”,争取能够读出当时的情趣。

学生齐读:略。

师:我们试着把“看看”读慢一点。

学生齐读:略。

师:下面接着写了一个细节,第5自然段。

学生齐读:略。

师:林国达死了,你读出金先生的伤心了吗?只有短短的一句,从这段里还有哪个细节能看出他心中真诚的伤心和难过?

学生齐答:“一直没有笑容。”

师:话语是简单的,但内心的情感是很不幸,不愿意再提起这个事情的经过。在课堂上也不便于交流,可是这样的学生早逝带给金先生内心的触动是很大的,《论语》中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我们中国人,古时候的人是这样的,今天也一样,我们在金先生的身上看到了这样深沉的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

学生齐读:略。

师:这些是他为人师的一面,在这一部分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细节吗?

生10:第7自然段,问王浩。可以看出来金先生在讲课时和他的学生能够平等对话,一起探讨问题,不像是老师教导学生,倒像是两个朋友一样。

老师:林国达多年之后,回想起自己在西南联大求学的岁月,也有这样的感慨,说“我在那一段时间不仅和金先生学了逻辑学、学了哲学,更主要的是,在那段时间我在情感上有所依托。”金先生给他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我们都是这样在班里上课,如果老师讲着,讲着,变成了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可以吗?那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细节呢?

生11:学这门课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所以金先生上课就经常和王浩探讨,然后这个课就成了他们两个人的对话。

师:其实这依然是他率真的表现。他这样的真诚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并且在努力培养之下,王浩接下来的发展是如何?文中有没有交代?怎么写的?

生11:国际知名的学者。

老师: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的他,后面的同学说一下。

生12:第10段,通过描写他与鸡同食、和小朋友们一起比水果,可以看出他虽然为人师长,但他不拘禁自己的行为举止,为人十分率真,十分热爱生活。

生13:金先生无儿无女,是一个单身汉。

师:金先生无儿无女,是单身汉,是鳏夫,但是他依然自得其乐。把自得其乐的词画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略。

师:鳏,书中解释为“无妻”的或“丧妻”的男人,那金岳霖先生是属于无妻的还是丧妻的?

生齐回答:无妻。

师:为什么他无妻?

生14:他很倾慕林徽因的谈吐和才华,他们两个是纯友谊。第11段中,金先生有一年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金先生宣布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了解一下文章的背景,这时候林徽因其实已经过世了,但是他仍然记得这一天是林徽因的生日,表现出金先生非常珍惜他们两个人的友情,而且友情很深厚。

师:在林徽因死后,他依然要用请客吃饭的方式来为她庆祝生日,表达怀念。这位女同学有一句话非常经典,说他们两个是纯友谊,你为什么要强调这句话?说是心里仰慕,你特别欣赏金先生能用这种真挚的方式,来仰慕身边的这位有才学的女性,窈窕淑女。其实不仅仅是友谊,金先生是因为对林徽因由衷的爱慕而终生不娶的,是这样的。林徽因是一位才女,也是一位美女,特别有魅力,她在建筑学、哲学、文学、历史学各个领域都有才子朋友,当他们争执不休的时候,林徽因以她卓越的谈吐和才学能够让大家心悦诚服。面对这样优秀的女性,金先生钟情于她。金先生晚年,有出版商来找他,想要给林徽因出版一个集子,想让金岳霖先生帮着写序。金先生说,我不能写,因为我和她之间的话,就要原原本本的都对她说。对她不能说的,我也不愿意对别人说。出版商临走,金先生还索要出版商拿给他看的一张林徽因的照片。这样的一个人,我们觉得确实是很有魅力的,能够钟情至此的一个人,性情极真的一个人。

第12段所写的生活细节,是唯一不在西南联大时期的(教师朗读略)。这里用到了一个“有趣”,大家觉得这个和前面的“有趣”意思是不是一样?再好好的品读这个段落,如果老师让你把“有趣”替换成其他的词语,你想要换成什么?

生15:好玩儿。他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也不和人交谈,很好玩儿。

师:80岁的哲学界的泰斗,如果你来为他设计接触社会的方式,你会想到什么?你让他用何种方式来接触社会?

生16:去茶馆聊天。因为茶馆的人比较复杂,互相谈一谈,互相交流一下。

生17:去买菜。菜市场里面的人特别多,都是平民百姓。

师:如果在今天让他接触社会,你为他设计一下。

生17:以金先生的身份应该和一些教授,或者和他的学生在一起,说一说学术界的问题。

师:好,也许让他多去指点后辈,更能够让这样有才学、有人格魅力的长者,更有意义的接触社会。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只能深居简出,而要让他接触社会,就坐在平板三轮车上逛逛风景吧。我想象这样的镜头真的很有趣。

生18:我觉得他有点奇怪,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他坐在一个车上还东张西望,很奇怪,别人会以为,这个人在干嘛,不会理解他到底是在看什么东西。

师:一位有才学的人,以这种奇怪的方式,接触社会,其实本身也是对当时的一种讽刺。因为他的这一份不受外界干扰的真挚的性情,也让他在特殊的年代,以不变来应万变。

生19:我觉得这当中有一种无奈,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大哲学家被逼着只能深居简出,所以表达出作者的一种很无奈的感情。

师:有很多人评价金岳霖,说金岳霖先生身上有着魏晋名士特点,也许有的人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从身上抓住虱子、跳蚤的举动,和文中很相像。但是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发现,其实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巧合。而是他整个为人的真性情,为人的真率,毫不掩饰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他身上的率真,其实又何止是金岳霖呢?这种真性情,尤其是对真性情的坚守,其实也应该是中国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时代文人的普遍形象。汪曾祺他们身上也有这样的体现,大家通过课后再去了解。大家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对金先生身上的这一份天真的的感受。

师:一篇写人的文章,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之外,我们再学习一点写人的方法,结合你现在的写作,来说一说你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怎么能把一个人写好?

生:要从细节之处描写。


(作者单位: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邮编:130012)



【诊断意见】


这是龙燕老师获得吉林省初中语文教学新秀之后,在长春市上的一节展示课。本课系长春版义务教育国标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课。系借班上课,课前学生有较充分的预习。


从一般观摩课、展示课的角度评价,这无疑是一节成功的课,龙燕老师也是在应试大行其道的当今肯于上并不怎么应试课的优秀教师。我以为,这节课值得肯定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细节分析多有创见


课堂实录一万多字,限于篇幅剪裁处理后保留不到四千字,不能看到原貌,即便如此也能看出龙老师在细节分析上用的功夫,所以说这节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之细节”分析。这里说细节分析多有创见,侧重指向以宣读或转述教参的观点“用别人的话说别人的事儿”这种教师主体不在场的现状;也侧重指向以先讲解如何解读文本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马上“学以致用”的现状。我最为看好的,就是龙老师用生活的话语引导学生剖析文本,努力为学生创设设身处地的情境以走进文本。支撑她这样做的观念,应该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先拥知识,在学生不具备与文本相关的先拥知识的情况下,则努力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资源,以期对文本的解读形成碰撞,从而建构新的意义。可以肯定,龙老师深谙初中语文教学不是以提前培养大学中文系预备生为目标的道理,知晓生活经历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所以她分析细节总是把学生引向生活,用生活感悟去解读文本的语言与内蕴。


二、教学基于学生如何学习


我在同青年教师交流的时候经常被问及的,就是“我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提高阅读的分数”等等,大多属于应试技巧方面的问题,从这些提问中可以断定,提问者认可的是基于教师如何教的教学,而不是基于学生如何学的教学。龙燕老师则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多次让学生当堂查字典解决问题,多次引导学生圈点关键词、关键句,多次示范如何生活化地分析文本中的细节,等等,都是基于学生如何学的教学,可以推断她教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可以不教。在这些“手把手”教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有的属于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方面,比如查字典、圈点关键词句,有的属于学习方法指导方面,比如多次引导学生齐读关键句、试着把“看看”读慢一点,“我觉得好玩儿”的逻辑重音比较;多次使用替换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教学生读书的方法、分析的方法。阅读教学从关键词语入手,可谓文本解读的不二法门。这样的学法指导充分融合师生互动,有一位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读出金岳霖坐着板车去王府井“接触社会”这一举动中无奈的感情,这都是龙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可贵之处。


三、教学环节之间逻辑性强


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缺乏逻辑性的问题,比如教学目标的设定难以测量,导致无论如何教学都将是没有效果,具体地说,学习一首七言绝句,教学目标竟然是通过学习这首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等,而审美能力要是通过一首是就提高了,语文学科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很具体,就是分析细节,而整堂课都是围绕细节分析进行,结尾也是落实在细节分析对写作的帮助上,可谓首尾圆合,此其一。


教学环节、步骤明晰,先是整体感知课文,由教师示范如何分析细节,后是师生互动具体分析课文的细节,此其二。


问题之间衔接紧密,可谓环环相扣,此其三。


在我的“语文野狐禅”里一向认为课堂教学无异于行为艺术,成败优缺相伴而现场难以更改。况且“语文”一词至今也还只是个普通名词,大家见仁见智。怀着不同的语文之道,对同一堂课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以此心态提出几点商榷,仍然属于我个人的“野狐禅”,具体说也有以三几个方面:


一、失之细碎


前面提及本课的一大优点是“得之细节”,与此相对的不足便是“失之细碎”。在剪裁本课实录的过程中,我反复阅读、仔细挑选。龙老师几乎逐段分析细节,差不多是平均用力,繁简失当,给我的印象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细碎到“血肉模糊”的程度,已难辨文本细节的本来面目。这个典型的教学行为或环节的背后显示出来的不是这个环节本身,而是关乎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关乎教师对语文之道的体悟。可谓其“病”在表,其“根”在里。


二、游离或超越文本


游离或超越文本的现象目前也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同样涉及到对语文之道的体认,或许可以归结为“泛人文化”的流弊。

游离或超越文本在本课中的具体表现为:

1.过度解读。无限挖掘人物的“高大上”,比如金岳霖先生上课捉跳蚤这样不够检点的行为,教师却解读为“很平常也许是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认为这也是金先生的优点;再如学生死了那一节,教师引用《论语》中孔子“是日哭,则不歌”,进而引申说:“我们中国人,古时候的人是这样的,今天也一样,我们在金先生的身上看到了这样深沉的情感。”这样的联系和引申就比较牵强。

2.失当征引。最明显的就是查字典解释“鳏”,为了引出金岳霖与林徽因的感情纠葛,这样的问题一则游离文本不必要,二则根本说不清楚。人家汪曾祺也不过点到为止,何必把作者点到为止的地方放大乃至夸大?这种征引还不如研究作者为何点到为止呢。还有引林国达的回忆,教师是在偏重对金岳霖的形象的剖析,而不是对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的剖析;要知道好玩的人写好玩的人才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别人回忆或叙写金岳霖先生与汪曾祺何干?还有征引《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解释金岳霖虽没有“幼吾幼”的经历,为何还能对“人之幼”那样友好、喜爱,引出金先生热爱生活之类的性格等等,这样的钩沉索也脱离文本。

3.不当设计。一方面龙老师在分析细节的时候的确能引导学生生活化剖析而不是贴标签、扣帽子,另一方面也的确存在不恰当的问题设计。比如多次让学生设计金岳霖如果不坐板车逛王府井,该如何接触社会,还用不少时间讨论学生的设计,此环节让人匪夷所思,超越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不会有令人信服的结果。


三、教师潜意识中存在“惟教材”的思维定势


导致上述缺失的原因是什么?语文教材的特点从来都是文选式的,不直接承载所谓系统的语文知识,而且教材都是所谓专家编的,所以凡是选进教材的就一定都是好的;凡是课文中写的正面人物就都应该是完美高大的,自然要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意蕴,自然要提升到某种哲理的高度。于是,教师选择了对教材的仰视角度,不敢平视甚至俯视教材,结果自然就是求证教材文本中正面人物的“高大上”,反面人物的“矮小下”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要证明的,就是不需要证明就先确定的那些“正能量”的存在,从而违背了文本自身的逻辑。这种思维定势无疑是一代人的遭遇或悲哀,我们都被洗过脑,我们都或多或少残留这种思维定势。


【专家处方】


在现场听完龙燕老师这节课后,我就把她请到我办公室,还有我工作室的几位青年教师一起谈了对这节课的看法。当时我们主要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展开的。因此这里的建议大体上龙颜老师都清楚,即使这样,我仍然强调这仅是我个人的“野狐禅”,仅仅是提出未必正确的建议和意见。

总体上说,“诊治”这些“病症”并不容易,此症非龙燕老师独有,带有普遍性;我曾经片面地称之为“杨朔散文式的”思维定势。克服这种的缺陷,就要不惟教材、不惟名家、不惟权威,要从文本的本然出发而不是外加上什么东西。教材是个例子,大多数是好例子,好例子中也有不够好的东西。说穿了还是对语文之道的体悟,限于篇幅对语文之道不能展开论述。既然治“本”不可一剂完成,只好就治“标”略陈陋见。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环节调整


将“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从字里行间仔细品读金先生的形象”调整为“学习汪曾祺是怎样用细节写金岳霖的”,不要纠缠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以及别人眼中的金岳霖有什么特点。别人如何评价金岳霖与汪曾祺的这篇文章无关,这就是主要目标(任务)存在的偏差,但可以引导学生看汪曾祺如何写其他人,而不是别人如何写金岳霖。


二、细节分析环节“瘦身”


细节分析要有度。深度比“宽”度好(“宽”度这里指横向平铺,只是在量上叠加而不增“质”)。细节分析要有详略。即便细节描写的分析很必要,也应该有详略,不可平均分配时间和精力;教师示范分析后,着重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一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给学生留下学以致用的余地,有的点到为止即可,保留一部分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不是什么都说白了、说开了才叫深透。


三、游离或超越文本环节删除


如果龙燕老师认可的话,可否将上述脱离或超越文本的环节删掉,使得目标环节调整之后,细节分析瘦身之后,教学目标得以落实,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以上陋见当否,恳请同人批评、研讨,我愿意做这样的靶子。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编号zc11184〕“语文学习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进入专题: 语文教学   合乎文本   内在逻辑  

本文责编:dengjiax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118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10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