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生态整体视野下的当代人道论思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81 次 更新时间:2008-06-13 17:01

进入专题: 生态理性  

唐代兴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 在世界性生态危机和全球化生存语境之双重背景下,当代人道论的存在论根基是“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以此,当代人道论的基本思想是世界生命平等、广阔博爱和全面慈善,其价值指向的整体表述是世界生命主义、社会人本主义和个体主体主义;其生存论原则是生命平等原则、人人平等原则和个体主体原则;其具体的实践追求是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努力使一切生命成为完整的生命;平等地善待一切人,努力使一切人成为完整的人;平等地善待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完整的人。

【关键词】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生态理性;人道目标;人道原则

人主体世界的内在精神标志是人道思想;人主体世界的能力不断提升,其人道思想亦随之演变发展而获得更新的视野与精神内涵。在源远流长的人类精神探索史上,无论是中国的人伦主义人道论思想传统,还是欧洲的个体主义人道论思想传统,都体现整体视野和价值追求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在世界性生态危机和全球化生存语境之双重背景指涉下,这种存在视野和价值方向的人道思想已经暴露出其自身的严重缺陷——而无以引导当代人类开辟健康、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籍此,本文试图立足于时代生存发展之整体趋势与要求,努力重构生态整体视野的当代人道论。

一、当代人道论的思想基础与价值指向

《易经.系辞下传》在解释“易”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曰吉凶生焉。”[1](P540)宇宙、自然、人世此三者的规律虽各不同,但在本质上都遵循“生”与“变”法则:宇宙、自然、生命、万物、人世,是在生中求变,在变中求新生的。同样,古希腊前期的各派自然哲学,其侧重虽不同,但无不强调世界之“变中不变”和“不变中求变”的“转换生成”规律。以此,宇宙、自然、人世的存在始终相互关联、相互照亮,生命、万物、人的生存是生态互动的。当以其为视野来探讨当代人道论,其思想基础应该是宇宙、自然、人世的整体存在论和世界、生命、万物的互动生存论。

客观地看,人类无论怎样进化与文明,都不能摆脱宇宙规律、自然法则和物种本性,所以,人道乃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和生物之道的整体表述:人道主义事实地扎根于宇宙自然的整体存在状态和地球生物圈的整体生命进程之中,其思想基础应该是“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前者意指宇宙自然创造了人类的同时,创造了人类何以才能和谐幸福生活的终极法则,这一法则即是宇宙世界整体存在论、自然生存互动论和生命万物相互依存论;后者意指人作为地球生命的最高灵性者,必须维护、完善和弘扬宇宙整体存在法则、自然生存互动法则和生命万物相互依存法则,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其自身的完整存在。

在中西哲学思想源头上,其共同的认知取向与价值定位是“万物有灵”,即生命万物均有灵魂、灵性、灵气、灵光,这是大自然对所有物、所有生命的恩泽,是天赋于所有物和一切生命的基本权利:只有万物有灵,才有万物之生命;惟有万物之生命,人类物种才可获得其生命的最高灵性、灵气、灵光、灵魂。因而,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真诚地维护一切生命的存在尊严,乃人类开辟生存幸福之路的终极动力。

宇宙自然之“生-变”法则,决定了万物循环、生命消长的过程,即是其相互生产与消费进程。所以,宇宙世界整体存在法则、自然生存互动规律和生命万物相互依存法则,讲的是生命万物的生产与消费必须追求平衡:任何物、任何生命存在形式的生产与消费都必须以其他物、其他生命的生产与消费平衡为前提。以此,人作为万物之最高灵性者,应该担当起为自然护法的责任,维护宇宙、自然、人世之整体互动生变规律,维护世界万物和生命之生产与消费的生态平衡。人类要担当起这一职责,必须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和尊重一切生命,这是当代人道主义的终极本质,亦是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以此为规范,人道主义的整体价值取向只能是世界生命主义和地球生态主义:珍贵生命、尊重生命,为善待一切生命而追求地球生态平衡,构成当代人道主义的最终价值归依;以此为视野,当代人道主义则是广阔的博爱主义和全面的慈善主义:前者要求当代人类必须使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物种、所有生命都成为人类所爱的对象-----这一广阔的爱心爱德,才是人类谋求幸福的坚实的生存根基;后者要求当代人类应该遵循一切物、所有生命的慈善本性(比如虎毒不食子),对整个生命世界的所有物种、所有生命以慈善:慈善万物生命,应该成为人类人间幸福的物道基础与前提,所以,全面的慈善是指:人的慈善行为应对整个世界和所有生命开放。

二、生态整体视野的当代人道论思想体系

当代人道论思想体系有广狭两个方面的价值指向:前者即世界范围内的物本主义,其基本思想是世界生命主义、广阔的博爱主义和全面的慈善主义,其价值取向是平等地善待生命并使生命成为其为完整的生命,所以,生命是其关注的中心,并构成其价值来源和价值归宿;后者即人本主义,其基本思想是以人自身为目的并以完整人自身为目标,其价值取向是“善待一切人”和“使人成为人”,所以,人是其关注的中心,并构成价值来源与价值归宿。

物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结合点是人:人首先是一种具体的物种生命形态,然后才是人这种特殊的生命形态——人融进了生命的物种本性,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的文化本性。因为“物竞天择”进化法则推动人获得了属人的目的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创造设计能力,这一双重能力的具备,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与愿望来确定其生命本性的界限,并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与愿望来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世界的秩序。由此,人居于整个生命世界的中心,成为整个生命世界的护法者。

人本主义即是以人为本位:人既是人自己的逻辑起点,又是自己的目的和归宿:相对生命化的世界来说,人必须做到并始终保持以自我生命存在为起点并以自我生命存在为目的,其根本任务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与再生、维护生命之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平衡,为此,人必须具备世界生命主义视野、广阔的博爱主义精神和全面的慈善主义胸怀,必须在其目的性存在和自由创造活动中为自己设定能完全体现其物种本性和生命本性的明确界限,这个界限就是为法,就是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相对人的社会来讲,人构成了社会,社会的真正主体只能是人:只有人才是社会的唯一目标和目的。由此两个方面的规定,以人为目的的完整涵义是: (1)人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和归宿:没有人就没有价值;没有人,世界就失去了产生价值的依据和理由;(2)人是一切价值的判断者:人既是万物的尺度,也是社会的尺度,更是人自身的尺度——人必须以自身为尺度,社会必须以人为尺度;(3)人是一切价值的目标,一切价值都是人自主选择自由创造的行为体现和实现成果,所有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都必须以人为起点为目的;(4)人是最高价值体现:在整个生命世界里,“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8]人为了自我存在,不仅最需要他人的存在,更需要他人的帮助与扶持。

人以自身为目的的生活就是尊严地生活,人应该以自己为目的去博爱,并以自己为最高价值去慈善。所以,广阔的博爱和全面的慈善既是物道,又是人道;既是真正的生命本体主义,又是彻底的人本主义。融物道与人道、生命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广阔博爱和全面慈善的精神支撑点即是生态理性。生态理性的视野是世界整体存在论和万物互动生存论,其价值取向是生命本身:一切生物的生命,所有动物的生命,包括一草一木,都是珍贵,都值得尊重,都需要平等的善待。以生态理性为支撑点的当代人道论,必须根据其生命世界的最高法则――物道法则,明确地确定人类自身本性的限度,维护生命世界的整体生态平衡。这一限度精神的典型表述是“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人为自然护法,即是为世界生命护法,为万物护法,也是为人类存在与生存繁衍护法。前者体现为善待世界万物,善待一切生命,其目标是使物成其物,使生命成其生命;后者展开为善待整个人类,善待一切人,其目标是使人成其为人。

三、人道的根本原则:平等把生命当生命看并使生命成为生命

人道社会首先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好坏始终是“物竞”的结果:物种之间有限度的“竞”,则会营造出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反之,则会制造出恶劣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讲,生态环境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人这种物种。因为只有人才独具以自己的自由意志来确定自己本性的限度能力,并且也只有人才具有自主地和创造性地设计世界的能力,当人类以绝对自我中心的态度来看待整个生命世界,并以自我霸权的方式去掠夺自然资源,则必然阻碍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之间的自然(即符合生命存在本性的)联系:

“环境就是一个标志:在生命和它的周围事物之间精心雕琢起来的完美的适应开始发生损伤了。由于一种生物和另一种生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所有生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开始中断,因此维持着整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也开始动摇了,而且,在某些地方已经停止。”[2](P87)

生态环境是生命与生命之间保持原始关联性的自然体现。在今天,生命与生命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遭受到影响、动摇甚至停止,这实际上是生命与生命、个体与整体之原始关联性已经丧失,这种丧失不仅使整个生命世界失去了应有的生态平衡,也使人类生存处于巨大的危机之中,因为自近代以来,人类向生命世界争霸权的生存竞斗历史,亲手毁灭着他赖以存在的根基――地球、大地、原野和生命世界。形成这种根基性和根源性的生存危机的思想基础,乃是人类人道论,其行动纲领是向生命世界争霸权,其道德原则是人类绝对(的物质)幸福论原则。因而,要真正消除这种生存危机,必须从根本上抛弃狭隘的人道论理念,重新确立新型的能够拯救世界、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自然人道主义、大地人道主义、原野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的根本原则只能是生命主义原则,或者说生命的整体幸福论原则。

生命主义人道原则强调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的根本前提是平等地尊重生命。因为几乎所有物种和所有生命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能力,否则,生命就不成其为生命,物种就不可能具有存在于大地上的起码资格。所以,要真正了解人类自我,必须先了解动物、了解世界上的所有生命,“生命是一个超越了我们的理解能力的奇迹,我们仍需要尊重他。”[3](P238)尊重生命是人类了解生命的前提,亦是认识人类自我的前提,更是人类真正尊重自我的开始。

平等地尊重一切生命的实质性道德体现就是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就是以一种虔敬和畏惧的态度来平等地看待所有生命。因为,世界因为有生命才成其为世界,自然因其生命才成为自然。生命构成了自然和世界本身,生命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存在,更是一种道德存在:“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4](P30) 自然世界是自发性地生产和消费生命的进程,在这个开放的生命进程中,人类生命存在不仅有其目的性、自主性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更具有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与其他生命存在的休戚相关,所以惟有人才能够敬畏生命:学会敬畏生命,构成了人类的最大幸福之源,因为只有敬畏生命,人才能够帮助和拯救其他生命;只有敬畏生命,人类才可通过维护世界生命之生态平衡,使自己获得幸福生存的自然根基。

敬畏生命就是平等地把每一个生命看作具有同等价值的世界财富:“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的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的区分。”[5](P9);敬畏生命就是真诚地珍爱世界上的所有生命,平等地维护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正当权利,不能为了自己的生命存在而去残害或毁灭同类的生命、动物生命、植物生命及其他一切生命:“敬畏生命的人出于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伤害和毁灭生命,但从来不由于疏忽而伤害毁灭生命。”[6](P131)更不能以绝对的自我利益而有意伤害或毁灭生命。

一切生命存在均以整个世界为舞台,以自然、大地、地球为生存根基。地球、大地、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摇篮和所有生命的母亲,所以尊重、热爱和敬畏生命的前提,是必须善待自然、善待地球、善待大地。因为自然、地球、大地本身就是生命,就是整体的生命存在形态,它们与一切具体的生命形态的关系,是母与子的关系。所以,当代人道论不仅仅是世界生命主义,同时也是自然主义、地球主义、大地主义;人道主义的根本原则,首先是使自然、地球、大地成其为完整的自然、地球、大地的整体主义生命原则。

四、人道的社会原则:平等把人当人看并使人成为人

当代人道论的基本人道原则是善待一切人。善待一切人的根本前提是平等地看待一切人,而平等地看待一切人的认知前提是确立人(即生活中你、我、他)的最高社会地位与存在价值。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而独立地存在于世界之中:我才是惟一的这一个;其次,每个人的诞生都出于相同的被抛性,人的被抛性本身构成了人的生命诞生的依据和理由:每个人都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与依据;其三,每个人一旦被抛于世,必然在享受生的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死的职责:人人是必死的求生者,也是乐生的求死者,无论是发达的科学还是繁荣的技术,都无法改变这一既定的相同人生命运;其四,人一旦诞生于生命有限和资源匮乏的世界之中,必然要担当起求生的职责:即必须要勇敢地活下去,必须为更好地活下去而劳动,必须因其劳动而走向他人、走进群体、走入社会而终身地劳动,这是人人的相同天职,更是人人的等同权利。如上四个方面存在状况和生存处境,是天(自然力)赋给予人人的同等存在命运、生存权利与生之职责,正是这种同等存在命运、生存权利与生之职责,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

平等地善待一切人的思维视野是自由。自由之于人即是独立、自主、个性,因而,每个人必须善意地承认他人的独立存在并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必须善意地承认并尊重他的自主设计与自主安排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善意地看待他人的个性化生活、劳动和个性化地追求人生快乐与幸福的权利。

平等地善待一切人的行为表现是博爱与慈善,即把一切人作为爱的对象去爱一切人;对一切人报以同情与怜悯并同情和怜悯一切人。

平等地善待一切人基本原则即是在把人当人看的基础上努力使人成为人。在“努力使人成为人”的命题中,第一个“人”,是指自己之外的任何他人——不管其地位如何、身分怎样、职业是什么,也不管他是好人或坏人,都将属于其努力的对象;第二个“人”是指有自由意志、独立精神、平等思想、顶天立地的品格、个性化人格、广阔博爱胸怀、全面慈善情操和尊严地生活的人。“努力使人成为人”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都要担当起使所有人成为具有自由意志、独立精神、平等思想、顶天立地的品格、个性化人格、广阔的博爱胸怀和全面的慈善情操的人,通过真诚地帮助和激励他人实现“人性的再造”------而使自己真正尊严而高贵地生活。

五、人道的个体原则:平等把自己当人看并使自己成为人

世界生命主义、社会人本主义和个体主体主义是当代人道论的整体表述,其实践论展开必须从我自己出发,即平等地善待自己,把自己当人看并使自己真正成为完整的人,构成了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和平等地善待一切人的起点与目标。

人之必须要平等地把自己当人看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完整的人,是在于人作为一种自然的生命存在事实,在其生存进化的进程中,大脑获得了特别的开启,具备了独特的看和个性化的思的能力,由于前一种能力,人看到了存在世界的无限流变性和荒蛮性,看到了自己存在根基的荒原性,也看到了自己生存的孤独性,痛感自我生命存在的无依据、无根基、无目的、无意义和无价值------从而刺激起人去思考生命诞生的目的、依据、根基,激励人去想象生命的目的、价值与意义。因为后一种能力,人获得了对生命存在依据与根基的关怀,并以此为自己的诞生想象出了美丽的来源、依据、根基,为自己的存在创造出目的,为自己的生活设定出价值。由于这一自我创造与设定,才照亮了世界,照亮了万物,照亮了整个生命世界,为整个世界的生命赋予了价值与意义。

人之所以能够平等地把自己当人看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完整的人,在于人为自己创造生命目的、设定人生价值、想象生存意义的行为本身,就是在确立以自己为目的、设定以自己为价值,想象以自己为意义:人是自己的目的,人就是目的;人是自己的价值形式,人的存在就是价值;人是自己的意义,人的生存展开行为本身构成了人的意义的全部。

以此,人应该真诚地学会并努力建立起做人的价值意识与目的信念:每个人作为独立的生命而诞生,其本身就获得了独立存在的最高价值和意义;每个人一旦作为人而生活在社会中,则事实地成为了他人(以及社会)的一笔最大财富,并从而成为社会实在主体并获得最高的社会存在价值和意义。人生而存在的这一双重事实,是他确立做人的价值意识与目的信念的源泉:人的生命存在目的永远是自己创造的,人永远以自己为目的,所以创造人生存在的独立价值与生存的人生意义,这是每个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人的心理前提、意志前提、人格前提、情感前提和认知前提。

人必须具备平等的人格和自尊精神。在宇宙自然世界里,万物与生命在其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永远是平等的,这种本体意义上的生命平等事实,构成了人人人格平等和自尊精神产生的本体论基石——人人具有缔造社会之贡献的平等权利,人人必须人格平等并必须享有平等的自尊精神。这首先要求人必须以自己为目的:只有当人人以自己为目的时,每个人才有独立的人格平等,才获得平等的自尊精神、尊严精神和努力使自己成为完整的人的庄严情感与形象。

为此,人人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自我实现的人,这生命存在本身的自然要求,也是人求取完美存在的目的性追求,即任何物种生命的存在都天生具有一种求生长,求成长、求高大与完美的本性。比如树木为什么要那样竭尽全力地疯长?花为什么要那样竭其生命的全部而向世界开放自我?细想一想,其实它们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人的生命存在更是如此,求自我生长、求自我成长、求自我高大与完美,这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本性,更是人的文化本性要求使之然。

人努力使自己成为完整的人的根本行动原则是自我实现,其内在推动力量却是人的自我创造力和自我创生力:人在社会中谋求自我实现的根本动力是创造力,人在人群中使自己成为完整的人的根本力量也是创造力,只有具备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力量,才可能产生坚韧持久的创新行为和和创生行动,从而推动人真正走向努力使自己成为完整、完美、大写的人的自我之境。

为自我实现而创造,在创造中不断地自我实现,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人生过程,他伴随着人生的始终,需要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奋斗,一生的行动。因而,自我实现就是不断地实现自我,就是忠其一生地实现自我。自我实现精神,就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即生生不息的过程精神: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生生不自息,在生生不息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这当代人道论的个体主体精神和生活践行原则。

(2004、4、30)

进入 唐代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生态理性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02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