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蔡昉
所有专栏
蔡昉,1956年9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85年和1989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穷人的经济学》和《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转型》等,合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系列等。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以及“三农”问题的理论与政策等领域的研究。
353
推荐
人口红利: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有益框架
关于“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及意义
蔡昉 贾朋:构建中国式福利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共享生产率成果——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解析
社会福利的竞赛
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标识性变化
重新认识“制高点”
蔡昉 张丹丹 刘雅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基于个体追踪调查的全面分析
认识把握人口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要稳住实体经济,稳住制造业
从比较优势到规模经济——重新认识东北经济
涓流经济学的最后盛宴
经济学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
历史瞬间和特征化事实: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及其新内涵
中国改革成功经验的逻辑
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
重新配置资源,城镇化仍有红利可期
拨开“经济悲观论”的雾霾
“中国梦”的经济学解析
劳动人口负增长下的改革突围
通过改革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破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误读
“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
中国经济增长的十字路口
如何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中国发展的挑战与路径:大国经济的刘易斯转折
蔡昉 林毅夫 李周: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
中国经济如何打破减速魔咒
刘易斯转折点与公共政策方向的转变
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
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
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
转轨时期的就业政策选择:矫正制度性扭曲
林毅夫 蔡昉 李周:国有企业产生的逻辑
蔡昉 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
应对人口负增长条件下的三重冲击
人口负增长“提前五年” 到来 如何应对?
中国面临的就业挑战:从短期看长期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乡村振兴的政策抓手
数字经济时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迈向橄榄型社会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标志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公共政策着力点
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
靠前发力:方向与位置
打破“生育率悖论”
重视中国人口变化,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未来15年挑战
老龄化时代如何提高生产率?
抓住破除二元结构的窗口期
迈向共同富裕的三大途径
“人人向上”才是共同富裕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把发展目的和手段有机统一的重要要求
生育率、老龄化与未来15年经济增长
数字经济时代应高度重视就业政策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
有力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蔡昉 都阳:伴随人口红利消失,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将不再紧密
中国经济复苏要防止美国经济复苏带来的负面外溢效益
警惕经济逆熊比特化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蔡昉 :户籍制度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大挑战
全球化:从广泛参与到多边治理
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开发老龄人口红利大有可为
户籍制度改革是破除流动障碍的关键
如何让新型城镇化走得更远
转向高质量发展“三谈”
中国奇迹岂是“意外结果”
劳动力市场改革的逻辑与未来
应继续减少农业人口
拨开迷雾,读懂中国经济
两个“L”型:中国经济增长中期和长期展望
仅靠改变行政区划的城镇化难增改革红利
如何打破改革、增长和稳定的“不可能三角”?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和L型增长
刘世锦 今后一两年中国经济将触底 呈现L型走势
改革、增长和稳定,三者如何兼得?
如何打破改革、增长和稳定的“不可能三角”?
供给侧改革要求教育体制改革突破
抓住能尽快释放红利的改革
农业生产进入适度扩大规模阶段
中国经济的新挑战在哪?
“高水平均衡陷阱”是不成立的——“李约瑟之谜”再解
靠切实的改革延续人口红利
延续人口红利要靠切切实实的改革
以转方式调结构引领新常态
改革是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的统一
蔡昉等:理论探析“中国经济为什么行”
城镇化中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
蔡昉 陆旸: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
农民工市民化,立竿见影的改革红利
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
劳动力市场信号引导至关重要
生育政策调整的路径选择
城市化从不完整到完整
中国内部能产生雁阵经济吗
中国经济转折点之后的就业挑战
户籍制度改革要有明确时间表
真正的城市化应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2013年前后中国人口红利消失
改革重点应放在社会领域
挖掘无限的二次人口红利潜力
“雷尼尔效应”与地区差异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四大障碍
教育体制改革为什么难?
一个劳动力市场新时代的到来
论对劳动雇佣关系的合法保护——破除关于《劳动合同法》的认识误区
蔡昉 都阳:实现就业增长型的经济复苏
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就业波动
如何应对“未富先老”的挑战
存优创新 破解中等收入困局
推动政府职能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转变
2009年总量冲击与2010年结构短缺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弊端渐显
“刘易斯转折点”挑战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政策思考
农民工市民化:立竿见影的改革红利
劳动力市场上规制太多是好事吗?
萨缪尔森迟到30年的答案——“新经济”不能改变的原理
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负增长时代?
认识和破解消费的深层问题
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
人口负增长从供需两侧冲击经济增长
促进社会性流动,形成橄榄型社会
共同富裕与人力资本改善
机器人对就业和社会的影响
户籍改革可及时释放经济红利
蔡昉 高培勇: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键在改革
人口红利是过去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因
蔡昉 黄益平:中国改革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居民收入增长应与经济发展同步
如何应对“未富先老”的挑战
关于中国人口及相关问题的若干认识误区
谦虚使人类进步——从《人类发展报告》看发展理念的变化
建立成本分担机制 冲破既得利益藩篱
中国经济要发展须深挖改革红利
从“帕累托改进”走向“卡尔多改进”
农民工市民化是新的人口红利
改革户籍制度使农民变成市民
如何破解中国“未富先老”困境
中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 警惕日本教训
中国经济将面临失去的10年
警惕“中等收入陷阱”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
迎接“刘易斯拐点” 充分发掘人口红利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0786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