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楼宇烈
所有专栏
楼宇烈,1934年生,浙江省嵊州市人。1960年自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曾兼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主要论著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的品格》、《王弼集校释》等。
5
推荐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展望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探求合乎东亚文化传统的宗教学研究理论
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融和精神及其特点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和自然
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
《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胡适禅宗史研究平议
近代中国佛学的特点及其评价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胡适的中古思想家史研究述评
重新认识“礼教”与中国宗教
禅宗到底有什么意义?
康有为与儒学的现代转化
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不由经教”与“由教悟宗”
太虚与中国近代佛教
熊十力“量论”杂谈(三则)
禅悟的认识论意义
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
儒学在现代韩国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教与现代人的精神修养
面对当今科学时代,佛教定位何在?
为人之道就是教育之本
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梦
楼宇烈 张伯礼 黄璐琦 张其成: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加强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互联网应传播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家是中华文化的立足点
儒教是不是宗教?
读星云大师《六祖坛经》
中国文化是一种“道”文化
楼宇烈 :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大思维底蕴
发扬人文精神,重视自我修养——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
开展对中国文化总体上的综合研究
佛教与东方文化(提要)
起源:佛教的真实面貌
佛教前世今生
磨合:发展中的中国佛教
冲突:“水土不服”的佛教教义
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
楼宇烈 :学习传统文化的总方向——体不离悟,悟不离体
佛门应当“净、静、敬”
禅宗对佛教人文精神的张扬
谈“为己之学”
研究中国佛教一定要“去印度化”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中国宗教的人文信仰
“以天为则”的学习精神
树立自觉的人文思维方式
人文素养——科学时代信仰的缺失与重建
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从“仁者自爱”说开去
科学跟宗教并存 谁取代谁都不可能
论传统文化
唤醒“自然合理”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
为天地立心 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生之学
朝礼心中的圣地——《丐僧朝圣记》序言
中国当然有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
中华人文精神的两大传统
楼宇烈 :儒学精华造福现代人生
自觉自律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
儒家、儒教与宗教
论佛教的和平精神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这将是对人类的重大文化贡献
立于礼,成于乐——中国文化中“礼教”与“乐教”的和谐统一
中国儒家“宗教化”的进程被遏制了
佛教是世界文化交流的典范
别误解了佛教
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
不能用西方标准解读中国哲学
重新认识东方智慧
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儒者
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
人本思想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什么
传统饱含原创(序与跋)
在生活实践中传承文化
现代化要建立在自己文化的土壤上
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
家是我们撬动天下的支点
怎样学习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的关键性差别
不能丢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
文化,要实现人的自觉自律
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
勉为真君子
中国文化,不能再“失魂落魄”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底蕴
群魔乱舞,如何正信?
“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
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
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唯变所适,唯义所在——中国的智慧
儒家的礼乐教化
禅宗漫谈
做中国人
格致与科学
儒家的礼教与信仰
对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三点建议
着力重振人文教育
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复兴
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体
中华文化的人文特质
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国学百年启示录
昆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财富之道儒家说》带你走进儒学 找到财富宝藏
不从改变社会整体风气入手,学了国学也没意义
弘扬国学,重在培植传统文化之“根”
国家的宗教教育几近缺失
文化自信需要几代人来“立”
下一世纪应实现我们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化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0786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