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焕:没有民主就没有“大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89 次 更新时间:2005-11-29 21:23

进入专题: 大学  

童大焕  

一段时期以来,陈丹青辞职清华、贺卫方罢招北大、中国人民大学几位法学权威集体“出走”,搞得原本应该宁静的大学校园风生水起。说死水微澜也是准确的。毕竟是他们,在缺乏生机的死水中搅起了一点波浪。最近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长城被指剽窃一案,也是可圈可点。

事情缘起于周长城所著《经济社会学》一书,40万字被指涉嫌剽窃10万字。早在七个月前,相关的批评文章即已上网,但无论是当事人周教授还是周教授所任职的武汉大学,均采取了视而不见的立场。直到9月15日,王进等七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副教授联名就周教授的抄袭剽窃问题向该校党政领导和全校教师发出公开信,这一并不复杂的学术事件才艰难地浮出水面。

为什么武大学术委员会迟迟未就此事开会,记者致电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他表示,“这种事情我们一般先转交给校党委组织部调查,因为干部一般归他们管。如果我提出建议,也可以开会,但组织部不调查开会也没用。”当记者表示,有专家称,学术

委员会应当是一个独立、纯粹的学术评判机构,应当对涉及学术腐败的事情负责评判时,李德仁称,“那是你们的看法。”

另一方面,周长城本人却底气十足,他特别强调这不是单纯的学术之争,而涉及权力之争、利益分配。似乎一旦将对手陷入“争权夺利”的道德指责,自己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学术道德争端就不那么重要了。对此,杨东平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知识分子希望为自己争取一个好的学术环境,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和介入干部选拔过程,是教师正当、合法的民主权利,不存在是否道德的问题。真正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干部考察和选拔是否尊从和体现民意,是否有相应的制度和程序选拔出得人心、有能力的干部(《新京报》2005年10月29日)。

据悉,武汉大学行政部门已介入调查。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得到周长城再次被武大任命为社会学系副主任的消息(《新京报》10月31日)。令人困惑不已的是: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学术案件,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却做不了主,而必须由“校党委组织部”这么一个行政机构来拍板定案?如果在一所大学里,有足够的学术民主氛围,教师们可以选举自己的院长、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可以决定一个教师的学术生命,那么,一个无论德才都似乎要打问号的人是不太可能成为教授的,更不太可能成为学术上的领导。而一个小小的涉嫌剽窃案,断不至于闹到公开诉诸外界舆论、闹得天下皆知、借助外界力量才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的程度;而这种“重视”也未必能最终纠正错误;甚至有可能为了照顾“面子”,用另一个谎言掩盖一个谎言,用更多的错误掩盖一个错误。另据《新京报》10月30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范帕里耶斯,在被发现编造和修改科研数据、杜撰合格者姓名之后,被学校正式开除。

而在官本位和行政主导下很多并不为外人所知的黑箱里,各式各样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总在不断地上演。比如说,大量的学术腐败被掩盖,很多人借此青云直上飞黄腾达;比如说,大量的学术研究课题不是给了最合适的人,而是给了最有“公关能量”、最有关系的

人;比如说,院长、校长们自己垄断课题,带大量研究生、同时做着大量课题。那些富有创造力、真正德才兼备、光琢磨事不会琢磨人的年轻学人却被大量埋没,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作为一位学有专长的学者,在担任耶鲁大学校长12年的时间内,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没有挂名领衔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只出过一本专著——《大学工作》。在我们这里,有的导师(当然往往局限于校长副校长院长副院长一类学术领域的行政实权人物)一届带的研究生多达40人、50人,有的甚至超过100人,简直不可思议。这种情况下你指望导师带出什么样的好学生?指望这些学术带头人做出什么样的好项目?研究生不过是他们的廉价打工仔而已!

数字大师丘成桐说:即便在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一个教授一般带五六个学生已经很多了。国内这种做法(一个导师带30个研究生)是典型的讲量不讲质。质量粗糙,怎么可能搞好研究?他说:如果中国高校的不良学术风气再不整治,中国科技的发展将至少退后20年。

不论是人大法学权威集体出走离开本校,还是武大教师的联名公开信,或是陈丹青辞职、贺卫方罢招,实际上都是对大学民主和学术独立的急切呼唤。由官本位到学术本位,大学民主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特征。大学校长和各行政机构,只是为学术和教育教学服务的后勤机构与人员。“管家”反过来骑在主人头上作威作福,令人哭笑不得。说来不可思议得很,在知识经济和政治民主化浪潮波涛汹涌的当下,中国农民都可以至少在法律意义上“海选”村委会主任了,原本应该作为知识和文化先锋的教育、科研领域,却仍在坚持甚至强化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那一套官本位学术体制,行政权力主导一切,与学术民主、教授(教师)治校越来越远。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尖锐的讽刺。没有现代的大学治理结构,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永远只能是水中花、海底月;这样的大学、学术和科研,自身如泥菩萨过河,又何以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精神领袖、引导社会的进步方向?

    进入专题: 大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087.html
文章来源:中国保险报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