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忽悠老百姓是金融机构最大的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69 次 更新时间:2014-08-31 20:07

进入专题: 金融机构  

夏斌 (进入专栏)  

 

编者按: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海峰会23日召开,国务院参事、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在主题演讲时表示,金融机构要认清宏观经济形势,昧着良心的钱不要赚。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一定要打破刚性兑付,并想尽办法消除全社会的道德风险。夏斌对于中国金融改革的系列思考,收录在《危机中的中国思考》(上下卷)中。

以下是演讲全文:

中国目前财富管理或者资产管理,近几年的发展,确实是有目共睹,非常迅猛。我帮助大家回忆一下。因为我以前是非银行司司长,管信托、理财,14年前也在浦东,当时我们就说资产管理应该全国法律统一,也是有用资产管理的语言来说。当然,在那个时候说,可能未免太早了点。2001年我们信托资产是多少呢?我主要计算的是信托公司,因为证券、基金、保险、银行基本没有干。印象很深,239家信托,6640亿资产。那是整顿前,占我们GDP比例仅仅约5%左右。到2013年,40万亿,占GDP比例70%。可见这十来年发展迅速。

2003年5月,中国证监会叫停了银证理财计划,但是到了2012年或者去年,我们三大监管部门纷纷放松监管,特别是在资产管理和理财业务方面的监管。城商行可以是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可以是子公司搞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公司也可以发行资管产品和公募产品,受托管理资产业务,期货公司也可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也就是说,对于我个人认为的受托理财,资产管理这个业务,金融业各个领域都可以干。这是2005年曾经叫停过的,现在都可以开展了。也就是大家说的混业经营或者综合经营。

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其实道理很简单。宏观经济来说,就是老百姓收入水平或者说企业法人的利润、盈利积累发展很快,居民储蓄达到45万亿。统计局统计,可投资资产600万以上的高收入家庭,08年51万户,2012年174万户,现在按照年均增长30万户的速度在增加。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座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这个统计偏低了。实质可能更快。

就投资理财需求来说,为什么能发展那么快?也就是因为金融市场深化了,产品增多了,更多的钱需要专业人士理财。我们搞金融,平时关注宏观的,如果家里有点钱,还在找这个行当的人问,现在哪些产品,谁高谁低,风险如何,谁也不是一目了然马上能清楚。因为这个市场太大,太深。

理财产品供给来说,十年来的迅速发展,我认为主要还是围绕03年我写的中国金融创新总体评估里讲的,我们搞来搞去,金融创新绝大多数的创新,都是围绕突破两大管制,第一,利率管制,第二,分业经营。我们这么多创新,除了内控风险制度的创新,法人主体机构的创新之外,我们想一想,就产品创新来说,创来创去,就是突破利率管制、突破分业经营的原则。这同时也是我们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因此,我总的判断是,总的发展势头,是从2012年开始,大资管、泛资管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是正确的。包括人们愿意用海外引进的归纳中国理财市场的资产管理业务这样的影子银行,实际就是委托理财,我认为方向绝对正确,这体现了中国金融改革长期追求的方向。但每一项正确的理论和政策,往往都有时代性,或者说有时代的暂时性、相对性、局限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今天讨论财富管理市场,资产管理市场,怎么样使得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市场走得更加稳健,我谈几点看法。

就金融机构而言,讲三点:

第一,我认为要密切关注和认清宏观经济形势,现在结构在调整、风险慢慢在曝露,是三期叠加时期,有些风险在逐步曝露,因为速度的下降。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信托产品的风险体制,抵押物等等在我们业务中的指标和设计,我劝有关业务人员,不要简单按照前几年经济增长两位数时期的经验数据向投资者设计产品、推介。同时向投资者推介的时候,要做好充分的风险信息披露。更不要迁就投资人做假账、赚不道德的钱。其实在座的可能听到的案例比我多。我是偶然人家告诉我,其实很多在做假账。不要盈利吗?地方政府平台没有,只有一年,怎么办?造呗。昧着良心的钱不要赚。

第二,要理解经济转轨的长周期和当前结构调整期中,我们金融创新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我们国有企业改革在过程之中。我们的房地产调整也在过程之中。长效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我们财税体制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财税体制,也在改革中。正面临一系列的深刻改革,但是这些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这决定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改革,自然只能是相适应,而不能过度超前、过度创新。当前金融改革中间,有些现象并不是改革滞后,而是有些现象是改革过度。

在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总量仍然带有行政调控色彩的大背景下,哪个银行贷款多少都有指标的,不能突破,还有IPO、一些票据发行都在审核中间。人民银行从宏观调控角度,盯住贷款、社会融资总量,必须盯住整个社会信用是多少。所以很多方面仍然带有行政色彩。因此金融机构一方面要有利润,和市场机制为导向,不停追求金融创新,这是对的。既然是企业就要赚钱。这是对的。要满足各类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须理解我们有些金融监管制度的无奈性和相对的暂时性。有些制度今天看来是不要的,我们要理解,我们要相信随着改革深入,有些制度会进一步改善甚至取消。

第三,我们金融机构要温故知新。到2000年左右,我们已经做了5次信托整顿,回顾历史看原因,为什么整顿,最后宏观是空的板子总是打在我们信托公司身上,当然,有管理人员管理不善的问题,但是更大的环境看,2000年我就说过,第一,我们整顿了5次,我们没有信托管理的规定,严格的信托制度怎么办,没有。2000年我在财经杂志上接受采访,这是信托最后一次整顿,一定要想办法搞清楚信托到底干什么的,就是受托理财,取消负债业务,当时压力重重。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比如92年的宏观失控、88年的宏观失控,失控是什么失控?就是投资膨胀。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最后调控。

为什么会这样?感觉我们创新开放过程中,当时信托是金融百货公司,什么都能干,负债业务有,各种各样的业务都有,房地产、炒股票,什么都能做。这样的金融百货公司的局面下,我们宏观调控的主干线,是信贷管理,就是贷款规模管理。但是贷款规模甚至更早的时候现金发行管理,一年发多少现金,都要调控、有目标。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鼓励了金融创新。但是鼓励金融创新,实际上多出了一块信用,但是信贷计划没有考虑这一点。因此,最后两者一加起来,宏观失控,宏观失控打板子,不可能打在银行身上,当然也打,最后就打信托,整顿信托,撤并信托,最高达到2000多家,经过历史整顿,关闭、破产,到239家,现在我手上又换到了180多家,现在60家左右。

所以我们发展信托产品、理财业务时,回顾历史,了解这个发展意味着什么,这个发展宏观形势是什么,这个发展监管部门准备好了没有,可能对我们发展都会有影响。

包括今天的资产证券化,我想借这个机会说一下。为什么老是发展不够?我们现在整个宏观调控是总量调控,最近是定向调控。我不展开说了。在座的都懂。在这个背景之下,总量资金是松的,松了以后也达不到应该去的地方,加上定量调控,在这样一种调控思维之下,要资产证券化,肯定要符合这个大原则。资产证券化无非就是把银行资产或者其他机构资产打包向市场推销,几年前我说过,向市场推销,你金融机构有的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的理财产品都搞不清楚它是多少坏账,是什么资产负债,你有的就是包庇他在做,再打包卖给老百姓,不是给社会稳定形成冲击吗?你都搞不清楚,老百姓能搞清楚,大妈大娘能搞清楚?这个背景之下,绝对不能推。要推是祸国殃民。

当然,要推可以,在我们在座的,在金融圈,在银行同业,你们自己玩,买一买,大家都是专业人士,你买吧。要想老百姓买,很危险。因此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做资产证券化,是有局限的,慢慢来,绝对不要影响整个金融大局稳定。我从历史角度帮大家回顾、认识我们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大发展之下,就我们而言要注意什么。

对监管部门而言,要注意什么。面对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神速,金融产品创新动力非常足。而监管套利空间比较大的背景之下,监管部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第一,要善于发现市场新动态,及时研究新产品。耗子在研究,猫也要抓紧研究。不知道人家在想什么,要抓紧研究人家在想什么。创新部门创新部,产品部,在研发什么,最好你通过各种关系要了解他们在研发什么。及时研究新产品,尽快推出新的监管制度,绝对不要做市场尾巴。积极调研,来回观察。最后只能是亡羊补牢。来回观察,观察什么?P2P,观察什么?早就很明白的事,现在还没有出来监管制度。已经1000家、2000家了,已经逃走了100多家了,160家已经逃走,引起了多少案件?

第二,监管部门而言,资产管理业务大发展时代,突出在资产管理或者财富管理中一行三会的政策协调。现在是建立监管部门协调机制的主要任务,目的明确,要协调什么东西。这些问题红头文件都有了。现在主要的协调,我认为在金融法人机构准入、风控、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各个部门,就是监管相关部门相对已经比较完善了。而一切金融法人机构的金融创新,证券基金、银行保险等等,这些机构的创新,创什么?在产品上都是仍然在体现两个突破,突破利率管制,突破分业经营。所以要求金融监管协调部门大量精力要集中花在日新月异的新的产品创新监管上。

因此我呼吁,我们监管协调,要适应,要建立应付频发的金融创新的日常工作协调机制和常设工作小组,要有个机构,红头文件转来转去,太耽误时间了。要有个机构,哪怕是聚集机构,三者协调,四者协调,有一个协调机制。跟踪研究,及时有效调整监管制度。比如现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十几年了,同样是信托理财,信托公司和基金,在资本金的要求不一样。信托出了事,但是监管部门不要用监管银行的思想来监管信托,两类机构。但是同样注册基金公司注册两千万资本金的一个资产管理机构,两千万为什么可以做几十个亿?他没有这个要求。这个问题不是今天的问题,十几年了。

我想提醒监管部门,十几年了,没有人协调,或者协调解决不了。要国务院去解决,太不现实了,太忙了。部长赶紧协调。又比如说法律法规制度不一样,大家比较一下。证券、信托、基金搞理财,甚至保险搞理财,同样卖给老百姓,可能内容都差不多,但为什么背后的法律法规不一样?市场不统一、竞争不公平,怎么解决?

所以我说,可以说,中国金融创新和金融大发展中的我们经常批评的某些滞后现象,很大程度上主要体现为监管部门协调不力。两个债券市场到现在没有统一。当时1996年银行资金入股市解决不了,朱镕基总理要坚决抓,我出点子,非常简单,就是把进入交易所的银行会员全部出来,下一个文,不准当会员,不就堵塞了银行资金入股市吗,干着干着很努力把这个市场干大了,超过了交易所市场。怎么办?有些领导叫我开会讨论,我说没有什么更多的理由,很简单,当时管不住,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差,今天怎么办?时机已经比较成熟,合并。合并底下都在要文件、打报告,我们中央工作会议还专门布置了15项任务,我说不要再花纳税人钱研究了,很简单,告诉管理部门,拿统一方案,从今天开始,你们根据工作表现来,很简单。统一市场方案拿出来了,银行、发改委、证券管理部门全部放到证监会,不就解决了?

第三,要打破刚性兑付,有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面对有些产品到期还不了,为了维稳、信誉,自己掏腰包解决,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必须向市场讲明白,我相信我们依法办事,法律上没有说输了,政府部门要赔偿的,我也相信,中央政府在面对到期不偿还的问题上,绝对不会再拿钱埋单。十几年前信托整顿已经有过很深刻的教训。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向市场、投资者大量宣传。

重点宣传两个。第一,了解你们买的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是预期收益率,不是固定的收益率,不是存款利率。预期收益率就说明可能达不到预期,绝对不要忽悠老百姓。第二要向老百姓讲清楚,什么是非法集资。一个标准向非特定公众筹集资金,就是非法集资。你是金融机构,是我法律批准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他的负债方可以向非特定公众甲乙丙丁不知道谁存款,那叫非特定公众。如果你是一个机构投资者,你想自己筹集资金,现在理论规定是200个还是多少个,部门规章用高院司法解释一定很清楚,现在多少不知道,但一般的中间结构,向非特定的公众筹集资金,就是非法集资。当然,有些没有曝露,有的曝露了。北京又发生一项,做私募。这都是非法集资。这一点一定要告诉老百姓。

第四,对整个社会而言,我们要坚决想尽办法消除全社会的道德风险。现在货币是多的,利率高的,面对这个情况,我们理财产品的发展那是必然的。但是这个过程中,什么叫全社会道德风险?有些地方政府现在资金紧张了,催债,还不了钱,因此现在是想尽办法筹集资金,还钱,或者想尽办法筹集资金还一些,不然银行就要开始追了。但有些地方政府在做融资的时候,根本不考虑能不能偿还。急了。借国有企业的名义找钱。什么地方都有发生。跟金融机构勾搭在一起,做假账。不担心,这一届政府还不了,下一届政府还。

而我们金融机构,大局都看得很清楚,地方政府还不了,可能破产吗?不可能破产。最后中央政府肯定会想办法。国有资产还有这么多呢。因此你敢造假,我帮你推销,拿点。这是公开的秘密。一点都不担心。为什么现在货币多、利率高?钱大量还是到了地方政府或者房地产。所以地方政府也有道德风险,金融机构也有道德风险,我也不担心。地方政府不担心,金融机构不担心,我老百姓更不担心。我不怕,不还,你要维稳,闹事,我们肯定解决。这是整个全社会道德风险,搞得我们金融调控非常难。所以打破刚性兑付,这是市场必然。打破刚性兑付,是建立我们有约束的市场制度的前提。这个过程中搞一些案例,在维持大局稳定的情况下,搞一点教训,我认为非常必要。

谢谢大家。来源:人民网


进入 夏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融机构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743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