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全球量化宽松拐点下的中国抉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4 次 更新时间:2014-06-17 15:44

进入专题: 量化宽松  

沈建光  

 

几年之间,全球货币体系及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阴霾,房地产就业两大市场蒸蒸日上,持续多年的量化宽松(QE)政策终于启动退出机制。相比于2009年QE推出之时各国(尤其是中国)谴责和愤怒,如今国际社会的态度大相径庭,甚至提出美国对货币政策回归常态要谨慎,以免给其他国家带来负面影响。

欧洲方面更是出人意料,相比于笔者十年前在欧央行工作时德国人全面控治货币政策的时代,如今的欧央行不仅在逐步摆脱德国央行的严格控制,反而迫使德国央行在提振欧洲经济、抗通缩以及缓解债务国金融风险方面更加积极,全面启动大规模资产购买或有可期。

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如今显得后劲不足,加之地缘政治、高通胀、改革滞后等因素,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黯然失色。

可以说,经历了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再平衡,货币体系的不断调整,如今的全球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将上述海外环境变化概括为三大拐点的出现,那么,毫无疑问,海外三大拐点到来让中国经济面临的外在环境更为复杂。如何应对诸多关键转折,中国又该如何找寻崛起与改革之路?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不遗余力地坚持财政和货币的刺激,政府负债占GDP比重100%及两轮量化宽松后还继续实施了"扭曲操作"及"无限量放松"的抗危机举措,终于导致当前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持续多年的QE终于在今年按部就地退出。

房地产市场与就业市场是观察美国是否走出危机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指标。可以看到,自从2011年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今年早期虽受恶劣天气影响有所反复,但近来房地产开工、销售的恢复显示房地产将走出低迷。与此同时,5月美国非农就业人口增加21.7万,好于预期,且失业率降至6.3%,亦是2008年9月来新低。鉴于经济良好表现,今年量化宽松退出步伐加快,且加息也有望提前。

与经济走势变化相伴的还有市场心态的变化。笔者清晰地记得08年底美国首次推出量化宽松的情形,当时大部分国家的讨论基本以负面批评为主,甚至不乏愤怒的声讨之声。中国多在指责美联储的不负责任,全面开启印钞机让中国当时3万亿的外汇储备颇为尴尬,不得不遭受严重的资产安全冲击。

当然,虽然当前对于储备资产安全的担忧仍在,毕竟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前,外汇储备仍难改上升趋势。但对比美国其后的几轮量化宽松,各方态度明显缓和。如今启动”tapering“(逐步削减QE规模),重点反而变成寻找如何审慎应对之法。

欧央行开启全面QE时代也从另一层面验证了这种微妙的变化。当月初的欧央行议息会议达成了一揽子协议以应对通缩,包括存款负利率、结束证券市场计划(SMP)冲销、加紧购买资产支持证券(ABS)的准备工作、4000亿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操作等等,可以看到全球的资本市场,各国政府似乎都非常欢迎,中国也没有发表反对与批评意见。这说明,即便美联储QE已经启动退出程序,但结合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都在放松,可以遇见,未来的全球货币格局,宽松仍然是主基调。

当然,相比于欧央行QE政策本身,此次德拉吉再次力压德国央行,最终赢得全面支持,显示欧央行内部利益群体正在重新布局,德国势力得以削弱。正如德拉吉新闻发布会上所言,“真心感谢所有欧央行管理委员会的同事们。全体一致同意如此复杂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意味着我们的共识是非凡的,也是不同寻常的”。

这其实让笔者十分惊讶。正如此前所言,十年前笔者在欧央行工作时,德国央行地位可谓如日中天。笔者当时在欧央行的经济总局工作,下设货币政策局与经济分析局两个重要分局,这里被誉为欧央行最核心的部门。总局长是德国人,两个分局局长分别是德国人和法国人。经济总局由欧央行执委会成员德国人奥特马尔·伊辛(Otmar Issing)掌管。当时欧央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货币政策的选择,可以说基本都是在德国人的指导下进行的。对比当下,笔者不仅感慨,德国央行地位今非昔比。

也正因此,如果将上述美国经济复苏,欧央行全面QE看成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两大海外重要拐点,那么还有一个关键变化显然同样不容忽视,即金砖国家的风光不再。实际上,金融危机以来,相对于发达国家的颓势,新兴市场增长态势曾一度令人振奋。美联储量化宽松期间,全球资金涌向新兴市场,活跃了当地的股市与房市。然而伴随着美联储退出QE的确认,自去年5月以来,资金相继从新兴市场撤离,结构性改革滞后浮出水面。例如,印度外汇储备占GDP比重仅为14%,但经常项目逆差高达5%,债务率超过60%国际境界线,通胀率高达10%,风险较大;巴西同样受到通膨居高不下与经济增长疲弱的困扰,政府支出低效率、腐败问题严重、教育、医疗投入低等问题均引起了巴西迷中的不满,就连筹办正在举行的世界杯也不幸成了众矢之的;俄罗斯经济更是陷入停滞,地缘政治风险更其颇为孤立。

回到中国,虽然中国经济今年以来也持续下滑阶段,但相对而言,经济仍在全球范围内仍独占鳌头。同时,中国决策层早前也启动了诸多应对经济下滑的微刺激措施,比如定向降准、再贷款、稳定外贸、降低小企业税收、加大对棚户区改造以及铁路投资的支持,试图最低限度的政策措施免于经济硬着陆。

从5月经济数据扭转早前全面下滑趋势来看,”微刺激“已有成效,预计伴随着稳增长措施的加紧落实,经济拐点也将不远,7月或有明显起色,预计三季度GDP增速或将达到7.5%,反弹至政府目标线,下半年经济企稳可期。从政策建议的角度,笔者认为早前决策层积极有为十分关键,有利于避免经济硬着陆,也用事实回击了看空中国的声音。

展望未来,中国政府政策更可做的更多。短期来看,中国央行应为大中型银行降准。毕竟加大规范影子银行风险,表外资金已经大幅收紧,表内信贷需要保持适度增长以维持全社会资金在合理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对冲表外收紧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而从长期来看,建议在全面推进改革的同时,注意协调性;同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特别是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之下,加快人民币可兑换以及促进人民币早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不仅是贸易投资便利性的要求,更具有战略意义。


    进入专题: 量化宽松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554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金融时报》中文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