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016 次 更新时间:2015-01-18 11:49

进入专题: 经济学  

梁小民 (进入专栏)  


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让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和课堂中解放出来,成为群众手中锐利的武器。那是一个阶级斗争的时代,用斗争哲学去武装群众,可以让群众斗得更热闹,普及哲学服务于政治。如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了,武装群众的应该是经济学。这正是普及经济学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经济学是什么?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低。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是一场革命,需要有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当群众对经济学有所了解时,他们会更好地理解改革。在改革中,所有的人都要转变观念,而普及经济学是有利于观念转变的。


网上有许多笑话都是嘲讽经济学家的。有一则笑话说,经济学的用处就是应付经济学这门课的考试。在许多人看来,经济学或者是经邦济世的学问,太深奥;或者是经济学家玩的游戏,与群众无关。其实这些都是误解。


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每个社会、每个企业、每个人都会遇到欲望与资源的矛盾,都必须作出选择。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既要工作又要休闲,把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用于休闲,这就是一个选择。一个企业资源是有限的,生产什么产品与劳务,也是一个选择。一个社会既要实现效率,又要实现公平,这还是一个选择。当然,经济学并不是为我们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告诉我们分析与解决矛盾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在《拉封丹寓言》中有一头著名的布利丹毛驴,它面对两捆干草不知该吃哪一捆好,最后竟然饿死了。布利丹毛驴面临的其实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选择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作出某种选择必定要放弃另一些选择。为了某种选择而放弃的其他选择称为某种选择的机会成本。例如,选择上研究生就要放弃工作机会。如果大学毕业可以找到年薪3万元的工作,上一年研究生的机会成本就是3万元,因为作出上研究生这种选择必须放弃工作的选择。


人们作出选择是为了实现最大化的目标,例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等等。其实,最大化是所有动物的本能,是所有动物有意或无意的行为目的。仔细观察动物的行为,野兽捕猎物,蜜蜂建蜂房,都符合最大化规范。那么,人比动物强在什么地方呢?动物追求最大化是凭本能,人追求最大化是靠理性。这种理性就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对增量的分析来找出实现总量最大的方法。比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通过分析总收益与总成本增量的变动可以找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正确方法。经济学家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而引起的收益增加称为边际收益,成本增加称为边际成本。他们证明了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产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是对许多企业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用这个原理去指导企业生产就可以少走弯路,少交学费。经济学家分析增量的方法称为边际分析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在追求最大化中采用这种分析来作出决策,会使决策更加理性和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更理性更聪明的学问。了解经济学能提高我们的分析与决策能力。


当人们谈到最大化时往往有些误解,例如,把人的目标定义为收入最大化,或者把社会的目标定义为GDP(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化。其实经济学家所说的最大化不是一元的最大化,而是多元的最大化。如果仅仅把人的目标作为只包括收入的一元函数,为了使收入增加而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人生并不幸福。只有把人的目标作为包括收入、社会地位、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在内的多元函数,追求这种多元函数均衡的最大化,人才会幸福。同样,一个社会也不能把GDP作为唯一的目标。社会只有把GDP、社会公正、生态平衡等等作为目标,求得这些目标的平衡,即全面协调发展,才有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才是理想的社会。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达到多种目标的均衡才能实现最大化。当我们理解了这一切时,才能理性地设计人生与社会的目标。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把经济学称为“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我们的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方式和调节方法上是一致的。要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了解市场经济的规律。现代经济学正是对各国市场经济共同规律的总结。了解经济学可以使我们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事半功倍。我们在改革中走了一些弯路的原因之一正是对经济学了解太少。例如,现代经济学把产权明晰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当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时,国有企业让利放权、承包制等方法都没有成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把产权明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中心时,国企改革才能有突破性的进展。


一些企业家错误地认为,不学经济学照样能成功。应该说,企业家是天生的,不是学经济学学出来的。在经济发展之初,许多人尽管不懂经济学,甚至没有文化,但凭着他们对市场的敏感、胆识和勤奋成功了。然而在企业做大之后,还是这样干下去,就难免会有失败的危险。在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先后倒下去了,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懂经济学、违背经济规律蛮干是一个重要原因。现代企业家需要文化,就包括要有经济学修养。一个天才的企业家可能会有一时的辉煌,却难得基业长青。天才企业家也必须学习,学习经济学和其他知识,经济学可以为天才企业家添翼。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学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经济学从无到有,发展为今天的“显学”,这说明经济学是有用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低。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是一场革命,需要有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当群众对经济学有所了解时,他们会更好地理解改革。在改革中,所有的人都要转变观念,而普及经济学是有利于观念转变的。


经济学家该做什么?


经济学正在成为“显学”,经济学家正在走红,有的进入政府当官,有的进入企业发财。其实这并不是经济学家的正路。经济学家应该是学者,学者是做学问的,学问不是升官发财的工具。经济学家的任务,一是从事研究工作,二是把经济学知识普及给大众。


经济学被称为“显学”,说明社会对经济学的重视,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后果。这就是一些经济学家以“经邦济世者”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大有“舍我其谁”的气势,其结果危害了他人与社会。所以,也有人把经济学家称为“乱世者”。


经济学家“乱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理论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不顾实际情况地照搬。在经济学中,任何理论都是有前提条件的,也只有具备这种条件才适用。离开了这种前提条件,任何正确的理论都会产生不利的后果。一些经济学家强调用市场方式来调控宏观经济,如用利率等手段来进行引导。这本来不错,但市场引导的前提是市场机制完善,企业是独立的决策主体。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引导基本是无效的。就我国而言,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国有企业控制着国计民生的关键部门。这些企业仍由政府控制,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国企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取决于利率,或者说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许多民营企业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或进入资本市场,利率的变动对它们的影响也有限。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投资与利率关系更淡。在这种情况下,把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作用就极为有限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银行曾七次降息,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大,前不久的提息对抑制经济过热作用也不明显。在经济手段作用有限的情况下,宏观调控不得不用行政手段。用经济手段来实现宏观调控是我们的目标,但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这是国情决定的,西方那一套宏观调控方法现在不一定也适用于我们。一味强调市场方式调控,经济岂不失控?


其实,即使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政策也并不完全是根据经济理论(尽管是正确的理论)制订的。政策制订不仅要考虑经济,还要考虑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有时这些因素甚至比经济因素还重要。比较成本是公认的真理,由此得出的政策应该是自由贸易,但许多国家,甚至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仍然在实行某种贸易保护。这时起作用的不是经济理论,而是政治需要。小布什总统对进口美国的钢铁提高税率就是担心得罪美国的钢铁从业者(包括股东、经理人员和工人),从而失去选票。像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国家,拼命限制农产品进口,以至于国内农产品价格奇高,不是因为在经济上有利,而是怕得罪农民,社会不安定。


由此看来,如果经济学家死守那些自以为对的教条,是不能制订出好政策的。让经济学家治国,国家也许会乱。当然,我们这样说,决不意味着经济学家在制订政策中一无所用。经济学家研究出来的理论总是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之一。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政策。只要不是教条式地照搬,理论还是有用的。同时,经济学家如果既精通理论又了解实际,仍然可以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或对某种政策提出批评。应该说,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一批精通现代经济理论又熟悉中国国情的经济学家起到了积极作用。这说明,经济学家只要摆对自己的位置,仍然是大有可为的。


经济学家近年来还热衷于为企业出谋划策。把经济学理论运用于企业实际是经济学家的作用之一。但要做到这一点更不容易。企业千差万别,一种理论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企业。一些经济学把某些成功企业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称为“模式”,并向其他企业推广。这样的人大概十个有九个要失败。比如,有些企业是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而做大做强的,另一些企业则是由多元化向一元化而做大做强的。如果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套用一个模式,哪有不败之理?一些经济学家理论懂得不少,但对企业实际并不熟悉,让这些经济学家去为企业咨询出招,企业会深受其害。经济学家只有深入企业才能为企业服务,可深入企业又谈何容易啊!


当前,经济学家正在走红,有的进入政府当官,有的进入企业发财。其实这并不是经济学家的正路。经济学家应该是学者,学者是做学问的,学问不是升官发财的工具,而是知识的积累。我想,以做学问为目的的经济学家有两个任务,一是从事研究工作。经济学家的任务主要不是改造世界,而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就是要不断深入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并将之上升为理论。也许在书斋中从事这种研究工作的人并不需要很多,但一定要有这种经济学家。从短期来看,这些经济学家也许没用,但从长期看,他们推动了经济学的进步,深化了我们对现实经济世界的认识,他们是人类世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现在这样的经济学家的确是太少了。


经济学家的另一个任务是把经济学知识普及给大众。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如美国的弗里德曼、贝克尔、诺斯、曼昆、克鲁格曼等,不仅是经济学大师,而且也是普及经济学的高手。要把深奥的经济学道理讲给公众,让他们听得懂、愿意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首先要有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其次还要有清新、生动、幽默的文风。普及经济学不是在课堂上讲课,而是让公众在轻松、活泼、有趣的阅读中了解经济学的真谛。


总之,我认为,只要给自己定位准确,经济学家就是有用的。


如何学习经济学?


经济学就在你身边。如果你仅仅只想了解经济学道理,完全可以不需要数学工具。经济学道理既可以用高深的数学工具进行表述,也可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表述。所以完全不用把经济学神秘化。


许多人都很想学点经济学,但一看到满篇的数学方程式和图形,脑袋就大了,实在读不下去,也读不懂。还有不少人认为,现代经济学运用了数学,没有数学功底就没法学经济学。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


现代经济学的确运用了数学工具,有些还相当高深,但经济学决不等于数学。经济学是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与经济规律的认识,它来自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经济学的道理。用一句话来说,经济学就在你身边。经济学家用抽象的推理、图形和数学工具来表述和论述经济学道理是理论化本身的需要,也有助于使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更准确。如果你立志做一个专业经济学家,抽象思维的能力和数学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你仅仅只想了解经济学道理,完全可以不需要数学工具。经济学道理既可以用高深的数学工具进行表述,也可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表述。所以完全不用把经济学神秘化。


学习经济学当然要了解一点基本概念与理论,因此,学习经济学最好从系统地读一本教科书开始。教科书是一门科学全面、系统的总结与概述,从读教科书开始学一门科学是一条捷径。经济学的教科书非常多,一般读者只要选一本就可以。我写过《经济学是什么》,这是一本最简单的教科书。全书没有一个数学公式,也没有一张图,全部用文字表述。全书虽然只有15万字,但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这本书的发行量在10万册以上。如果还想对经济学有更多了解,可以读美国经济学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畅销全球,写得通俗、生动又有趣。


读经济学教科书是入门,但仅仅读教科书,对许多道理还不能理解得很深刻,因此还可以读一些其他的书。经济学家写的普及经济学的著作,中外都有很好的。这些书一般是用通俗的事例解释经济学道理。这类书不是系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但围绕某些重要问题,讲得会更深刻,或者更容易理解。类似的书市场上有不少,如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等。这方面,我自己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最近出版的《寓言中的经济学》,我用古今中外65个寓言故事讲了65个经济学道理。乍看起来,产生于远古、流传于民间的寓言和产生于近代、讲授于课堂上的经济学,并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一个是下里巴人,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具体生动,一个严肃抽象。但我在夜深人静读寓言和经济学时,总感到它们是相通的,在不同表述方式的背后都体现了相同的道理。寓言讲的是动物或人,反映的是人性以及做人的道理。经济学用的是逻辑推理和数学工具,分析的是人类行为。无论在寓言中还是经济学中,人性是共同的,做人或做事的道理也是相同的。寓言用原始质朴的方式表现了当代经济学中的许多深奥道理,经济学用现代精致的方式再现了寓言中的许多简单道理。我希望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介绍一些基本经济思想,分析各种现实问题,能引起更多人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也使人们能更容易地接近、感悟和接受经济学。


近年来,很多经济学家在许多报刊上都开辟了专栏,用经济学道理点评各种经济事件,或大或小,或重要或不重要。许多专栏文风也清新、风趣,值得一读。读这些文章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经济学知识,而且可以学习如何运用经济学来分析现实问题,这对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颇有帮助。


经济学是一个大范围,包括了不同的分支,在有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后,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有重点地读。从事企业管理的可以读一点管理经济学,关心国家大事的可以读一点宏观经济学,有志于个人理财的可以读一点金融学的书,从事国际贸易的可以读一点国际经济学等等。


当然,经济学不仅要读、要学,还要用。对大众来说,学的目的并不是从事这个专业,因此学的重点还是要学会像经济学一样思维,即用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边学、边思、边用,三者同时进行,你才会学得有趣,能学进去,并且学了以后有用。


从根本上说,学习经济学和学习其他科学一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也许在开始学习经济学时,你并不会感到它有多少用,起码不会立竿见影,学了就可以有效。但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渐提高自己整体素质的过程,有一天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分析问题的水平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了。有了这种素质,什么工作都能做好,对人生也更充满了希望,你人生的路会走得更好。这时,你会更深刻地理解萧伯纳的那句话: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这是梁小民教授2005年1月12日在西单图书大厦所作的演讲)

进入 梁小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学  

本文责编:黎振宇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94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