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去了,民意上来了——重庆“大下访”纪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33 次 更新时间:2011-12-13 21:17

进入专题: 重庆模式   信访制度  

人民日报  

看重庆经济发展,可用一字形容:活。两江新区迅猛起步,内陆开放高地快速崛起,公租房、户籍制度等改革实现重点突破,民生导向、“缩差共富”全面展开。全市经济增速连续3年保持全国前三,今年前三季度达16.5%,居全国第一。

看重庆经济发展,可用一字形容:活。两江新区迅猛起步,内陆开放高地快速崛起,公租房、户籍制度等改革实现重点突破,民生导向、“缩差共富”全面展开。全市经济增速连续3年保持全国前三,今年前三季度达16.5%,居全国第一。

看重庆社会稳定,也可用一字概括:和。刑事发案、信访总量、生产安全事故持续下降,群众民生满意度、社会和谐稳定度则大幅上升。2010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合考核得分全国第一。

经济要“活”,社会要“和”。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并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重庆紧紧抓住加强党同群众血肉联系这条生命线,把握扩大党的执政基础这个着力点,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深入开展“大下访”活动,化解民忧、听取民意、温暖民心、凝聚民力,营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强调,解决群众信访是最具体的“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要把上访群众看作“自家人”,多一些理解和同情,能帮就要实实在在地帮一把,能解决一些问题就解决一些问题。我们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对老百姓动真情,办实事。

面对面交流、手拉手亲近、心连心沟通、实打实解难。重庆各级干部深情的足迹,印在8.2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上,也印在3200万山城人民心坎上。

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

每年有20万人次干部“大下访”,3年多共接访下访群众280万次,投入127亿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27万余件,直接受益群众680万人

重庆地处西南腹地,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并存。直辖以来,重庆探索科学发展,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GDP从1997年直辖初的1500多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7890亿元,增长4倍多。但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明显。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大量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及特殊困难日益凸显。

“可以说,快速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比不发展或发展慢时一点也不少。”数据显示,前些年重庆信访总量持续攀升,最高时一年超过10万件次。

敢不敢直面矛盾,能不能化解矛盾,不仅可以看出党员干部面对难题的态度,更能够体现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从2008年开始,重庆立足“大民生”,全面启动“大下访”工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着感情、责任、法律、政策下访群众,推动矛盾大排查,问题大解决。

重庆市委常委会先后7次专题研究部署干部下访工作。薄熙来多次听取汇报,21次作出批示。市长黄奇帆近一年多来坚持每周批阅群众来信10封,并多次研究解决重大疑难群体诉求问题。市委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张轩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安排10名市领导参与。市里抽调67名厅局级干部、255名市管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先后组成66个督导组深入区县和部门开展督导工作。各区县、乡镇街道和市级有关部门都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领导小组,组织干部进村进厂,到家入户,主动约访,解决问题。

“十年老案,职工安置,全员社保,根本问题,后顾之忧,得以解决。黔供职工,皆大欢喜,家家幸福,衷心感谢。”前不久,石柱县信访办收到了这样一封“四言”感谢信。

事情有些曲折。黔江地区煤炭石油运销公司隶属原黔江地区,实际经营地却在石柱县。因各种原因,1998年公司全面停产,1999年被吊销营业执照。自1999年开始,原公司职工94人不断上访,要求对公司资产进行清算并妥善安置职工。“大下访”以来,多名市领导直接批示、督办、协调此案,黔江区与石柱县主要领导亲自下访,市与区县相关部门近10次召开专题协调会,最后确定由市和区县多渠道筹措资金800余万元,对职工实施经济补偿,补缴养老保险费,退还抵押金等职工安置工作。截至今年11月20日,除5人因外出暂无法取得联系外,94名上访职工已兑现安置89人。

为将“大下访”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做透,重庆实行网格化管理,将排查掌握的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逐件建立台账,明确责任单位、领导、人员和解决处理时限。特别是对信访积案,按照一个案件、一套班子、一名领导、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包案化解。2008年以来,全市每年有20万人次干部参与“大下访”,3年多共接访、下访群众280万次以上,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共投入127.2亿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27万余件,直接受益群众达680万人。

抓信访,既要“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实实在在解决问题。重庆努力从政策层面梳理共性问题,按照不突破中央政策底线,不引发攀比和连锁反应的原则系统研究,共梳理群体问题23类58项诉求,已针对21类55项研究出台解决方案,涉及100多万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1.1万名代课教师“代转公”等已得到妥善解决。

探索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

将落实“大下访”作为领导干部刚性职责和看家本领,推动常态化制度化,确保群众诉求有人听、难题有人解、利益有人维护

8月16日上午,巴南区委群众工作部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区长段成刚率区有关部门公开接访群众。“区长,我们的房产证拖了10年都办不下来,问题到底出在哪?”抢先发言的鱼洞街道新农街居民李久伦的话带了点火药味。原来,他们23户居民属农转非人员,但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一直没办下来。在认真听取和分析情况后,会议当场决定:街道与区房管局、区城乡建委等协调配合,确保当月底前办好证。同时,涉事群众均为征地农转非人口,生活确有一定困难,按相关规定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

2008年开始,巴南区确定区委书记、区长每人每月一次公开接访,雷打不动。这是重庆推动干部下访群众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一个小例子。

启动“大下访”工作以来,重庆不搞“一阵风”,一年一个重点持续推进,2008年进行信访问题大排查、大调处、大会战,2009年全力打信访积案攻坚战,2010年全面深化“大下访”活动,2011年推动干部下访群众常态化。

在去年举行的专题研究民生工作的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重庆就要求推动“大下访”和“三进三同”、“结穷亲”这“三项活动”常态化。今年初,重庆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推动干部下访群众制度化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定期下访群众的刚性职责:与群众直接利益密切相关的市级部门领导干部每年下访群众不少于6次;区县党政领导干部每年下访群众不少于12次,其中公开定点接访不少于4次;区县每周确定一天,轮流安排党政领导干部公开接待群众;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和区县部门领导干部要经常下访群众,其中公开定点接访每月不少于1次;村与社区干部就生活在群众中,更要切实做好走访群众工作。

“开展‘大下访’,不是策略安排,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政治责任、是价值取向。”张轩说,关键是要通过“大下访”常态化,探索建立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确保群众诉求有人听、难题有人解、利益有人维护。

远不止是巴南区,重庆各区县各部门纷纷完善多渠道联系群众制度。渝中区设立“社区工作日”,全区处级以上干部每月第二周星期二深入社区工作,下访、接访、约访居民,帮助解决困难。合川区实行每月一次“村居民开放日”,将接访场所搬到村落社区,直面群众矛盾,解决群众诉求。

要常态化,更要长效化。为了杜绝信访案件“久拖不办,久办不决”的现象,重庆强化督导工作,健全信访事项终结制度,完善考核办法。每年对干部下访群众工作实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对区县、乡镇街道的综合考核和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内容。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

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脚跟,用群众工作的理念、思维和方法,拓展信访工作领域和职能,建立协调联动的群众工作新体制

今年3月,重庆正式成立群众工作联席会议,标志着重庆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进入又一个新阶段。

“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就找准了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现实着力点,抓住了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破解信访难题的根本、关键和核心。”已经在信访一线工作了28年的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办主任徐代银说。

目前,继市一级之后,重庆所有区县全部成立了群众工作部或群众工作联席会议,联席会议由党委专职副书记任第一召集人,政府常务副职和党委、政府分管信访工作领导任召集人,同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同时,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设立群众工作机构,乡镇街道建立群众工作站,村与社区设置群众工作室。这样,就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群工部门综合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群众工作新格局,实现了信访工作由信访部门“独舞”向群工部门“领舞”的转变。

转变在哪?职能向两头延伸。向前,研判社情民意、排查矛盾纠纷,评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想办法把问题化解在萌芽和基层;向后,进行政策释疑,开展教育疏导,推动解决问题,尽可能做到“案结事了”。

更核心的转变是,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脚跟、坚持群众路线。目前,重庆市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已举行5次会议,研究了17项工作,每一项都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每一项的解决办法都立足于在政策范围内尽最大可能解决群众难题,满足群众意愿。如,对重点优抚对象补助标准问题,决定提高补助标准,每年新增投入1.7亿多元,惠及7.4万多人;对原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决定纳入相关政策范围,每年需投入3.47亿元,受益达16万人。

信访难点实际都是民生热点,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最大的群众工作,也是减少社会矛盾和信访问题的治本之策。重庆坚持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连续多年将财政支出的50%以上用于民生。去年以来,又连续推出“民生10条”、“共富12条”等重大举措,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干部下去了,民意上来了;问题解决了,民心回来了。”目前,重庆出现了一降一升的良好势头:2010年全市信访总量、到市信访量、群众集访量、进京非正常上访量比3年前分别下降43.2%、22.5%、42.1%、52.7%,今年1至10月比去年同期再降3.4%、3.5%、7.3%、51.7%;同时,群众安全感指数2010年上升到95.89%,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满意度上升到93.8%。

作者:王建新 崔佳

    进入专题: 重庆模式   信访制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817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