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从苏联到俄罗斯:崩溃的轨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177 次 更新时间:2008-07-15 15:59

佚名  

1991年12月21日,在这个年份的最后十天,世界发生了一件令许多人都始料不及的大事,由列宁创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近七十年的苏联解体了。曾经一度称霸全球的强大的苏联帝国,就像是一座高高垒起的积木,只是经人轻轻一点就在突然间轰然倒塌了。乍看起来,这仿佛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并未过经战乱,自身又是如此地强大,怎么会一下子就解体了呢?

我们再来看看当年举行苏联解体仪式的最后情景:

“戈尔巴乔夫用整整12分钟读完了他那份《告苏联同胞书》。读到最后,他的眼睛湿润,嗓子嘶哑,心里就像被无数只手剧烈撕扯着,几乎读不下去了。19时20分,按事先安排的程序,戈尔巴乔夫要把决定世界末日的“核按钮”一只装有发射原苏联2.7万枚核弹头密码的黑色公事包交给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再由沙波什尼科夫转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还是在实况转播的电视摄像机前,戈尔巴乔夫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西装口袋,但很不巧,竟然忘了带签字笔,他一时有些茫然。美国CNN电视广播公司总经理汤姆?约翰逊先生及时为戈尔巴乔夫救了驾,他眼疾手快,从自己口袋里马上摸出一支圆珠笔,迅速递给了这位几秒钟后就要成为平民的总统。戈尔巴乔夫说了声“谢谢!”,当即用这根圆珠笔在放弃他任总司令之职同时把核武器控制权交给叶利钦的政令上快速签上了他的名字。”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感到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矗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突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以上是一个中国学者对当时情景的细致入微的描写。

苏联的解体,对当时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有点儿猝不及防。尤其对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性的大国来说,一时间竟有点茫然不知所措。谁也不知道分裂后的前苏联各国将会如何发展?对世界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十年过去了,作为前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是个什么状况呢?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0%的国土面积和70%的经济基础,60%的人口,大约70%多一点的国家资源。1991年时前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万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0%多一点,居世界第二位。那时苏联是一个国力强大,科技发达,人民自信,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的令人生畏的国家。现在的苏联继承者俄罗斯是个什么样子?据统计,苏联解体十年后的2001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000亿美元,是1991年苏联的十分之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大约为800亿美元,只相当中国的五分之一。黄金和外汇储备200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就是说,俄罗斯已经从一个强大的国家变为一个在经济上无关紧要的世界二三流国家了。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俄罗斯的声音如同他的经济分量一样在减轻;在军事上,俄罗斯几乎失去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甚至在对内部车臣武装叛乱问题上也举步维艰,久拖难下,让许多国家和军事家看笑话。这个结局对于那位在前不久丧失了爱妻,现正凄惨地经营着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的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现正在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照顾下安享晚年的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二人来说,会是他们的本意吗?肯定不会是的。但他们怎么会一个人仅仅用了六年时间就把一个好端端的强大的苏联,带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另一个人用了八年时间就把一个继承了前苏联70%资产的俄罗斯带到如此破败的地步了呢?这对中国、对世界的所有政治家,对关心中国共产党命运和中国前途的人,难道没有一点教训可言吗?

一、 书生气太过的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一步步从前苏联南部边疆的一小地方爬到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位子上的?下面是戈尔巴乔夫个人简历: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于苏联南部边疆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俄罗斯族。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斯塔夫罗波尔农学院毕业。1955年任斯塔夫罗波尔市团市委第一书记,共青团边疆区区委某部部长,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62年起任斯塔夫罗波尔地区农庄农场生产管理局党的负责人。1966年9月当选为斯塔夫罗波尔市党委第一书记,1968年起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1971年起为苏共中央委员。苏共“二十二大”、“二十四大”、“二十五大”、“二十六大”代表。1978年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1979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10月被选为政治局委员。1985年3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仕途来看,可谓是一帆风顺。除了在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的位子上呆的时间稍长一点以外,几乎是每隔两三年就是一个新起点。戈尔巴乔夫的书倒是读了不少,有着全苏联最有名望的名牌大学法学学历和农学院的技术学历。但是通观他在就任苏共总书记之前的整个政治经历,可以说基本没有碰到过什么艰难困苦,在他的整个工作历史中同样也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政绩。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平时对时政心怀不满的人。戈氏虽说在政绩上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可是他与其他任何猛烈抨击自己的国家和苏共,根本不懂政治却又醉心于权力的人一样,对苏共中央总书记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可以说是向往已久了。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时的秘书博尔金在他所著的《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这样描述道:在戈氏一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立即迫不及待地搬进了党中央办公大楼主楼第五层被称为6号的办公室,一点儿时间也没耽搁。就如同过去俄国沙皇迷恋王位王权和王冠一样,这个新办公室也一直吸引着他,几乎在一夜之间勤务人员就把一切都收拾好了,把楼梯上的长地毯也换了,把地板也磨光了。会客室里还有一些事没做完,但戈尔巴乔夫已经等不及了,开始在他的新办公室里接待来访者。”从博尔金的描述当中我们看到的仿佛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年轻人,突然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信任,并交给了一项足以体现信任的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样,他迫不及待地要去完成这项工作来体现自己的才干。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突击提拔了一大批他认为具有改革思想的人物,其中有后来成为他政治上死敌的叶利钦,有后来被他冷落了的利加乔夫,有“改革外长,和平外长”之称的谢瓦尔德那泽,有把苏联人的思想导向灾难的,主管党的思想和宣传工作的中央书记雅科夫列夫。

最能体现戈尔巴乔夫个性的,还是他的那本被戏称为二十世纪“最臭理论”的叫做《改革与新思维》的书。本来“改革”这个词汇在俄语中有多种表示方法:而戈氏却用了一个“改建,改造”这样的词汇。在俄文词典里对这个词汇的解释是“推倒重建”。有人据此说戈氏从一开始就居心要把苏联这座大厦推倒重建,他想建立一个他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这种说法现在看来肯定存有几分怨气,但戈氏确实想用苏联这样一个大国,用苏联全国人民的利益为自己做一次改革实验,而且他想从这个国家最敏感、也是最致命的政治体制上动手。戈尔巴乔夫与全苏联大多数人一样,他也看到了国家的弊端所在,但他却同样像一个不成熟的年轻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迫不及待的要把他的想法在这本书的标题上明显地表达出来。为了表达他思想的开放性,作为苏联这样的大国领导人,他竟把这本书交给了一家美国出版商去出版。也就是说在那个冷战正酣的世界上,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治国设计、战略思想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这种行为是何等的幼稚!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他还大力提倡所谓的“民主化”与“公开性”,试图以此来吸引群众参加到这场改革中来。不知是哪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最能隐瞒自己战略思想的领导人是最聪明的领导人”。一般的领导人且如此,何况一个苏共中央的总书记?其实,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新思维,在世界级的战略家眼里,简直就是一篇学院内部刊物的作文;在世界级的政治家眼里,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研究生的论文而已。

从基层上来的戈尔巴乔夫,也看到了苏联国家在经济上的困境,看到了人民对僵化的体制的不满。1986年在苏联党的“二十七大”上他主持制定了《苏联1986年至1990年及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1987年他又制定了《关于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企业法》。他的基本思路是给企业放权,使企业实现“三自一全”就是完全自主经营。这种思路作为一个有着莫斯科大学学位的戈尔巴乔夫来说似乎还可以,但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思路并不算高明。当时,这种改革的方法在中国已经实行好几年了,中国的一些地方和企业领导以及经济学家看到了这样改革的局限性,大声呼吁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在做进一步改革的试点。在大的经济体制不改革的框架下,到1988年末,苏联总的经济形势并没有好转,而且更加失调,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号称“停滞时代”的1981??1985年。经济改革受挫以后,戈氏片面地把经济改革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于现行政治体制。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十九次代表会议标志着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的身份是苏共中央总书记,却是以一种苏联普通平民的心态和很不成熟的知识分子的语言,把苏联原有的政治体制称为“官僚专制制度”和“极权主义制度”。他在各种公开的场合猛烈抨击苏联的政治体制,使得苏共和苏联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政治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而党内极端分子和分裂主义势力极为赞赏戈尔巴乔夫的言论。他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与公开性的推行,造成苏联社会的极度混乱,一些加盟共和国的民主派开始与苏共争夺权力。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共产党公开与苏共分裂。共和国的权力落到了民主分子和分裂主义分子的手上。整个苏联社会严重动荡。经济形势更加恶化。1989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到2.4%,日常必需品供应更加紧张。军队也开始出现不稳的现象,苏联的改革进程开始失控。

书生气太过的戈尔巴乔夫在坚定地打碎了苏联旧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以后,却不能给苏联一个凝聚人心的新的意识形态,不能给国家的改革开出符合实际的建立新体制的药方。他放手把意识形态的重建交给形形色色的宗教和极端思潮,把新体制的解决寄托于命悬一线的政治改革。那个由他一手提拔起来又被他亲手打下去,一度被称为“最勇敢”的改革家的叶利钦,就在戈氏的眼皮底下,用戈氏极力提倡的公开选举的方法,夺取了苏联最重要也是最大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的最高领导权。改革和国家的失控并没有使戈氏有所清醒,他所读的那么多的书,也没有在这个国家多难的时刻为这位国家领导人带来一点智慧的作用。情急之中,他天真地想到了“总统”这个称呼的实用性。他认为“总书记”这个职务并不适合领导一个国家,只有总统才是名正言顺的国家领导人应有的称呼。他试图以“总统”这个职务来实现他对整个苏联国家的重新控制。于是在1990年他又“跌跌撞撞”地爬上了“苏联总统”这个位子。出乎他的意料但在他构建的新思维逻辑之中,1990年6月,依照苏联民族政策和宪法,苏联的几个主要加盟共和国先后发布了主权宣言。苏联的解体已经初露端倪。

假如这个时候在苏联全国采取强制措施,也许苏联还有一线期望。(历史往往没有假如,这是令人扼腕痛叹的)。可悲的是,在这个时候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还有闲心去海滨度假,他在尽情地享受着一个世界大国领导人在生活上无限的快乐。1991年8月19日,留在莫斯科的以副总统亚那耶夫为首的苏共其他领导人采取了断然措施。实行“紧急状态”,控制了在黑海之滨度假的戈尔巴乔夫。但令这些企图最后挽救苏联免于崩溃的人们始料不及的是,经戈尔巴乔夫几年的“改革”和对苏联及苏共的猛烈抨击,苏联军队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苏联党和国家的信任,军心混乱,军队竟然认为没有必要为挽救现存的这个国家去做任何事情。政变仿佛从一开始就并不顺利。政变中要控制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叶利钦竟提前离开了莫斯科,去往遥远的阿拉木图“访问”去了。 “紧急状态”仅进行了三天就失败了。

更为可笑的是,这个经历危机还处在苏联最高领导人位子的充满假学者味的戈尔巴乔夫,在被勇敢的叶利钦从休假地解救回来以后,竟还继续天真地想从已经掌握了俄罗斯国家命运的叶利钦的饭碗里去分一点残羹。还在与叶利钦等原苏联境内新成立的“主权国家”的领导人不厌其烦地讨论所谓“联盟”问题,为了他的“联盟”,他在叶利钦的要求下宣布了解散苏共的命令,进而又宣布停止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并责成苏联检查机关对苏共领导机关进行审查。进而又同意与叶利钦在非常时刻二人可以互相“代行职务”。戈尔巴乔夫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一心只想保住他的那个已经一钱不值的所谓“中央”不被取消,保住他的一钱不值的苏联总统的位子不被取消。他在这个时候思维更加混乱,甚至说他之所以在8.19事件中差一点失去权力是由于苏共对他的背叛。他还不知道他仅有的一点象征性的权力马上就要被他的“合作伙伴”彻底取消了。由此可以看到,戈氏是一个在政治上非常幼稚,政治敏感性多么迟钝,而又是多么醉心于权力的人。像这样一个毫无理智、毫无判断力的书生来掌权,真是苏联人民的悲哀。再以后,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二、 莽汉与书生两种品质共存的叶利钦

叶利钦:1931年生于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克区的农村,俄罗斯族。1955年毕业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乌拉尔重工业管道建筑公司工作。1959年任总工程师。1961年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建设局长。1968年起叶利钦先后担任州建设部长和州委书记。1976年,44岁的叶利钦经苏共中央的直接任命,成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并成为苏共中央委员。他是当时苏联最年轻的地方领导之一。

叶利钦的个性在许多方面与戈尔巴乔夫有相似之处,首先他对国家的前途和发展似乎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好像不是那种小富即安,稳妥求全的人。他以工程技术专家的身份在地方上担任了多年党的领导职务,当然也看到了苏联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一样,也是一个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望和书生习气的人。但与戈尔巴乔夫不同的是,叶利钦的性格像很多技术官僚那样急躁,敢做敢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甚至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破釜沉舟,敢于直接否定苏共的一切包括否定苏共的创始人及其思想。这种书生与莽汉的双重性格也造成他后来在治理俄罗斯国家的过程中在决策、用人和治国方针上一再出现失误。可以说叶利钦是在戈尔巴乔夫这片土壤中产生出来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也许叶利钦就在乌拉尔山以东的斯维尔德若夫斯克州那个遥远的地方心安理得地当他的第一书记了。并且在他到莫斯科来之前,已经在那个位子上干了九年。苏共中央的前几任总书记之所以没有像戈尔巴乔夫那样突击提拔叶利钦,可能正是认为叶利钦就只是一个技术官僚或者顶多是个州委书记的料子。可是历史偏偏叫他碰上了与他有着某种相同性格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同样心存幻想,狂热追求连西方自己也于焉不详的自由、民主、人权这些东西,而对国内外局势缺乏正确的判断和把握。

1985年,刚刚上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叶利钦的管辖范围内的苏联石油工业重地秋明视察时,叶利钦作为对技术很在行的地方官僚,当然是全程陪同者,叶利钦的这次陪同视察,给戈尔巴乔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戈尔巴乔夫觉得在他即将开始的改革进程中,十分需要有叶利钦这种敢于否定苏共路线、具有非常性格和思想的人。于是1985年4月,就在戈尔巴乔夫刚刚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个月,叶利钦奉调进入莫斯科任苏联建设部长。他在这个位子上呆了不到5个月。1985年12月又被提拔为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后,叶利钦竭力执行戈尔巴乔夫的战略部署,在莫斯科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路线,尤其是在提倡社会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和政治腐败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据统计,叶利钦到任的最初几个月里,莫斯科的33个区委书记中,被他因各种罪名换掉了23个,叶利钦不仅在政治上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在生活上同样也表现出体察民情的形象。他经常深入基层,微服私访,查看城市食品供应情况,了解老百姓对腐败现象的不满。他不仅下令取消了在苏联存在了多年的高干特供商店,还叫他的妻子像普通市民一样排队买东西。这些都是真的,一时间,叶利钦在莫斯科名声大振。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到叶利钦具有与戈尔巴乔夫十分相似的思想观念和工作风格。

为了加快改革的进程,身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叶利钦,利用莫斯科的新闻舆论工具大反特反官僚主义和腐败特权,提出“批评无禁区,公开无界线”的口号,他甚至还在外国人面前公开指责党内有人反对改革。把党内的矛盾毫无顾忌地向外界公开。叶利钦的所作所为与戈尔巴乔夫一样赢得了苏联幼稚人群的喝彩,使西方的反苏势力开始惊讶继而喝彩表示赞同。正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这两个人,一个在苏共中央,一个在莫斯科市委,他们大胆而超越常规的改革行为在苏联的政治界引起了很大的混乱。苏联现存的政治机体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人民的思想混乱,信仰丧失,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土地上迅速传播开来,特别是各种宗教大肆蔓延,完全失控。叶利钦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在苏共中央和莫斯科市委内部受到了强烈的谴责,甚至连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也感到有些吃惊,因为叶氏的过激言论和行为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他觉得在这场由他发起的改革浪潮中,叶利钦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于是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冲突终于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87年6月,在苏共政治局内部讨论戈尔巴乔夫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稿时,其他政治局委员对这份也许是戈尔巴乔夫花了些心血,而且令他非常满意的文稿都表示原则同意,有的也只就个别细节提了一点意见。但这时心态良好的叶利钦却对讲话稿旁若无人地横加指责,并提出了二十多条修改意见,这其中包括对苏联过去70 年历史的基本评价和党的现行改革政策的措施等原则性问题。在叶利钦的眼里,这份文稿应该推倒重来,要以美国政治为蓝本,重构苏联的政治体制。通过这件事,一个在政治上很不成熟的热血青年的形象在叶利钦的身上跃然而出。戈尔巴乔夫的脸终于挂不住了。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向戈氏提出过,说叶利钦是个危险的野心家,而且因他在工作上许多方面的过火行为,造成了他在中央和莫斯科市委内部也不得人心。于是在1987年底,叶利钦被免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和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去当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国家建委副主席。叶利钦的下台虽然表明他的仕途在苏共中央内部已经走到了尽头,但由于他在莫斯科两年的工作经历,在莫斯科市民乃至整个苏联人民的心目中却建立了良好的印象,特别是党内的激进分子和社会上极端思潮团体和一些激进分子都认为他就是一个改革家,是一个比戈尔巴乔夫更大胆更优秀的改革家。这也为他日后东山再起埋下了伏笔。

有意思的是,戈尔巴乔夫反对的并不是叶利钦对改革的思想和做法,他讨厌的是叶利钦过于张狂的性格和喧宾夺主的气势。因为在撤销叶利钦职务的理由中并没有提到他对待改革性质的认识上有什么不对之处,也不认为他的政治主张有什么不对,戈尔巴乔夫只是与叶利钦在对待改革的进度和莫斯科市委在改革中的领导权方面出现了分歧,叶利钦认为改革还要再快一些,再大胆一些,而且莫斯科市委在对改革的领导权上应有更大的独立性。这好像让人感觉到两位第一书记是在改革果实的归属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从表面上看,改革才刚刚开始,而且是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这两个人就为日后改革成果的归属反目成仇,这不过是性格的冲突。但成熟的政治家都知道,这不是本质的东西。美国人在这个方面的直觉,比任何国家都要敏锐和清晰。美国的不少政治家感到,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落,在这些表面张狂,而实质上幼稚病不断加重但又走向最高政坛的人身上已经不可避免。

经过了被撤职这次沉重的打击,叶利钦的思想也许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某些变化,改革是否成功,民主是否重要,还提不提人权问题等等,已经不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了。1990年,在戈尔巴乔夫本人大力提倡的民主选举过程中,叶利钦参加了俄罗斯第一届人代会选举,并如愿以偿地当选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不久又当选为第一任俄罗斯总统。这又是一个极有意思的事情:在由戈尔巴乔夫一手导演的全国性主权大分裂中,已经成了他政治上敌人的叶利钦,竟然出乎意料地夺取了苏联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的领导权。叶利钦已经完全摆脱了戈尔巴乔夫的控制,反而在许多方面可以控制戈氏的行为了。

当叶利钦夺得了俄罗斯的领导权之后,“共产党员”这个东西已成为他身上的一个累赘,于是叶利钦毅然退出了苏共,造成了对苏联国内和世界的一次震撼性影响。然而,国家各方面的情况并没有好转的迹象,当时的苏联,15 个加盟共和国之间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社会经济秩序面临崩溃的边缘,物价暴涨,生活必须品奇缺。各加盟共和国均已发表主权宣言,苏联军队对这一连串的变化,茫然不知所措。对于这种局面,由戈尔巴乔夫领导的中央已经基本失去控制,所有的讲话和呼吁根本不起作用。这个结果的出现,大大地出乎了满腹经纶,书生气太过的戈尔巴乔夫的预料。

“8.19”事件以后,苏联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叶利钦觉得时机已经成熟,经过精心但同时又很愚蠢的策划,他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三人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逼迫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无奈地宣布辞职,叶利钦顺理成章地入主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成为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叶利钦终于在这一场混乱的改革闹剧之中获得了自己丰厚的利益,但他很像一个点燃了草垛子取暖的农人,得到了火热和辉煌,而没有想到同时也将引燃后面的草垛子以及整个大宅院。

从叶利钦于1985年底自斯维尔德若夫斯克州进入莫斯科,到1991年入主克里姆林宫的这五年多时间的经历来看,起初叶利钦在对待改革的思想上与书生戈尔巴乔夫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比戈氏更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其在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任上所做的一些事,几乎就是戈尔巴乔夫的思想的最佳实践。只不过叶利钦做得更大胆,更直接一些而已。正是因为有了愚蠢书生戈尔巴乔夫,首先让苏联处于混乱之中,同时又有了莽汉书生叶利钦在混乱之中勇夺俄罗斯的领导权,才直接造成了苏联的大崩溃,大分裂。在整个这个过程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至始至终操纵着这场闹剧。而剧中的两个主要演员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又是那么认真而出色地演绎了这个闹剧的全过程。这看上去多么的完美,多么地环环相扣,几乎缺少哪一环这出闹剧都不可能取得这么完美的结局。但是从国家利益上看,这个“完美”真是苏联国家的悲剧,是整个苏联人民的悲剧。

入主克里姆林宫以后,1992年1月,踌躇满志的叶利钦的书生气和幼稚病再一次强烈地暴露出来。他一心想把俄罗斯尽快建设成为像美国那样的高度民主而又高度富强的国家,他在全国推行他的灵丹妙药“休克疗法”时向国人保证:“咬紧牙捱过痛苦和艰难的过渡,在未来不算长的日子里要让俄罗斯在政治上形成议会民主制为基础的联邦体制;在经济上建立一个高度发达的自由市场体系,在军事上仍然保持一个核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他带着这些美好的幻想一头扎进了西方的怀抱,并大胆地任用了一批具有西方意识的年轻人。可是,诸如盖达尔、丘拜斯这批盲目崇拜西方的年轻的“经济学家”从西方照搬过来的,医治俄罗斯经济的良方“休克疗法”,却把本来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推向了更大的混乱,国家经济急速下滑,人民迅速贫困化,而且西方国家原来答应给予的经济援助却并没有兑现,同时,曾一度是叶氏死党的俄罗斯议会主席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茨科依也因权利分配不均而与叶利钦闹翻了。事情发展到此,这个夹在东西方之间的伟大国家的改革进程已经完全走出了改革发起者预想的轨道,变成了既得利益者之间权力争夺的另一场闹剧。俗话说:祸不单行。接下来的是总统与议会之间的无休止地争吵,最后发展到流血冲突。然后是曾经一度天下无敌的俄罗斯军队在小小的车臣平叛战争中惨遭败绩,然后是以民主派和改革家的形象赢得俄罗斯人民信任的叶利钦,为了保住总统的位子而不择手段,自毁形象,然后是叶利钦在两年之内五易总理,创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在无可奈何之中,干脆把敢做敢为的性格发挥到极致,又让世界大吃一惊,他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宣布由刚刚当上总理不到三个月的前苏联秘密警察,年仅45岁的普京任代总统。

普京:1952年出生在列宁格勒市(圣彼得堡),俄罗斯族。1975年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外情报局工作,长年在当时的民主德国从事对西方的情报收集。1990年苏联解体后,有着上校军衔的普京回到了列宁格勒。1994年由他大学时代的老师当时的圣彼得堡市市长索布恰克任命为该市第一副市长,1997年任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兼总统办公厅监察总局局长,1998年5月任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1998年7月任俄联邦安全局局长,1999年3月起任俄政府第一副总理,即而接任总理。

普京的经历,尤其是他在苏联秘密警察部门的工作经历,一直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普京头脑冷静,处事精明强干,有一手不俗的柔道功夫,而且能独立驾驶苏联最先进的苏-27战斗机,特别是普京在苏联秘密警察部门受到的全面而严格的训练,以及在原东德这个东西方结合部多年的情报工作历练,使他的思维方式大大有别于那两个书生总统。普京所接受的人文科学、政治学说、战略分析的教育和训练,从来不相信抽象的民主、自由、人权这些概念,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清醒认识打下了极为良好的基础,也为他就任俄罗斯总统后的工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国际政治方面的经验。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两年多来,经济方面一改过去多年来的颓势,在连续两年经济回升的基础上,2002年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在普京的身上,俄罗斯人民似乎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在前苏联和俄罗斯国内发生的这场由书生戈尔巴乔夫发起的,以改革和发展为最初也是最良好目的的二十世纪最大的内乱,终于在毁灭了一个世界性的强大国家以后走到了结束的边缘。回想起这个让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内乱的全过程,留给人们的教训太多了。

三、 苏联崩溃和俄罗斯的衰落留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误国书生戈尔巴乔夫满脑子浆糊?

也许,对于饱读西方书籍的戈尔巴乔夫,到苏联垮台的时候,自己对“民主”、“自由”那些东西也并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苏联崩溃已经10多年了,在这10多年时间里,从广大前苏联人民,到戈尔巴乔夫本人,对前苏联的崩溃都抱有一种后悔和惋惜的心情,在10多 年前的那次由改革引起的大动乱中,前苏联人民虽然得到了民主和自由甚至更多的人权,但却失去了幸福的生活和国家的尊严。而戈尔巴乔夫本人在那次改革开始,是装了一脑子的西方民主思想投入改革的,是抱着对现行体制十分憎恶的心情来进行改革的,是没有任何后续手段就对国家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做改革的。他把自己的身份放在了一个普通的苏联公民的位置上,而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苏联这样一个大国的主要领导人。他一开始就急于打破现行的体制,而完全没有为新体制的建立做出任何准备。他在苏联人民还没有为接受陌生的西方民主、自由做好思想准备时,就天真地大力推进这种思想。他崇拜美国,但却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算计他的。说实在的,也许他自己对“民主”、“自由”那些东西也并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尤其在实践上更是一窍不通。戈尔巴乔夫年轻气盛,而且读过很多的书,说起话来理论一套一套的。做起事来也似乎有些魄力,在平常他确实能够迷惑一大批崇拜理论的人。但往往这些空洞的理论在险恶的政治实践中是最无能,最有害的。

1998年,戈尔巴乔夫在他写的一本叫做《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的书中提到:“最近几年我不止一次的受到批评,说我的改革应该从经济开始,而把政治的缰绳拽紧。像中国那样。” 同样是在他为那本书的2002年中国版写的序言中说:“在我与中国的邓小平先生的谈话中,他尖锐地批评了对经典著作的各种教条主义说教,他强调指出:不存在对中国和苏联同样适用的什么现成的模式。”这就是他对为什么没有采取中国模式进行改革的最好解释,当然也是他满脑子浆糊的注解。邓小平的话显然在告诉他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做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改革,说得是多么好啊,但戈尔巴乔夫却并不是用它来启发自己,而是用来为自己改革政策的失败开脱。看来,他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没有得出一个令他清醒的答案。

启示之二、有莽汉性格的书生叶利钦其实也是糊涂虫?

一个对阴险狡诈的西方世界毫无了解的人,几乎不懂什么叫世界战略,在治理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的初次尝试中就一败涂地了。

叶利钦起初给予苏联人民的印象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民主思想的改革家,他在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两年时间里的作为也给人这样的印象。正因为如此,苏联人民把苏联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也才有他在1990年俄罗斯首次全民选举的胜利。但是当他得到了俄罗斯总统的权力以后,当他把俄罗斯经济搞得一团糟以后,当他在俄罗斯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以后,他考虑的已经不是民主,不是全体俄罗斯人民的利益了,而是如何保住他的总统位子。为此他可以不择手段地践踏民主,炮轰议会大厦,可以为了选择一个他满意的接班人而不惜在两年时间内连续五次更换总理。这样的人说他是欺世盗名可以,说是在搞政治投机也可以。

叶利钦对西方民主和文化的盲目崇拜是有目共睹的。在他一当上俄罗斯总统以后,就迫不急待地投入了西方怀抱,愚蠢的以为只要自己认同了西方世界,别人也自然会认同自己。(在中国也有一些这样以为认同了美国和西方,美国和西方就会认同中国的蠢人!)凭着从前苏联手中接收过来的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不久的将来自己肯定也会像美、英、法、德等西方大国首脑人物一样威风八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用美国人教给他的“休克疗法”来整顿俄罗斯经济,认为这就是一付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灵丹妙药。只是在一年以后,他就猛然发现俄罗斯经济在“休克疗法”中彻底休克了。西方世界答应的经济援助并没有兑现,融入西方的大门依然紧闭着。只是俄罗斯已经从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变为一个被经济衰退,人民贫困严重困扰的国家,自己也从一个改革英雄变成一个快要被俄罗斯人民抛弃的颓势总统了。这样在共产党的温暖被窝里成长起来却极力反对共产党的人,一个对阴险狡诈的西方世界毫无了解的人,几乎不懂什么叫大国政治,不懂什么叫世界战略,在治理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的初次尝试中就一败涂地了。

启示之三、是上帝之手还是政治幼稚病?

对于苏联解体的其他原因,学术界还有多种解释,这些解释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一条最为重要的原因不能不在这里说清楚,在苏联解体的整个过程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至始至终操纵着。难道是一只看不见摸不着的“上帝之手”?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说,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多数人的政治幼稚病,彻底否定自己的党和伟大的国家,对现实国内政治的自我逆反心理,直接帮助戈尔巴乔夫也帮助美国和西方毁掉了自己!

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新的领导人上台,这件事对于冷战的另一方,尤其对于美国来说这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自冷战开始以来,苏联这已经是第六次领导人更替。特别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苏联国内哀乐声不断,二十八个月内先后有三位总书记去世。而且每一次新的总书记上任,总会给西方世界带来新的麻烦。除此以外,美国和西方还要花去很多时间和金钱去对这位新领导人进行研究,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加强自己在对抗之中的地位。但是,这次他们发现情况有所不同了。首先,以强硬思想著称的苏共元老,老资格外交家葛罗米柯被撤换,代之以没有外交经验却独立分裂意识很重的,来自格鲁吉亚的谢瓦尔德那泽(后来证明此人果然是个分裂主义分子);其次,苏联单方面宣布停止核试验五个月,并于1986年1月15日以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名义发表申明,建议苏美双方在15年内分三个阶段全面销毁核武器。就在这个申明中,戈尔巴乔夫还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叫“新思维”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美国来说并不是第一次听说,戈尔巴乔夫在他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多次提到过和平、和解、人道等与苏联前几任总书记完全不同的词汇,令美国人大喜过望。戈尔巴乔夫还说要根据这些思想写一本书。这事刚一传出不久,美国就有了反应,美国有一家叫做“哈泼罗”的出版公司立刻要求给予他独家版权。并多次催促戈氏尽快完稿。过后人们看到,在戈尔巴乔夫的这部定名为《改革与新思维》的代表作中,除了“改革”二字以外,通篇充斥着人道、民主、自由、和平一类的字眼,而绝少那种坚持社会主义、反对世界霸权之类咄咄逼人的火药味。而且他公开对外界宣称,他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这些字眼与美国的口味是多么相宜。这不能不使美国人回忆起1960年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脱下自己的皮鞋,敲击着讲台,点着美国人的脸说道:“社会主义正在取代资本主义,我们将埋葬你们!”那种恶梦般的语言。眼前的这位苏联领导人简直就像美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不谙世故的研究生,带着满脑袋的梦幻行走于世界,更是美国人高兴的是,这位苏共领导人直接挖苏共自己的老根,不遗余力地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于是苏美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变得十分热火起来。脑子进水的戈氏后来竟然还得意地说:他的《改革与新思维》出版以后,在美国发行量达到了200万册的惊人数字。

1988年10月,戈尔巴乔夫应邀访问美国,对于这次访问,美国政府给予了极高的重视,戈尔巴乔夫在美期间的一切活动都充满了和解、和平和信任。他在联合国的讲坛上作了充满和平情调的讲话,并单方面宣布载军50万。美国主流舆论对戈尔巴乔夫的访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连夫人赖莎也成了天使般的美人。自然,美国人也精心组织了一些活动,让戈尔巴乔夫看到了美国民主制度,这些都给本身就有追求美国民主思想基础的戈尔巴乔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有意思的是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作出的反应,他们从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相隔28年的两个联合国讲话中分摘出一些精彩的段落,然后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并用一句相当含蓄的话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对比这两者的演讲内容,人们看到,戈尔巴乔夫完全无保留地埋葬了充斥赫鲁晓夫时代的‘我们将埋葬你们’的论调。”美国人对这位最多只有文科研究生水平的苏联领导人,看来是相当满意的。

就在戈尔巴乔夫登上联合国讲坛前夕,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还在他的那本风靡世界政界的《1999年:不战而胜》的书里这样写道:“如果我们不能与莫斯科进行竞争,我们就将不战而败,竞争是美苏关系的核心,并将决定谁将在超级大国的争斗中取胜。”但是,人们仿佛感到,博览群书的戈尔巴乔夫好像从来没看过这本书,不知道对手日夜都在图谋他。在世界性的竞争中,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一夜之间颠倒过来为对手思维,大失水准的言行,还不及法国、德国,甚至不如欧洲小国芬兰、瑞士等。美国从未想过要放弃与苏联的竞争,但戈尔巴乔夫首先放弃更准确地说是退却了。

由于美国对戈尔巴乔夫在美期间行为和戈氏思想的刻意渲染,使的戈尔巴乔夫获得了心理上最大的满足。自美国回来之后,戈尔巴乔夫更坚定了他民主、自由、人权的信念,坚定了他推行戈氏改革和对美和解的决心。并直接在苏联最敏感的政治体制上动开了大手脚。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民主化进程虽说也称得上是大刀阔斧,可戈氏始终不肯放弃苏共对苏联的领导权,这一点倒是令美国在当时有些无可奈何,但美国有耐心等下去,美国人相信苏共在错误的道路上已经没有回头的余地了。特别是苏共内部的分裂和苏联国家、民族分裂缠绕到一块,在改革和民主的口号声中,愈演愈烈,而宗教的大肆泛滥,给苏共犯下的错误恰似火上浇油。时间到了1989年9 月,改革已经使苏联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境地,通过戈尔巴乔夫鼓吹的民主选举,大量与苏联共产党政见不同的民主分子和民族分裂分子夺取了苏联部分地方的领导权,与戈尔巴乔夫闹翻了的民主斗士叶利钦也通过这种选举得到了全苏联跨地区议员团主席的地位。这个时候,美国人看到了叶利钦的作用,他们认为叶利钦在不久的将来,肯定将成为戈尔巴乔夫最大的政治对手,并且还有可能取代戈尔巴乔夫成为执掌苏联江山的人物,再说,叶利钦的一系列主张完全是以美国体制为蓝本的,他甚至可以比戈尔巴乔夫更戈尔巴乔夫。因此,为了进一步抬高叶利钦的地位,美国政府向叶氏发出了以私人身份访美的邀请。使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个邀请竟很顺利地获得了苏联政府的同意,而且访问时间长达9 天。从这里让人感觉到,当时的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政治思路已经非常混乱了。

在美国的9天时间中,叶利钦可谓忙得不可开交。他广泛接受美国各界的采访,发表演讲达15场之多,美国总统老布什还屈尊亲自给予接见。叶氏在美期间,天真地以为美国的友好态度对他是极大的帮助,是对俄罗斯发展的支持,于是在很多场合对苏联的政治体制和近70年的历史大放厥词,自我诋毁。叶氏的行为博得美国人十二分的欢喜。这次访问也为叶利钦在苏联国内赢得民主斗士和民族独立团伙的认同,增加了不少的政治因素。他根本没有想到,这又是美国人精心导演的,试图搞垮苏联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叶利钦回到国内不久的1990年1月,他联合了175名苏联共产党员,在莫斯科出其不意地成立了苏共民主纲领派,并在莫斯科发动20万人举行声势浩大的大游行。队伍中甚至喊出了“打倒苏共”的口号。事情至此,苏共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在紧接着举行的全俄罗斯议会选举中,叶利钦以维护俄罗斯人民的利益和俄罗斯国家主权的观点,击败了站在全苏联立场上说话的苏共推出的两名候选人,当选为俄罗斯首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同时苏联两个最大也是最重要城市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市长也分别被民主派人士波波夫和索布恰克获得。

美国政府对于叶利钦的胜利迅速做出反应,美国国务卿贝克发表讲话说:“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对于这个重要事态发展,我丝毫不想贬低它的重要意义。”美国的表态无异给了叶利钦最有力的支持。事情发展到这个时候,反应迟钝的戈尔巴乔夫才发觉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在1990年6月20日召开的俄罗斯共产党代表会议上不得不承认:“对于隐藏在我们体制内部的民族分裂主义力量及其能力估计不足,它们同平民主义分子联合起来,造成一触即发的局势,那些准备肢解苏联,把他活活地切开扯断多年来建立的国民经济联系的人并不明白,这一切会不可避免地削弱俄罗斯本身,这种行为是对俄罗斯、对俄罗斯人民的犯罪。”从这一点上看,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多数人的政治幼稚病,对现实国内政治的自我逆反心理,直接帮助戈尔巴乔夫也帮助美国毁掉了一个伟大的国家。到了回天无术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对苏联面临解体非常痛苦,因为这也意味着他将同时失去权力。美国人同样看到了这一点,而且也清楚地揣摩出戈尔巴乔夫的心态。

1990年7月,在苏联国内以政府总理帕夫若夫、国防部长亚左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内务部长普戈等人为首的苏共内部被称为保守派的人物,酝酿发动一系列的强制手段来挽救苏联,并准备直接对戈尔巴乔夫动手,叶利钦是紧随戈尔巴乔夫之后第二个要搞掉的人。这一动向自然也没逃过美国人的眼睛。他们及时地把一消息透露给了苏联新任外长别斯梅尔特内赫,为了稳妥起见,美国国务卿贝克又通过美驻苏联大使直接向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二人作了通报。美国人当然知道,在这个时候保住了戈尔巴乔夫,也就是保住了叶利钦,就等于维持住了苏联的现状,同时也就可以保证苏联继续朝着崩溃的道路走下去。一个月以后,由上面说到的那几个人为首发动的“8.19”政变只进行了三天,就因部队的倒戈而归于失败 。叶利钦在政变开始时“恰好”不在莫斯科,他远在离莫斯科几千公里的阿拉木图“访问”。紧急状态委员会的人没能抓住叶利钦。在政变开始以后叶利钦又“及时”地赶回了莫斯科,他在平定政变的过程中表现十分的英勇,几乎毫无顾忌。这些事怎么就凑得这么巧妙?政变很快失败了,戈尔巴乔夫的总统位子是暂时保住了,叶利钦自然也保住了。但苏联却按照美国人的预想,在这以后不久就解体了。

苏联的解体,并没有使美国人最终满足,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还仍然很强大。搞垮俄罗斯才是美国的最终目的。

1991年刚过,叶利钦好像已经在俄罗斯总统的位子上坐稳了,这时人们发现总统身边总有一个年轻的面孔,他脸色白皙,身宽体胖,举止温文尔雅,像个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他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作给俄罗斯带来灾难的“休克疗法”的极力倡导者,年仅35岁的盖达尔。当时他任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事实上在行使总理职权。取得了俄罗斯总统的权力之后,叶利钦立即按照西方的要求,不顾国内的强烈反对,按照美国推荐的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开出的药方,(美国也给中国开过类似的药方,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拒绝了这付毒药!)俄罗斯在盖达尔的指导下,全面推进“休克疗法”。

1992年一开始,叶利钦在国内把“休克疗法”的事布置下去以后,充满了天真又愚蠢的幻想,带着一份长长的帐单踏上了遍访欧美日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旅途。1 月30日会见英国首相梅杰,2月1日与美国总统老布什会晤,2月4日会见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2月6日会见法国总统密特朗,2月7日会见德国总理科尔,2月26日会见日本首相宫泽喜一。叶利钦与这些资本主义巨头见面的唯一目的,就是要钱。俄罗斯经济基础虽然依然庞大,但经过戈尔巴乔夫几年的折腾,已经生产不出什么东西来了,国内经济状况十分危机。但是这些精于算计的资本主义头头们似乎早就统一了口经,一致要求要等看到了俄罗斯市场经济见了“成效”以后才能给钱,这就是说,西方要求俄罗斯国内正在实行的“休克疗法”要坚定地推行下去。

西方答应给的钱没有要来,(这太常见了,在搞垮俄罗斯之前,美国曾经答应波兰的“团结工会”搞垮社会主义阵营就给1000亿美元的援助,但最终连1亿美元的援助也没有,有前车之鉴,叶利钦却视而不见。)访问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俄罗斯国内的经济状况却在“休克疗法”的治疗下一落千丈:1992年下半年,俄罗斯全国的国民收入下降20%;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下降19%和10%;通货膨胀尤如脱缰的野马,高达2200%。到年底,卢布与美元的比价狂跌到500:1;国家预算赤字上升到6419亿卢布,国内社会秩序极度混乱,宗教力量畸形发展,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国家军事力量大幅度衰减。俄罗斯总统与议会之间在领导权上展开的争夺以及人民对总统的不信任,俄罗斯国内各分裂主义势力的迅速扩大,使叶利钦不得不放弃了对经济的注意力。在苏联国家刚刚崩溃不久,雪上加霜,俄罗斯又遭受经济上的大崩溃。这个时候,叶利钦在西方各大国领导人的眼中突然变得不重要了,不仅经济恶化问题没人出来救一救,连平定国内的车臣叛乱也被西方视为不人道的行为而受到强烈谴责,并扬言要给予制裁。叶利钦不仅没有成为西方世界的要员之一,连自己的性命恐怕也难保,同时把一个大国拖向了灾难的深渊。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采用种种手段,促使苏联国家解体和俄罗斯经济崩溃,使这个曾经使西方国家大伤脑筋的对手,终于彻底丧失了与西方竞争的能力。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的预言提前实现。其中教训很多也很深刻,值得我们很好地深思。

四、不算迟到的消息:

假如历史长河能够倒流

戈尔巴乔夫在因前苏联解体而下台后,最近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坦诚地对因其推行的脱离实际的所谓改革而造成国家解体、经济崩溃做出忏悔。假如历史能够倒流,当然最好从头来过。时隔十年,戈尔巴乔夫面对现实有所醒悟,虽已晚矣,也属难得。

据了解,这位前领导人在下台后不断在为自己的作为辩解,曾说过:“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对人民实行无法忍受的独裁统治的共产主义。”还表示:“我必须清除苏共和苏联的整个领导,我必须清除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

然而,在这次接受中国记者杨政采访时,似乎有了天壤之变。他谈到:“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惨痛的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一个国家和一个党,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否定自己的领袖人物,面对敌人的攻击就会束手无策;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由于这番话与他以前的观念相比反差之大,以至令人难以判断是否出自一人之口。但不管怎样,这一最新表态到确实反映出了经过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真实情况。中国在改革的进程中,也曾有过失误,也曾有过反复,至今也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由于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妥善处理好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从而使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国人民普遍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 戈氏的另一段话也许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他面对俄罗斯现实做出的反思:

“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使苏联社会大开放。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国内工业受到致命打击。极少数人一夜暴富,敛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而赤贫的人数却远远超过了苏联时期。这方面,中国处理得很好。中国沿海省份和地区发展速度快,中西部相对发展较慢,中国领导人现在号召开发西部和东北地区完全正确。”其实,在当前的俄罗斯,做出这种对比和反省的决不仅限于这位前领导人。从俄政府决定恢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的旋律为俄罗斯国歌,普京总统下令重新恢复“斯大林格勒”,俄高层领导提出要将苏联时代的红五星作为俄军军旗图案和军徽图案等一系列变化中,可以看出曾在俄罗斯执行的与前苏联“划清界限”的政策已告终结。面对与前苏联国家整体实力的巨大落差,这些现任官员确实无法以胜利者自居。任何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国情、历史和现实,任何违背规律、脱离实际、割裂历史的政策和行动都难以避免遭受现实的惩罚。

在戈尔巴乔夫悔悟之前,不少前苏联的所谓“持不同政见者”也先后进行过反思。这些人在对比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变化后,难以接受这一他们曾为之呐喊、奋斗的结局。曾经对前苏联时期进行过尖锐批判的梅德维捷夫教授,面对解体后迅速衰落的俄罗斯无奈地表示:“无须向任何人证明,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前的苏联,比现在的俄国好得多。戈尔巴乔夫留给后人的遗产有三个:一是世界大国苏联的分崩离析,二是无节制的通货膨胀,三是80%的人进入贫困线,数百万贫困者流落街头。”曾由于持不同政见而定居巴黎的马克西莫夫,面对自己祖国的现状也发出感慨:“假如知道自己过去写的书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他就不会写那些书;假如知道苏联这只大船会沉没,他就不会去摇撼这只船。”这些经过深思后的肺腑之言,显得比戈尔巴乔夫的认识更坦率也更直白。不管怎样,能有更多的人,特别是那些曾为前苏联失败的改革呐喊助威的人能够认真反思,总结失误的教训,重新探索振兴之路,应是俄罗斯未来的希望。

相比之下,中国改革之路的选择和成果则令人鼓舞。在纪念小平同志诞辰 100周年之际,我们无法不对小平同志在推动和把握中国改革大局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表示敬意和钦佩。在事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在处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事务上,小平同志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所表现出的智慧和能力真正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肯定和称赞。还有一条:小平同志的宽阔襟怀、高瞻远瞩,不为自己的个人恩怨全力维护了党和国家的团结,维护了毛泽东的威信,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避免了国家和党的分崩离析,避免了中华民族的混乱,也就避免了“任何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国情、历史和现实,任何违背规律、脱离实际、割裂历史的政策和行动都难以避免遭受现实的惩罚。”在中国的重演。

www.chinaelections.org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14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