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中国经济迅速复苏的根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17 次 更新时间:2010-02-03 12:39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樊纲 (进入专栏)  

中国的GDP预计在2009年同比增长了8.7%——再一次是世界各国最高的增长率——第四季的增长率达到10.7%,而2008年的第四季增长率只有8.7%。对其他各国而言,中国轻易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以及在2010和2011年维持强劲增长势头似乎是太容易了。

但事实上,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并不是件易事。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中国采取的强大、及时经济刺激政策当然对中国的快速复苏起了关键作用。早在2008年10月,也就是危机刚发生之时,中国政府便采取了全面的配套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由此产生的财政赤字相当于2009年GDP的3%,这带来了3%的GDP增长,而2008年的赤字几乎是零。

中国所谓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银行贷款在2009年增加了几乎34%,M2货币供应也增加了27%。货币的增发虽然加大了将来出现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的风险,但却帮助确保中国经济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时,没有急剧下滑;其他政策也有效地刺激了房市和车市的消费需求。

但中国如此的危机处理方式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不能解释其他采取更加激进政策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取得同样快速复苏的效果,还有中国政府为什么似乎有更多的空间来筹划政策。

中国政府有更多空间应付危机

在危机爆发之前,中国预算实际上是盈余的,政府的债务和GDP的比率只有21%(现在约为24%),远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这给了决策者更多的自由来扩大支出应对危机。而且,在雷曼兄弟倒闭时,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也很低。这也让中国政府可以让贷款增加来对抗危机。

此外,在全球危机爆发时,中国的经济状况良好。在经济蓬勃发展时采取的谨慎宏观经济政策,包括早期的自我调整,使中国经济处于有利的位置。中国经济自2004年便快速增长,但政府官员并没有袖手旁观“让市场决定”,而是采取了反周期的手段来防止经济过热。

当经济因资产泡沫、地方政府大量投资、和全球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而继续快速增长时,政府加紧了调控措施。房市的过热在2007年9月底被终止,防止了开始形成的全国性泡沫,股市泡沫也在10月被刺破。此外,地方政府不计其数的投资项目被叫停,放缓净出口增长的措施——包括人民币20%的升值和出口退税大幅缩减——也将年出口增长率从约30%降低到2007年后期较为合理的17%。

于是,到了2007年第四季——也就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年前——中国经济已经开始降温。季度的增长率从2008年第四季的13%下降到2009年第三季的9%。

简而言之,中国在全球危机爆发的一年前就开始调整政策,是其经济比其他国家更早复原的原因。由此得到的教训是:政府在经济过热时必须采取适当的管制措施,不断追求更高利润的金融业者也必须受到监督。这样的做法对于发达国家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是正确的。

当然,中国经济也有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又有哪个发展中国家没有这些问题呢?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或许还是过于依赖“行政”干预。当经济体中绝大多数最重要的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价格的信号不太敏感的时候,就像中国的情形一样,那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就必须是“行政”性的,以便有效地应付这些参与者。过去30年偏向行政干预的一个好处是,至少在绝大多数时间,中国一直对经济过热保持警惕——也决心在必要时介入以冷却经济,不管“聪明的”市场参与者的抱怨。

当然,政府有时也过于谨慎。但对一个在发展初期的经济体,和那些具有年轻“野兽精神”的第一代公司而言,过度谨慎似乎比不这么做要来得好。实际上,当国家经济增幅持续超过9%时,决策者是必须保持谨慎的。

毋庸置疑,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过度也会延迟必要的市场导向改革。但金融危机显示,二十一世纪的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参与才能运作。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有一个扮演积极角色的政府来防止经济的起伏——这是西方国家在发展初期所经历并在今天依然面对的问题——是比较好的。

作者樊纲是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经济学教授、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英文原题:The Roots of China's Rapid Recovery

版权所有: Project Syndicate,2010

进入 樊纲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166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