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在“五个必须”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89 次 更新时间:2024-08-04 10:26

进入专题: 乡村振兴战略  

张海鹏(社科院农发所)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出的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5个规律性认识,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也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工作与“三农”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大方向入手,就新型城镇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土地制度四个具体方面作出了部署安排。立足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必须深刻把握“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全面提高效力效能。

第一,必须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一重大论断,与“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脉相承,体现了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只有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才能不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三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增进农民福祉,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质量还有待提高,仍存在农业生产效率和比较效益较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精神文化缺乏等现实问题。

立足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用新发展理念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三是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四是坚持开放发展,跳出乡村看乡村振兴,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在开放中广泛吸收有利于乡村振兴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理念。五是坚持共享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形成更强凝聚力。

第二,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促进农村消费。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才能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然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以及产业形态都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一方面,适应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趋势,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另一方面,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我国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消费潜能巨大。全面促进农村消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首先,要增强消费能力,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其次,要改善消费条件,对标“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要求,完善农村商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商业体系,规范农村市场秩序,提升农村市场售后服务质量,解决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最后,要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支持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拓展,打造乡镇商业集聚区,着力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第三,必须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和扩大农业高水平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根本要靠深化改革。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推动一些可落地、能见效的关键性改革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等,从而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让广大农民在深化农村改革中享有更多获得感。同时,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破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藩篱,让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与集聚,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持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在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全球农产品贸易和国际粮食安全。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做好“三农”工作必须顺应国家战略需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具体包括: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农业农村国际合作,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深化农业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积极融入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涉农谈判和全球粮农治理等,在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必须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因此要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方面,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完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政策措施。二是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三是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需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打通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这样一个全链条,提升农机装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其中的关键是抓住种业安全这个“牛鼻子”,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早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五,必须始终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但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较为滞后,农业农村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对此,党中央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保持耐心,汇聚各方面力量循序推进。一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既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又立足我国国情农情特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乡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三是加强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把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体制机制,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进入专题: 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99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