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林:充分认识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055 次 更新时间:2023-05-03 10:07

进入专题: 新发展格局  

王昌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着力抓好四个统筹,积极推进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更好实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

深刻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历程中,我们通过扩大内需有效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冲击,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科技创新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但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也存在着风险隐患,产业基础投入严重不足,产业链整体上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一些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等问题应高度重视。必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路径。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必须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必须看到,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国际分工和贸易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大方向。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一大批新的开放举措,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限制措施由最初的93项减到31项,实施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等等。必须清醒认识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地位的下降,而是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要做好四个统筹

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一致的,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好需求侧管理这个重要工具,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只有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更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发展和安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才能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发展和安全彼此呼应、互为条件,统筹发展和安全同构建新发展格局相互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相互叠加,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显著增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基础,又着力化解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

统筹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各地区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统一大市场带来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是我国重要的比较优势。要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别巨大,只有根据各地区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才能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使大循环更加通畅高效。

积极推进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培育中高端消费新增长点,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完善扩大投资机制,形成良好投资预期,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切实解决经济循环中的堵点和卡点,增强供给体系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国外“卡脖子”问题。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力和竞争力,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优化国内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分工,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

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立现代化市场体系,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贸易和双向投资、贸易和产业等协调发展,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通过扩大市场准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有针对性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同时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持续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自贸协定。参与全球性议题探讨和规则制定,在贸易投资、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王昌林,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进入专题: 新发展格局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47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