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排行
赵燕菁:大交换:全球化视角下的G2
在即将到来的中美对抗中,美国是主动方,中国是被动方。中国必须找到完全自主可控的策略,而不能将经济的出路建立在对手的善意基础上。这个策略就是尽快完成自身的资本的内生机制。具体讲,就是要迅速扩张国债和股票市场来接续房地产市场作为中国经济新的资本来源。 ...
黄宗智:“问题意识”、研究进路与理论概括
我们学者面对的最主要问题是怎样对待现有理论。首先是主流性的、被大多数人有意或无意地采用的理论。我们要做的先是将其问题化:它们几乎全都是来自西方的理论,到底与中国的实际相符吗?它们是否真的为我们所想研究的议题提供了足可依赖的理解和说明? ...
黄宗智:怎样学习和使用理论
理论的正确目的从来就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是为了阐明实际。我们要坚持自己学习理论的原有动机和目的,绝对不可陷入将其与实际隔离开来为一种孤立的所谓“专业”,而是要一步步迈向更能澄清(中国)实际的理论的认识和使用,乃至于建构。 ...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
以文化文明视角透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始终聚焦于“人”的因素,实现了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中国正在践行这样一种发展的新范式——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即:在现代化道路中融入人文底色,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融合,从“人”的视角回答发展是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命题。 ...
迪·奈特:亲历新疆
西方的误解真是一场悲剧。更多的西方人需要来新疆亲眼看看这一切。这可能是反驳西方官方政府和媒体诽谤的最佳方式。它还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我们发现我们访问的几个地方都很友好。中国人民绝对不是我们的敌人,他们的政府在服务和保护方面做得很好。 ...
陈来:论“浙学”观念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意义
“浙学” 是千百年来的浙江人的文化创造和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包含了浙江大地上曾经有的文化思想成果。“浙学” 在宋代主要指事功之学,明代扩大为心学,清初进一步扩大为理学;经过全祖望、章学诚等人的论述,“ 浙学” 由原来只重浙东学术而变成包括浙东浙西、越来越宽的概念。 ...
邵春堡:科技:创建一流企业的核心要素
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涉及若干因素,这些因素在各企业有不同的排列。将科技置于各要素之首,相信会在创建一流企业中有较高的成功率。突出科技在企业的关键作用,需要认知上实现转变,操作上体现特点,效果上提升影响力。这样,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突出价值创造,实现企业目标,就会很有希望。 ...
习近平: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依然突出,耕地撂荒增多,占补平衡存在量不足、质不高问题,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托底。农田水利方面欠账还很多,一些地方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土壤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 ...
王毅:在安理会巴以问题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
本轮巴以冲突延宕至今,已经造成大量无辜生命消逝和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灾难,其外溢影响还在持续显现。战争考验人类的良知与正义,和平呼唤我们的理性与智慧。站在战与和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必须为拯救生命、恢复和平采取更积极行动。 ...
高培勇:全力打好经济恢复这场硬仗
当下的经济恢复不同于既往的周期性波动状况,不仅复杂程度超出预期,其持续时间亦具有不确定性。面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呈现的新的困难挑战,做好当下经济恢复工作,将着力点和着重点放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上,落实到加快经济恢复进程、保持经济运行向好态势的行动上,不断提高宏观经济治理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
刘建超:凝心聚力 携手同行 共建现代化全球南方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一变局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势头日益明显。全球南方要进一步团结起来,破解“弱者恒弱”的现代化“魔咒”。全球南方要进一步行动起来,摆脱“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全球南方要进一步担当起来,发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现代化强音。 ...
欧阳哲生: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北京经验”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中西关系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中英关系史上更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军事、科技方面落后的压力却无动于衷,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应对措施,则反映了清朝自我更新机制的衰竭。由此造成的社会停滞局面,最终让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陶东风:数字时代的人文知识与公共生活
数字技术与人文知识、公共生活的关系是一个迫切需要学界做出认真思考与回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目前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而且分歧巨大。比如关于公共领域在网络空间中将面临何种命运,学术界已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者观点:重构论与解构论。 ...
贺雪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对农村二轮土地延包的思考与建议
返乡的也许只是极少数,这个极少数却是市场化和城市化中最为弱势的那个极少数。只要这个最为弱势的少数仍然有退路,中国现代化就可以经得住各种风浪,就可以防止因为一次经济周期就带来的社会政治不稳定的万劫不复。 ...
莫纪宏:论法学学
要真正走出法学“三大体系”建设理论研究的误区和困境,关键是要把法学作为一门科学,根据科学学的原理和方法论来构建“法学学”,并通过科学有效地运用“法学学”方法论来全面系统地研究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之间的价值关系和逻辑联系。 ...
朱云汉:数字文明时代对政治思潮创新的呼唤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数字科技革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根本性、全面性的变革,而且这一变革的发展非常快速,所有社会都会面临社会制度选择、发展路径的难题。这道难题可能通往两个不同的发展终点,一个是很黑暗的,一个是比较光明的,而且并不保证会通向光明,有很大概率是向黑暗方向逐渐滑行。 ...
陈端洪:宪法的法律性阐释及证立
想象人民在最后一次集会上做出关于未来生存方式的根本决断:主权所有权和行使权适度分离;我们要制宪。凭借这个思维实验,我们可以充分论证宪法的法律性,回答下述问题:宪法为什么是法律?什么才是根本的,需要用真经大典的形式固定下来?宪法为什么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高于宪定权力? ...
唐元:当前经济形势及国家战略选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五个:一是能否继续与世界各国保持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长期积累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能否规避;三是未来经济增长新动能能否有效挖掘;四是经济发展能否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五是俄乌、哈以冲突是否可控。 ...
隆国强: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
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与共建国家一道,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一定能为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注入更大能量,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
郑建邦:更好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认识把握多党合作制度、怎样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多党合作制度等重大问题。30多年来,民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各项工作,坚决完成好中共中央交给民革的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伟大政治创造的巨大优越性。 ...
王伟光:深入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落实惠民政策,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真正受益,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
方宇军:向张晋藩老先生请宜
对权利的忽略或轻视,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法系晚近被抛弃的症结所在,我们今天来检讨中华法系的整全性,应该把这个缺陷补上,如果我们能借鉴西方法系权利本位的成功经验,把道德与权利都归置于道之下,将道作为中华法系的根本遵循,我们就能让中华法系的整全性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中华法系的重建提供稳固的基座。 ...
章永乐:为托克维尔“减负”
对于中国在近代国际体系中的位置的自觉,不仅是重新理解托克维尔的关键所在,也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当性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对殖民主义的否定之上,深入反思殖民主义对于近代西方区域与国别研究知识传统的塑造,有助于在“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中真正落实中国主体性,实现“自建光荣”。 ...
殷之光:新旧之间的梁启超
在梁启超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那种19世纪末流行于近代日本的国家主义、民族帝国主义影响。这类基于同时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一方面接纳了欧洲思想政治空间中的文明等级论,将世界秩序想象为一种霸权驱动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又不甘于自身处于等级秩序的低端,希望以欧美工业化国家为目标,进行全面现代化改造。 ...
杨伯江:冲绳今天正面临着重大抉择
在已经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之上,有关琉球的研究应当进一步向区域、向国际视野拓展,向战后、向当代时空拓展,同时融合其他学科特别是国际法专业的研究,最终实现历史与法理、与逻辑的辩证统一。琉球问题是一个有着复杂历史经纬、又事涉多方的重大现实问题,要取得进一步厚重成果,展开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
张海鹏:论孙中山的发展观及其思想史意义
孙中山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三个判断,或者说三个发展原则,都是正确的,但这只是技术性的原则。更加重要的是依靠谁来推动三个原则的执行。这就是中国现代化的领导力量。这一条,孙中山恰恰没有提到。直到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使国家主权有了保障。 ...
徐显明:检察公益诉讼中的法理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关于法治与改革关系的论述已经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用法治引领改革、推动改革、规范改革,保障改革的成果,同时通过改革完善法治。 ...
后田多敦:记住历史教训,共筑世界和平——在北京思考的琉球
当前琉球社会面临日本自卫队军事基地的建立、琉球历史被不断地篡改的问题,我们应重新审视池城、幸地、与那原和林世功等前人的事迹,并学习他们的精神。此次我在北京参加研讨会期间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重任开始落在琉球身上了。 ...
龚刃韧: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的持久价值——对当代和平与人权的影响
各国学者展开的分析和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格劳秀斯对近代国际法的贡献及其影响,二是格劳秀斯对近代自然法理论及自然权利的贡献及其影响。由于这两个方面都与人权有着历史的乃至现实的密切联系,并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进程,所以格劳秀斯的思想遗产及其影响尤其值得重视。 ...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是要取代谁。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新机遇。我愿同各位同事一道努力,推动亚太合作取得更多丰硕成果,共同打造亚太下一个“黄金三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