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中国模式”(或曰“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等),特指中国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 对“中国模式”的总结,是对中国发展奥秘的探寻,是对中国未来成败的关注,是对中国重返世界强国舞台所做呼唤的一次回应。它标志着具有独立性、敢于向西方争取“话语权”的“中国学派”正在浮出水面。其中所取得学术成果,对于在西方模式基础上形成的现有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成了挑战,这不仅把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带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也使整个人类的知识有了新丰富。
最新文章
- 陶然: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2023-03-23
- 陶然: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两个备择理论假说和一个系统性分析框2023-03-23
- 朱云汉:中国发展模式对世界的贡献2023-02-08
- 夏庆杰:世界向何处去? ——从工业化历史和发展角度看世界走向2022-12-27
- 许小年:两个中国模式2021-11-18
- 蒙克:主题与变奏: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模式2021-09-01
- 彭国翔:如何理儒家的“反西化”和“尊孔读经” 2021-04-02
- 滕泰:从保6之争再看中国模式之辩2020-02-07
- 滕泰:新供给经济学:学术思想与改革政策的一场偶遇2020-02-07
- 山姆·布雷斯尼克:美国考虑借鉴中国模式2019-05-23
- 龚文婧:再论民主集中制的历史与现实合法性2017-10-02
- 田国强:中国改革最基本的12个问题2017-09-24
- 鄢一龙: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及启示2017-04-17
- 向维:“中国模式”还是“中国经验”?2016-12-08
- 萧功秦:中国模式的利弊及前途2016-09-30
- 贾康:如何看待“中国模式”问题2016-09-21
- 黄亚生: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2016-09-01
- 陈广汉: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模式和港澳独特作用2016-05-25
- 萧功秦:“中国模式”应对经济下行的四个条件2016-04-30
- 林尚立:基础与动力——协商民主何以在中国成长2016-04-29
- 乔良:西方能量正枯竭,希望在中国2016-03-29
- 郑永年:中国的政治创新试验及其世界意义2016-03-22
- 朱云汉:“巨变时代”呼唤“中国政治学”2016-02-25
- 郑永年: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模式”2016-02-10
- 项佐涛:黄宗良教授关于苏联模式与中国道路若干问题的看法2016-01-13
- 弗朗西斯·福山:中国模式成功将让中亚成为全球经济核心2016-01-01
- 许小年:中国模式失灵了吗?——从经济表现看改革的历史2015-12-31
- 侯猛:中国的司法模式:传统与改革2015-12-13
- 唐士其:中国道路“模式”化了吗?2015-07-07
- 苏长和:中国模式不会出口,别人也不易学2015-06-28
- 苏长和:中国模式与世界秩序2015-06-25
- 周飞舟:回归乡土与现实:乡镇企业研究路径的反思2015-03-28
- 张维为:请不要误判中国2015-01-15
- 姜志勇:习近平打造中国模式2.0版2014-12-29
- 王义桅:中国模式话语权长期没掌握在中国人手里2014-11-12
- 黄仁伟:中国发展源于内生的能量释放2014-09-25
- 张维为:羞于提"中国模式"是政治不自信——感念邓小平:中国模式的意2014-09-25
- 张维为:我的中国观2014-09-24
- 贝淡宁:当代贤能政治是中国的大进步2014-09-22
- 张维为:“中国模式”成功的制度原因2014-09-22
- 郑永年:中国会按照自己的模式和逻辑走下去2014-09-17
- 马晓河:创新中国模式 构建“三多”型社会2014-07-31
- 胡伟: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党内民主模式的选择2014-07-21
- 邓子纲:“中国模式”的三对辩证理论对当代发展理论的创新及贡献2014-07-10
- 叶险明:哲学批判视域中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2014-07-08
- 佟德志:中国民主化模式的两个维度——基于政治文明理论框架的中外比较2014-06-30
- 丁礼庭:重要的是“中国模式”能否维持、如何长治久安 2014-06-25
- 陈曙光:中国模式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兼评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模式”2014-06-24
- 方绍伟:中国模式为什么没有崩溃?2014-06-07
- 张维为:中国模式与文明型国家的制度安排2014-05-16
- 张维为: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世界意义2014-04-28
- 陈曙光:中国模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兼评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模式”2014-03-20
- 吴国光:“中国霾”、“中国模式” 与“中国梦”2014-01-27
- 秦晖:中国模式的崛起对中国并非好事2014-01-10
- 穆里提·穆迪加:非洲需要中国模式么?2013-12-20
- 王绍光:解放梦、自强梦、小康梦2013-12-11
- 黄仁伟: 不仅要学中国的“用”,还要学中国的“体”2013-12-11
- 孔寒冰 项佐涛: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苏联模式:改变的和没改变的2013-12-11
- 詹真荣 周志万:只有“中国道路”,没有“中国模式”——关于近年来中2013-12-09
- 启麦:中国模式已成型 政经体制不再改2013-11-27
- 丁学良:“新长征”其实是“走老路” 2013-11-18
- 彭定康:世界该如何接纳中国2013-10-30
- 石之瑜 李梅玲:“西方中心论”与崛起后的中国——英美知识界如何评估2013-10-11
- 许成钢:降低增速并不会自动推进改革2013-09-23
- 周有光:中国模式不是真的,太乐观不行 2013-09-04
- 江国华 高冠宇:协商民主及其中国实践模式2013-08-12
- 保罗·克鲁格曼:中国模式遇上了大麻烦2013-07-22
- 郑永年: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挑战与机遇2013-07-06
- 秦晖 袁莉:秦晖访谈录2013-05-28
- 秦晖访谈(六):昂纳克寓言和中国模式2013-05-14
- R·G·博伊德:革命性的国家建设:中国模式2013-05-12
- 秦晖访谈(五):中国模式和全球化危机2013-05-10
- 宋鲁郑:只有去中国才能看到未来——中国正迎来自信时代2013-05-03
- 莫世祥:“中国模式”论的外国陷阱2013-04-28
- 迈克尔·佩蒂斯: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简史2013-03-21
- 张维为:生态文明: 中国模式的考验还是机遇?2013-03-19
- 张维为:中国模式不怕与西方模式竞争2013-03-18
- 王义桅:中国模式正在打破普世价值霸权2013-01-12
- 张维为:谈国际比较中的“中国模式”2012-12-11
- 陈季冰:“中国模式”与下个十年的改革2012-12-02
- 张维为:中国: 不要自己打败自己2012-11-25
- 程伟礼:从“中国道路”向“中国模式”演进2012-11-20
- 郑永年:中国能否为世界提供另一个文化2012-11-15
- 宋泽滨 齐爱兰:“中国模式”:听听邓小平怎么说! 2012-10-21
- 王丹莉:“中国模式”研究之新动向与再认识2012-10-18
- 童之伟:从“中国模式”看中国宪政之路2012-09-12
- 鲍盛钢: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2012-09-07
- 张维为:中国模式的六大独特之处2012-08-11
- 张维为:中国模式:你的独特之处2012-08-10
- 陈平:西方借奥运抨击中国模式引质疑2012-08-09
- 谭扬芳 贾江华:中国特色道路昭示光明未来——国外学者论“中国发展模2012-07-22
- 李德伟: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事实与偏见2012-07-18
- 高尚全:强调“中国模式”可能误导改革2012-07-05
- 张维为:中国模式相对成功对西方形成了挑战2012-06-30
- 贾海涛:现代化与中国未来改革的方向2012-06-10
- 张维为:中国没解决“坏皇帝”问题吗? 2012-05-19
- 张进铭:中国增长模式的负面效应与挑战2012-05-18
- 冯兴元:地方版“中国模式”的背后2012-05-17
- 张维为:自信大胆地肯定“中国模式”2012-05-10
- 刘爱武 肖贵清:中外不同语境中的“中国模式”概念辨析2012-04-23
- 郑永年:中国模式政治化不客观2012-03-31
- 肖恩·布雷斯林:“中国模式”与全球危机:从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到中国2012-03-19
- 李季:关于“中国模式”的理性思考2012-03-19
- 黄亚生: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基于中国、印度、巴西经济数据的比较2012-03-09
- 郑酋午:试论未来三十年我国发展阶段 2012-03-06
- 陈赟:“中国道路”的核心是生活方式问题2012-03-04
- 汪晖:为何中国不会崩溃?2012-03-02
- 高建:关于“中国模式”的思考2012-02-24
- 赵燕菁:城市增长模式与经济学理论2012-02-24
- 李泽厚:从“两德论”谈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2012-02-20
- 陈茂荣:关于“中国模式”的思考2012-02-18
- 经济学人:中国繁荣中的悖论2012-02-10
- 陈平:中国模式的争议与中国道路的探索2012-02-09
- 秦晓:中国模式是过渡性体制 需要进一步改革2012-02-08
- 程伟礼:“中国模式”的本质是全方位改革开放2012-02-08
- 张维为:邓小平如何思考“中国模式”2012-02-04
- 马识路:世界对中国的期待2012-01-14
- 范春燕:西方“左派”如何看中国模式2012-01-12
- 刘胜军:从“中国模式”中醒来2012-01-10
- 鲍盛钢:对中国模式的另类思考2011-12-16
- 郑永年:民主化的中国模式2011-12-16
- 宋鲁郑:与法国智库谈“中国模式”2011-12-10
- 凯闻:“中国模式”的四个系统优势2011-12-07
- 李炳炎:简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中国模式”2011-12-01
- 俞可平:“西化”与“中化”的百年论争——回顾与思考2011-11-29
- 美媒:中国成就挑战西方民主模式2011-11-25
- 中国道路:共存与共赢,多轨与去模式2011-11-20
- 高尚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2011-11-20
- 科沃德科:新自由主义已经败下阵来,但无“北京共识”2011-11-17
- 俄媒:中国模式是“陷阱”2011-11-10
- 马光远:“中国模式”究竟证明了什么?2011-11-09
- 陶东风:当代中国公共世界的四大坏死征兆——对所谓“中国模式”的反思2011-11-06
- 吴敬琏:中国模式还是过渡制?2011-11-02
- 衣俊卿:不要急于定性中国模式2011-10-28
- 甘阳:中国道路还是中国模式?2011-10-26
- 马光远:政府权力过大是中国经济的最大短板2011-10-26
- 郑酋午:中国模式和普世价值2011-10-18
- 吴敬琏:中国模式,还是过渡性体制?2011-10-17
- 郑永年:中国模式不能过于政治化2011-10-12
- 儿童相继自杀是“中国模式”的代价2011-10-12
- 福山:中国模式——高增长与双刃的威权主义2011-10-11
- 许倬云:一百年的路是“正反合”的过程2011-10-09
- 鲍盛钢:改革开放与中国模式2011-09-26
- 阮次山:我爱的是这个国家,没有为政府说话2011-09-24
- 玛丽杜拉:印度道路更可持续2011-09-23
- 杨煌: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2011-09-22
- 赵汀阳:十字路口的国家路径选择:美国梦?欧洲梦?还是中国梦?2011-09-21
- 柏蔚林:警惕中国模式下的贫困陷阱2011-09-21
- 马丁雅克:中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国家为例2011-09-17
- 李长安:“中国模式”未来的出路2011-09-16
- 弗朗西斯·福山:从“历史终结论”到对中国模式的历史考察2011-09-07
- 柳思维:西方经济强国模式类型及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2011-09-03
- “中国模式”:幻影折射的真实2011-09-03
- 黄亚生:经济增长须辅以政治改革2011-08-31
- 黄亚生:“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2011-08-31
- 陈潭:“不差钱”*“不高兴”*“不折腾”2011-08-29
- 干春松:从“延安经验”看中国模式的探索2011-08-25
- 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2011-08-22
- 韩毓海:中国的发展超越之路2011-08-22
- 弗拉基米尔·亚库宁:“转型经济”的两种模式 2011-08-18
- 余英时:“中国模式”的实质2011-07-31
- 乔榛:“中国模式”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2011-07-30
- 岳健勇:中国模式的神话——市场列宁主义与全球资本主义的联姻2011-07-21
- 黄亚生:中国模式”并不独特2011-07-14
- 程恩富:论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2011-07-14
- 冯梦云:中国模式就是文艺复兴模式2011-07-05
- 陈锦华: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2011-07-05
- 黄亚生:中国现在本应该人均收入15000美元2011-07-04
- 张维为:我国经济超欧洲12国总和 悲观论调将破产2011-06-27
- 郑永年:改革应分开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2011-06-23
- 何建华:中国发展道路的哲学审视 2011-06-21
- 迈克尔·舒县:为什么我们害怕崛起的中国2011-06-09
- 沈联涛:中国增长模式新启示2011-06-09
- 皇金:美英媒体热议中国独特崛起之路2011-06-08
- 石龙洪:政治学概念的“中国模式”——与丁学良先生商榷 2011-06-01
- 张维为:“文明型国家”:诠释中国崛起的文化理念2011-05-26
- 燕继荣:“中国模式”还能支撑“奇迹”吗2011-05-25
- 丁国强:人治不是“中国模式”的法宝2011-05-14
- 林永生:解读“中国模式”需创新西方经济学理论2011-05-14
-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2011-05-11
- 李凡:中国的发展主义模式 2011-05-07
- 林春:“中国模式”议2011-04-24
- 朱锋:“普林斯顿争议”与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2011-04-24
- 王小鲁:政府与市场——中国模式之辩2011-04-24
- 汪晖: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与普遍性2011-04-14
- 张晓林:“中国震撼”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撼2011-04-12
- 张维为:中国崛起是非常不易2011-04-12
- 贝淡宁:中国走西式民主之路是危险的2011-04-11
- 邓正来:“生存性智慧模式”2011-04-11
- 程恩富 胡乐明 刘志明: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难点问题探析2011-04-08
- 俞可平对话福山:中国发展模式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2011-03-28
- 张维为:中国模式及其意义——一个奇迹的剖析2011-03-27
- 竹立家:中国模式还在探索中2011-03-16
- 燕继荣:“中国模式”的学术考察2011-03-13
- 玛雅:中国不可能复制美国模式2011-03-13
- 郑杭生: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与当代中国社会学再研究[1] 2011-03-10
- 胡键:争论中的中国模式:内涵、特点和意义2011-03-08
- 潘维:怎样判断中国政治模式的成败2011-03-01
- 王绍光:建国60年,两个时期不能被隔断2011-02-21
- 郑杭生:“中国模式”可以提而且必须提2011-02-17
- 胡鞍钢:从政治制度看中国为什么总会成功2011-02-15
- 吴敬琏:“中国模式”会成为全球榜样吗?2011-02-09
- 卫兴华 杨伟鲁:对近年来三个重要经济理论新观点的评述2011-01-29
- 王小鲁:中国60年发展的成就和失误2011-01-27
- 陈志武:西方吹捧中国模式是“害中国”2011-01-20
- 张维为:中国模式的优势是“百国之和”2011-01-20
- 杨继绳:我看“中国模式”2011-01-16
- 张树华:中国道路的政治优势与思想价值2011-01-13
- 贾康:我看“中国模式”2011-01-11
- 王续添:中心主义政治制度与“中国政治模式”2011-01-06
- 萧功秦:中国模式的弱势与不足2010-12-31
- 刘亚伟: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模式2010-12-26
- 鲍盛刚:中国崛起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矛盾性2010-12-26
- 美媒:中国想要的是权力和尊重2010-12-26
- 徐崇温:世界范围内“模式”问题的四次论争及其启示2010-12-17
- 吴波:中国模式和中国问题2010-12-16
- 邓正来:“生存性智慧”与中国发展研究论纲2010-12-13
- 丁学良:中国模式的慢性病症侯2010-12-13
- 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模式”2010-12-11
- 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2010-12-11
- 窦含章:谁在挑战西方自由主义制度2010-12-01
- 郑永年:中国模式对世界意味着什么2010-11-20
- 张志成:“中国模式”还是“中国方式”?2010-11-18
- 郑杭生:“中国模式”是一个新故事2010-11-15
- 萧功秦:中国模式优势背后面临五大困境2010-11-09
- 张鸣:也说说中国的举国体制2010-11-04
- 陈志武:中国模式带领崛起?带往崩溃?2010-10-27
- 弗拉基米尔波波夫: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是真特色吗?2010-10-26
- 陈子明:谈谈“中国模式”问题2010-10-19
- 徐崇温:国外近期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动向 2010-10-09
- 吴敬琏:中国模式祸福未定 我们不要忘乎所以2010-10-03
- 秦晓:去意识形态化 回归普世价值2010-10-02
- 秦晖: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的崛起”2010-09-27
- 俞可平:我对中国模式充满期待2010-09-16
- 丁学良:中国发展与中国模式的未来2010-09-06
- 任剑涛:矫正型国家哲学与中国模式2010-08-30
- 袁伟时:“中国模式”避不开的诉求2010-08-28
- 唐士其:“中国模式”不可能“去政治化”2010-08-23
- 郑永年:中国模式研究应去政治化2010-08-23
- 世界将迎接一个怎样的中国?2010-08-22
- 薛涌:德国模式还是中国模式?2010-08-20
- 乔新生:国家主义的历史终结2010-08-03
- 秦晓:秉承普世价值 开创中国道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2010-07-27
- 王建勋: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奇迹”的主因2010-07-26
- 王绍光:学习机制、适应能力与中国模式2010-07-16
- 袁剑:是中国模式,还是中国想象?2010-07-12
- 郭宇宽:希腊学习“中国模式”定能摆脱危机2010-07-08
- 刘亚伟:“中国特殊论”意味着什么?2010-07-07
- 陈红太: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在政治领域2010-07-06
- 刘亚伟:“中国特殊论”意味着什么?——美国人眼里的中国模式2010-07-06
- 秦晓:有中国模式吗? 2010-05-28
- 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改进2010-05-19
- 唐晓: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评价及其启示2010-05-16
- 姚洋:中国模式及其前景2010-05-16
- 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2010-05-13
- 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低人权优势下”的“经济奇迹”2010-05-12
- 方绍伟:秦晖与骗人的“坏政府日子好过论”2010-05-11
- 崔宇:中国模式与国家资本主义2010-05-07
- 华生:可以有但还没有的中国模式2010-05-05
- 袁伟时:中国模式再审视2010-05-04
- 潘维:中国经济模式是走向成功的模式2010-05-03
- 徐崇温:关于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的问题2010-04-22
- 张维为:中国模式是“最不坏”的模式2010-04-21
- 潘维:中国模式是出色的利益平衡形式2010-04-21
- 黄亚生:“中国模式”有多独特2010-04-16
- 韦森:中国需要怎样的发展模式?2010-04-11
- 秦晖:有没有“中国模式”?2010-04-06
- 朱可辛: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2010-04-01
- 潘启雯:解读与“中国模式”有关的图书2010-03-25
- 刘自立:苏联、中国模式之同归路2010-03-20
- 郭苏建:我眼中的“中国模式2010-03-19
- 许之远:从中国特色到中国模式2010-03-11
- 何自力 乔晓楠 李菁:中国模式与未来道路探索2010-03-01
- 卢周来:欧美思路难解中国难题2010-02-27
- 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2010-02-22
- 李玲:“中国模式”需要探索出低成本健康之路2010-02-21
- 张志成:中国模式的生成及未来 ——评秋风的中国模式论兼论模式论的局2010-02-20
- 冼岩:崩溃论不绝于耳 中国模式为何能横空出世2010-02-09
- 吴介民:什么是“中国模式”2010-02-08
- 薄智跃: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与中国模式2010-02-06
- 姚洋:北京共识的终结2010-02-05
- 潘维:中国模式不是为了顶礼膜拜2010-02-03
- 陈平:中国之谜与中国之道2010-01-28
- 秋风:多几种视角阅读中国2010-01-27
- 秋风:存在一个中国模式吗?2010-01-27
- 于歌:“中国模式”勿蹈洋务旧辙2010-01-27
- 狄忠蒲:谁是“中国模式”的受益人? 2010-01-23
- 陈红太:中国模式的经验特征:“四民主义”2010-01-13
- 赵可金:全球思想交锋下的模式之争2010-01-13
- 汪玉凯:冷静看待中国模式2010-01-13
- 丁学良:“中国模式”为何不好推广?2009-12-27
- “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中美辩论面面观2009-12-16
- 王建芹:体制变革的中国模式2009-12-15
- 周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2009-12-14
- 郑永年:国际发展格局中的中国模式2009-12-14
- 张维为:从东欧困境看中国模式2009-12-14
- 赵启正:中国无意输出“模式”2009-12-08
- 邱耕田:当务之急是注重科学发展2009-12-08
- 施雪华: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2009-12-08
- 李君如:慎提“中国模式”2009-12-08
- 刘擎:面对中国模式的历史终结论2009-10-26
- 傅高义:谈中国研究与中国模式2009-10-11
- 支振锋:“人民共和国60年与中国模式”学术研讨会综述2009-09-29
- 甘阳:任何模式都是危险的2009-09-29
- 宋鸿兵:打造真正的“中国模式”2009-09-29
- 邱耕田:中国模式的低代价发展之路2009-09-15
- 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中国模式”2009-09-15
- 郑永年:中国模式能够被围堵吗?2009-09-09
- 黄亚生:寻找真正的中国模式2009-09-09
- 俞可平:“中国模式”并没有完全定型2009-09-06
- 黄宗智: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模式的再思考2009-09-06
- 郑杭生:“中国模式”的社会学解读2009-09-05
- 俞可平:关于“中国模式”的思考2009-09-05
- 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机遇和挑战2009-09-02
- 国内外十学者纵论中国道路2009-07-04
- 庄俊举 张西立:近期有关“中国模式”研究观点综述 2009-07-01
- 潘维:中国模式,人民共和国60年的成果2009-06-17
- 王绍光:论中国政府的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关于中国模式的思考 2009-02-13
- 袁剑:中国三十年未见之变局2008-12-27
- 俞可平:“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 2008-11-17
- 秋风:三十年与一百年2008-09-23
- 丁学良:反思中国,反思“中国模式” 2008-09-20
- 林春:承前启后的中国模式2008-07-14
- 姚洋:是否存在一个中国模式2008-05-17
- 张志伟:世界性视野中的“中国模式”——现代中国学之政治研究的方法论2007-03-09
- 美国著名左翼学者解读中国模式2006-07-12
- 储建国:“中国模式”的政体之维——一党治理的三个阶段2005-11-21
- 俞可平:中国模式:经验与鉴戒2005-09-16
- 黄平:“北京共识”还是“中国经验”?200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