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
现象学phenomenology, 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犹太人哲学家E.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广义的现象学首先指这种哲学思潮﹐其内容除胡塞尔哲学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最新文章
- 张祥龙:什么是现象学?2018-11-28
- 徐晓宏:比较研究的意义世界:一项宏观现象学的考察2018-11-25
- 倪梁康:现象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再论2018-10-24
- 吴增定:存在论为什么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2018-08-29
- 莫兰:让世界现象学“共同哲思”2018-08-16
- 张祥龙:胡塞尔现象学导论2018-04-07
- 梅文辉:从现象学“看”五重唯识“观”——五重唯识观的现象学诠释2018-01-14
- 杨善华: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2017-11-08
- 高宣扬:论梅洛-庞蒂的生命现象学2017-02-16
- 张一兵:《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 2016-05-24
- 张一兵:马克思:自在之物与事物自身之谜的破解2016-05-24
- 吴宁宁:技术中介经验的自身觉知2016-04-13
-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关于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之间“第三种可能性”的思考2016-03-25
- 徐英瑾:丹尼特的“异类现象学”2016-03-25
- 王涛:中华法系研究的后现代话语检视2015-09-11
- 张任之:论胡塞尔现象学中自身意识的反思模式2015-08-19
- 佚名:社会学学派:现象学社会学2015-06-28
- 程炼:人工智能基础评论2015-03-20
- 黎兰:钱鍾书与前期海德格尔2015-03-16
- 王海东:政治艺术新论2014-12-17
- 孙向晨:现象学,抑或犹太哲学?——对莱维纳斯哲学犹太性的探讨2014-12-15
- 黄玉顺:“时间”观念何以可能——从“无间性”到“有间性”2014-11-08
- 潘知常:在思想的道路上——中国美学与西方海德格尔现象学美学2014-11-02
- 潘知常:从庄玄到禅宗:中国美学的智慧——中国美学与西方海德格尔现象2014-10-29
- 陈少明:明耻——羞耻现象的现象学分析2014-10-03
- 曾云:“实践应当!”——胡塞尔的意志现象学分析2012-10-02
- 倪梁康:道德谱系学与道德意识现象学2012-06-25
- 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溯源2012-06-25
- 叶晓锜:谈谈西方现代哲学2012-05-04
- 方朝晖:从现象学形而上学看西方学术的精神价值基础及中、西方学术异同2012-02-16
- 张祥龙:现象学如何影响了当代西方哲学?2012-02-08
- 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2011-11-25
- 赵汀阳:不纯粹的现象学2011-10-19
- 陈云良:傲慢与偏见——经济法的现象学分析2011-09-17
- 柯小刚:“五十而知天命”的时间现象学阐释 2011-08-17
- 倪梁康:纯粹的与不纯粹的现象学 2011-06-13
- 赵敦华:向黑格尔学习如何做哲学2011-05-07
- 朱清华: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Phronesis)的存在论2011-04-02
- 张庭国:“庄周梦蝶”的现象学意义2010-12-06
- 陈嘉明:从语言现象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问题2010-10-10
- 张祥龙: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 ――事实、评估和可能2010-09-10
- 张法: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解释学2010-09-10
- 方向红:"发生"与"历史"的初步分离2010-07-19
- 陈家琪:现象学与纯粹哲学2010-07-17
- 汪丁丁: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与意义2010-07-15
- 肖德生:胡塞尔在贝尔瑙手稿中对两种滞留结构的描述分析2010-07-13
- 李云飞:论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转向2010-07-13
- 徐献军:现象学对认知科学的贡献2010-07-13
- 蔡铮云:感觉性知识与知识性感觉——-论胡塞尔的被动综合2010-07-13
- 李广良:现象学视野中的儒学2010-06-25
- 王均江:论Aufgehen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中英翻译2010-06-16
- 洪汉鼎:何谓现象学的事情本身?2010-06-16
- 翟振明:视觉中心与外在对象的自返同一性2010-05-19
- 翟振明:哲学分析示例: 语言的与现象学的2010-05-17
- 李晓进:自我的追寻——胡塞尔和塞尔的自我学说之比较2010-05-04
- 王英铭:胡塞尔现象学在台湾2010-05-04
- 钟汉川:论胡塞尔和舍勒的"质料"概念2010-05-04
- 尚杰:舍勒的羞愧现象学2010-05-04
- 方向红:个别化与类别化及其相关问题2010-04-24
- 孙周兴: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讲座研究2010-04-11
-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2010-04-09
- 柯小刚:对黑格尔哲学史概念的一个现象学解读2010-04-04
- 倪梁康:历史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中的历史哲学2010-03-25
- 倪梁康:赖耶缘起与意识发生:唯识学与现象学在纵-横意向性研究方面的2010-03-20
- 张祥龙:现象本身的美2010-03-09
- 高宣扬:法国现象学运动的新转折2010-03-06
- 张宪:论上帝观念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的演化2010-03-03
- 赵汀阳:维特根斯坦式的“现象学还原”2010-02-06
- 杨大春:文化与生命——米歇尔·亨利与科学批判的物质现象学之维2009-11-04
- 张祥龙:现象学视野中的孔子2009-09-20
- 黄玉顺:符号的诞生——中国哲学视域中的符号现象学问题2009-05-16
- 倪梁康:现象学运动的基本意义——纪念现象学运动一百周年2009-05-06
- 倪梁康:现象学与逻辑学[①]2009-05-06
- 倪梁康: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2009-05-06
- 倪梁康:图像意识的现象学[1]2009-05-06
- 倪梁康:牟宗三与现象学2009-05-06
- 倪梁康:何谓现象学精神2009-04-29
-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绪论2009-04-29
- 耿宁、倪梁康:现象学在中国2009-04-29
- 倪梁康:媚俗现象学随想2009-04-29
- 倪梁康:唯识学与现象学中的“自身意识”与“自我意识”问题2009-04-29
- 倪梁康:关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2009-04-29
- 杨善华: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2009-04-28
- 张旭东:“启蒙”的精神现象学——王安忆《启蒙时代》里的虚无与实在2009-03-23
- 倪梁康:纯粹的与不纯粹的现象学2009-03-21
- 魏敦友:欧洲理性危机与胡塞尔现象学2009-02-09
- 张志扬:卢曼的现象学方法:偶在性的模态演化2008-12-22
- 韩连庆:现象学运动中的新科学哲学2008-12-08
- 韩连庆:技术现象学简介2008-12-08
- 孙周兴:一种非对象性的思与言是如何可能的?2008-11-27
- 邓安庆:俗世中的精神花朵2008-11-04
- 徐英瑾:关于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问题的诠释史2008-09-09
-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2008-09-09
- 倪梁康: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2008-08-14
- 柯小刚:睨读《中庸》——对《中庸》首章的现象学读解尝试2008-07-31
- 黄玉顺: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的现象学考察——重读《东西文化及其2008-07-30
- 靳希平:希腊人心目中的哲学:一个现象学的审思2008-06-23
- 杜小真:德里达和现象学2007-08-30
- 倪梁康:对现象学的误析2007-08-30
- 李明辉:儒家政治哲学与责任伦理学2007-06-07
- 倪梁康: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2007-05-24
- 徐向东:相对主义、传统和普遍伦理2007-05-24
- 杜小真:他是关注生命的哲学家2007-05-21
- 杜小真:米谢尔·亨利和法国现象学2007-05-21
- 张祥龙:现象学的构成观与中国古代思想[i]2007-03-29
- 陈家琪:现象学对我们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2007-03-29
- 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2007-03-27
- 邓晓芒:论先验现象学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差异2006-12-26
- 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导引2006-09-20
- 张树军:现象学方法与法律思维2006-08-06
- 张树军:现象学是建立科学法学的重要工具2006-07-30
- 张树军: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之解读2006-07-23
- 黄玉顺:儒家良知论——阳明心学与胡塞尔现象学比较研究2005-08-02
- 保尔·利科:胡塞尔与历史的意义2005-03-23
- 靳希平:胡塞尔--海德格尔--后现代主义哲学200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