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青年时期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最新文章
- 夏晓虹:以觉世始 以传世终——梁启超与二十世纪中国2023-02-26
- 贾小叶:破坏、革命与立宪——再论梁启超的革命思想(1898—1902023-02-26
- 任锋:《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百年孤独”2023-01-09
- 林峥:研究系与湖南自治、湘直战争关系述论2022-12-16
- 瞿林东:梁启超《新史学》的理论价值2022-11-24
- 李恭忠:梁启超的“中国史”自觉及其限度2022-08-10
- 徐勇:伊波普猷˙梁启超˙琉球民族论2022-07-25
- 王也扬:为了增强“我国民之群力、群智、群德” —— 康梁开创“救2022-01-05
- 杨天石:革命、改良两派的合作与破裂2022-01-04
- 杨天石:梁启超的文化宣传活动及其思想新趋向2022-01-04
- 许子东: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20世纪中国小说的起点2021-11-01
- 杨天石:改良思潮的兴起2021-11-01
- 单世联:国家与个人:梁启超的犹豫2021-08-03
- 欧阳哲生:梁启超的国际观与晚年思想转向——梁启超著《欧游心影录》的2021-07-19
- 茅海建:中学或西学?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2021-06-27
- 桑兵:革保论战与共和观念的演进2021-05-14
- 桑兵:梁启超与共和观念的初兴2021-05-13
- 盛邦和:梁启超道家论的转折与演化2021-03-24
- 单世联:梁启超的“文化自觉”2021-03-04
- 高力克:中国现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德国谱系2020-12-22
-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2020-12-15
- 蒋凌楠:梁启超与20世纪前期社会阶级话语的流行2020-10-17
- 翁有为:梁启超对专制体制批判之发覆2020-09-29
- 蔡双全:梁启超、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异同析论2020-09-07
- 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2020-06-05
- 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的“洪水说”“地顶说”“地运说”2020-04-08
- 夏晓虹:著论求为百世师——说梁启超的“善变”2020-04-04
- 许纪霖:戊戌两代士大夫的世代交替(下)2020-03-22
- 赵轶峰:国族重构与中国现代历史学2020-02-15
- 任锋:历史政治学的双重源头与二次启航:从梁启超转向到钱穆论衡2019-12-15
- 唐文明:现代儒学与人伦的规范性重构2019-11-27
- 陈建华:戊戌变法与世界革命风云2019-10-02
- 胡全章 关爱和:晚清与“五四”:从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话2019-09-05
- 关爱和:梁启超“新民说”格局中的史学与文学革命2019-08-05
- 桑兵:梁启超的东学、西学与新学——评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2019-06-29
- 桑兵:康梁并称的缘起与流变2019-06-28
- 桑兵:辛亥康有为的虚君共和论2019-06-20
- 辛智慧:梁廷灿与梁启超2019-05-13
- 高翔宇:梁启超归国与民初政争2019-04-16
- 刘婉明:敷衍“国家身体”:梁启超与“生病的中国”形象之散布2018-12-26
- 李海蓉:澳洲保皇会创立探源2018-12-11
- 周树山:梁启超为何不进广雅书院?2017-09-22
- 刘致平:梁启超的国家主义思想与晚清的中国认同问题2017-08-10
- 蔡双全 王正相:梁启超“开明专制论”之学理辩析2017-08-10
- 周树山:乱世和末世的自我救赎2017-08-06
- 周树山:梁启超民初归国的心路历程2017-07-23
- 周树山:梁启超悲悼菊花砚2017-07-07
- 石川祯浩:《晚清“睡狮”形象探源》2017-06-23
- 谢志浩:回眸梁任公2017-06-10
- 魏宏运: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2016-11-02
- 周睿志:追求保守与变革的平衡2016-08-16
- 胡晓进:清末民初美国宪法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2016-08-14
- 茅海建:梁启超《变法通议》的写作计划、发表与结集2016-05-11
- 陈子明:梁启超与五四运动2016-05-08
- 马勇:梁启超入湘引发思想冲突大戏2016-05-02
- 解玺璋:梁启超的最后十年2016-04-14
- 章清:近代中国对“公”与“公共”的表达2016-04-06
- 解玺璋:梁启超的革命与反革命2016-03-14
- 解玺璋:新民:未完成的启蒙2016-03-04
- 夏晓虹:“共和国民必读书”2016-02-26
- 姜萌:国族、种族意识纠结下的《新史学》2016-02-04
- 马勇:《清代学术概论》说了什么?2015-12-31
- 解玺璋:民国初年的梁启超行踪2015-12-31
- 解玺璋:万木草堂畅想曲2015-12-21
- 解玺璋:寻访梁启超故居2015-12-21
- 解玺璋:梁启超与五四运动2015-12-05
- 蔡志栋:思想史上的今天|梁启超和“全民的贤能政治”2015-10-25
- 喻中:所谓国体:宪法时刻与梁启超的共和再造2015-10-22
- 章继光:梁启超对《仁学》的传播之功2015-10-06
- 章继光:梁启超谈思想的力量2015-10-06
- 朱中原:“五四”点火者梁启超2015-05-10
- 冉云飞:不会做父母的中国人2015-04-20
- 刘志强:梁启超宪政路径及理论考察2015-03-30
- 宛小平:梁启超与朱光潜美学之比较 2015-03-23
- 陈寅恪: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2015-03-02
- 王鹏辉:边疆、民族与梁启超“新中国”的建构2015-01-22
- 耿云志:梁启超对清王朝最后统治危机的观察与评论2015-01-20
- 耿云志:胡适与梁启超的中西之争2015-01-20
- 颜德如 颜俊儒:离合之间:梁启超与西方自由主义2014-12-07
- 齐钊:梁启超与中国的社会学研究2014-11-26
- 蔡双全 杨迅:康有为、梁启超佛教思想比较研究2014-11-12
- 许知远:另一个亚洲故事2014-10-30
- 陈来:梁启超,从公德到私德2014-10-19
- 范忠信: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法理学的主题和特征2014-10-16
- 刘再复 李泽厚: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沉浮2014-10-14
- 颜德如: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理解:以《卢梭学案》为中心2014-09-09
- 颜德如 韩丽群:被逐渐放逐的卢梭:以梁启超的认知为中心2014-08-20
- 郭娟:令人神旺的梁启超2014-07-23
- 李鹰:梁启超司法理念中的国家本位观2014-06-04
- 解玺璋 石岩:“自改革”和“解放思想”:梁启超及其周边话题2014-05-18
- 夏晓虹:梁启超书生从政2014-05-13
- 耿云志:重读梁启超的《立宪法议》2014-02-17
- 李炜光:梁启超:中国公共财政的启蒙师与先行者2014-02-14
- 梁思萃:记松坡图书馆2013-08-17
- 陈子明:梁启超的国民运动思想——国民运动便是共和政治唯一的生命2013-08-10
- 杨玉圣:晚清中国政论界的美国观再检讨——以梁启超先生的美国宪法与政2013-06-18
- 杨玉圣:朝圣任公故里——在“梁启超法治思想学术研讨会”上的即席发言2013-06-18
- 陈子明:梁启超时代——被遮蔽的新中国2013-05-29
- 邵建:致梁任公2013-04-29
- 萧象:改良或革命,“梁启超现象”的再审视2013-04-15
- 耿云志:梁启超与胡适2013-03-23
- 何怀宏:国家要像个国家的样子——重温梁启超的宪政思想2013-03-21
- 周昂:梁启超身后沉浮事2012-10-18
- 刘再复:解玺璋《梁启超传》序2012-09-11
- 刘再复:把一个人的传记写成一部中国近代史2012-08-28
- 杨瑞松:打造共同体的新仇旧恨:邹容国族论述中的“他者建构”2012-08-28
- 周树山:大道多荆榛——梁启超宪政思想及其实践2012-06-17
- 王铭铭:文化史:从梁启超那里“再出发”2012-04-04
- 郭世佑:走近伤痕累累的梁启超2012-03-28
- 戴建业:读现当代散文杂感(三)2012-03-15
- 张永:“告别革命”并不容易2011-11-29
- 梁启超:呵旁观者文2011-10-23
- 喻中:辛亥革命与梁启超单一制国家结构思想的形成2011-07-26
- 孟凡茂:也说梁启超一封未刊书信的写信日期2011-05-10
- 刘梦溪:胡适和梁启超:两个“国学书目”2011-05-07
- 梁启超:三十自述2011-05-06
- 夏晓虹:胡适与梁启超的白话文学因缘2011-04-22
- 杨光:重温革命党与梁启超大论战2011-01-24
- 杨光:梁启超宋教仁的道路:宪政中国之道2011-01-24
- 周祖文:被误解与伤害的梁启超2010-12-02
- 傅国涌:思想不败——近代中国两代思想先躯的传承2010-11-09
- 刘东:晚年梁启超2010-10-26
- 王英:中国现代启蒙的内在困境 2010-10-19
- 王德志:论梁启超的宪政学说2010-08-17
- 刘东:未竟的后期——《欧游心影录》之后的梁启超2010-05-20
- 王铭铭:文化史,从梁启超那里“再出发”2010-05-08
- 秋风:发现“梁启超派士人群”2010-04-18
- 邵建:暌违任公一百年2009-09-12
- 傅国涌:言论史上的“梁启超时代”2009-06-19
- 张旭东:梁任公《敬告留学生诸君》百年有感2009-05-06
- 罗志田: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2009-04-23
- 许倬云:雅斯培与梁任公——文明的起源与文明体系的成长2009-04-20
- 张晓唯:蔡元培梁启超的“有限合作”2009-01-17
- 高玉:从个体自由到群体自由2008-12-27
- 张晓唯:梁漱溟与梁启超2008-12-04
- 张晓唯:胡适梁启超初晤时间新说2008-12-04
- 寇安炳:“致仕”的意思是官员退休2008-11-27
- 陈子明:梁启超与五四运动2008-10-20
- 朱正:亦儒亦侠是吾师——张东荪诗里的梁任公2008-03-06
- 梁捷:梁启超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2008-03-05
- 夏晓虹:梁启超的家庭形象2007-10-30
- 罗志田:越是时代的就越永恒:梁启超文本的跨世纪解读2007-05-19
- 穆易:梁启超的风度及胡适的雅量2005-11-29
- 吴小龙:梁启超的国家主义2005-08-06
- 桑兵:梁启超的东学、西学与新学2005-04-06
- 郭世佑:梁启超: “激进-保守” 模式的盲区2005-01-15
- 郭世佑:梁启超庚子滞留檀香山之谜2005-01-15
- 罗志田:评《新史学》2004-12-08
-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2004-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