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刘世锦
所有专栏
刘世锦,1955年1月生,陕西西安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产业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若干大学的兼职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改革、经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等领域。近年来一系列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的直接领导者和主笔者,包括与世界银行联合进行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和《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等研究报告。参加中共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的起草工作。曾多次获得全国性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奖励,包括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等。
3
推荐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关于当前国家经济“稳增长”若干问题的看法
刘世锦等: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潜力、时间与路径研究
改革再突围
两种类型增长与深圳角色转换
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如何行稳致远,中国经济趋势分析
GFP及其驱动的经济增长
十三五时期经济持续增长的若干问题
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是要素市场改革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有利条件和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刘世锦等: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国际经验
张玉台 刘世锦等:建立我国碳市场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在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上的争议
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
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稳增长重在稳预期
以数实深度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城市人口集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发展“不进则退”怎么办?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有效融合
有必要提出用10-15年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
构建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发挥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
提升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可持续性
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战略
减碳不是减少生产能力,更不是人为打乱供求秩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定要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
中国的城市还能腾出多少空间?
中国要走低碳且有较高经济增长的道路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重要战略部署
“战疫增长模式”下的目标、政策与改革
关于“十四五”期间促进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提案
坚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
优先推动与高质量发展配套的改革
新时期中国仍是追赶者,重点是人才和创新
中速增长期要做实做优中国经济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几个关键
稳定社会、市场和企业家的预期很重要
做好“加法” 让“老经济”释放新动能
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经济走势与新增长动能
2017年经济触底是大概率事件
刘世锦 王小鲁:从转型再平衡中挖掘增长潜力
中国不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刘世锦 蔡昉:今后一两年中国经济将触底 呈现L型走势
培育发展新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
牢固确定制造立国的理念和战略
刘世锦 许伟:严重过剩行业减产转型、提质增效的思路与建议
“三块地”的问题是一种扭曲
用市场信号衡量城镇发展
政府的两难选择:稳增长还是稳收益?
创新和实体经济最大的“对手”是谁?
转型再平衡:中国经济升级之路
不应把改革与刺激对立起来
中国经济需要转型再平衡
“去产能”光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
尽快实现转型再平衡需要的条件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仍缺共识
今明两年中国经济进入触底期
经济新常态下提升生产率的几个重点领域
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分“上下”半场
经济转型的核心是企业盈利模式转型
关于当前经济的几个流行观点
新常态下发展目标和机制需作重要调整
刘世锦 余斌 陈昌盛: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15年展望
新常态下应树立提高发展质量导向
以深化改革促进转入增长新常态
深化改革,加快准入,增长新常态
刘世锦 韩俊:城市化需更具包容性
中国经济转入增长新常态
中国经济正经历不同增长平台之间的转换
刘世锦等:农民集体土地上的自主城镇化
房产税征收将给地方更多自主权
中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
中国经济寻找新的动力和平衡
新阶段政策基调是“托底”而非“推高”
正视阶段新变化 用好战略机遇期 坚持稳中求进
刘世锦 余斌:怎样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特征与走势
201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展望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的认识
应对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带来的挑战
本轮市场共振是“余震”还是“预震”——对美债危机前景的判断及应对策略
加快中高级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十二五”应加快中高级生产要素市场化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发生很大变化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读《七个“怎么看”》
寻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平衡
建立全球减排责任体系 推动排放权交易
“中国速度”还能保持多久?
促进经济更长一个时期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更长一个时期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应以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为主线
为进入中低速增长期做好准备
“十二五”规划战略选择
增长模式转型:我们需要转变什么
走出一条重工业发展的新路子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面临双重挑战
中国经济的“要害问题”与增长十年展望
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大支柱
稳增长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前提
当前中国经济的挑战与应对
如何有效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
新倍增战略与共同富裕
“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不要借口保护农民土地阻碍城乡间要素流通
中国如何在低碳背景下保持经济较高增长
碳中和目标压力巨大,中国制造业如何绿色转型?
迎接碳中和,中国制造业如何绿色转型?
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与结构性潜能
“十四五”结构性潜能与新能源智能汽车发展空间
关于经济增长的三个问题
建议国家启动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
中国需要建设高质量的市场经济
土地财政逐步走到了尽头 很难再持续了
中国经济触底了吗
2018,这五个方面的改革关乎每个人的生活
中国经济十年增长——老经济与新动能
中国经济将转入新的增长平台
经济转型与金融改革
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触底?
今后一两年中国经济将触底 呈现L型走势
中国经济将呈L型 汽车业未达峰值
防止经济落入低效益、高风险的陷阱
这些问题“互联网+”是解决不了的
警惕产业空心化问题
经济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实体经济
经济发展,速度问题是最不重要的
探路2015年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三年实现增速转换
三中全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及重大理论和政策突破
中国尚未找到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均衡点
从反危机到新常态
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与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增长转向中速 探底过程尚未结束
保持经济在预期合理区间运行
以深化改革开启经济增长新常态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0786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