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与碳政治)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变化的时间长度从最长的几十亿年至最短的年际变化。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中,气候变化是指“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不仅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要采取积极主动的适应行动,通过加强管理和调整人类活动,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减轻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编辑推荐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10-28
-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2021-04-23
-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21-01-15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21-01-15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2017-10-02
-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2015-12-01
- 温家宝: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2009-12-20
- 胡锦涛: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2009-09-22
最新文章
- 周小川:COP27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研究2022-12-14
- 张海滨:全球气候治理的历程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2022-12-13
- 胡玉坤等:气候变化:一个亟待关注的全球健康威胁2022-12-13
- 大国气候博弈的本质内涵、逻辑成因及演进方向2022-12-11
- 萨拉·弗朗德斯: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 27:漂绿、镇压、粮2022-11-25
- 段沁:宪法环境权的有限功能与发展空间——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气候裁2022-11-24
- 王毅:团结实干 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2022-09-22
- 谢鸿飞:气候变化侵权责任的成立及其障碍2022-07-11
- 庄贵阳:全球气候治理与构建中国低碳经济话语权2022-06-15
- 周小川:金融业在应对气变和碳市场建设中的角色与潜能2022-06-09
- 王元丰:临界点风险面前更需行动2022-05-17
- 王元丰:人类还能应对好气候变化危机吗?2022-05-17
- 张剑智:气候安全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重塑2022-04-14
- 沈联涛:冲突升级,气候治理将成池鱼2022-04-08
- 成赛男:气候变化影响农耕与游牧民族关系论争2022-02-13
- 胡玉坤:挑战与机遇并存:危机中问世的全球气候议程2022-01-12
- 胡玉坤:将健康置于全球气候议程核心——双重危机夹击下新一轮国际健康2022-01-12
- 葛剑雄:气候变化与人类命运2021-12-10
- 黄润秋: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2021-11-18
- 王元丰:携手应对气变,必须走出认识误区2021-11-05
- 陆克文:解决共同问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价值2021-08-18
- 王元丰:气候变化“红色预警”呼唤人类自救2021-08-16
- 张涛:气候变化——我们最具全球性的挑战2021-06-10
- 刘俏:气候变化是经济学的最终挑战,关于“碳中和”的几个误区和建议2021-06-07
- 赵斌:“退向未来”:全球气候政治的伦理反思2021-06-02
- 王硕 张丽华:国际碳交易机制复杂化及中国应对2021-05-26
- 陈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与中国贡献2021-05-21
- 王元丰:为什么中美达成的是应对气候“危机” 而不是气候“变化”联合2021-04-19
- 易纲: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金融2021-04-18
- 周小川:夯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数据与计量基础2021-04-02
- 周小川:构建清晰化的碳排放总量年度目标2021-03-07
- 蔡裕明:国际气候外交:中美两国在气候变迁议题合作的可能性2021-02-23
- 冯绍雷:从特朗普到拜登:美俄关系新变化2021-02-08
- 于烨:拜登政府气候战略的决心和挑战2021-02-04
- 朱隽:气候变化与绿色金融国际实践2021-02-03
- 田慧芳:国际碳中和的进展与趋势2021-01-27
- 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2021-01-26
- 唐元:主动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2021-01-21
- 李俊峰:中国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回顾与展望2020-12-16
- 古特雷斯:我们星球的现状——联合国秘书长对哥伦比亚大学的讲话2020-12-04
- 杨云珍:欧洲右翼民粹主义对气候治理的影响2020-05-08
- 张文木:21世纪气候之变与中国国家安全隐忧2019-10-29
- 林毅夫: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19-10-13
- 董亮: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下“人的安全”及其治理2018-07-06
- 薛进军:中国愿意、可以也有能力引领全球气候治理2018-01-22
- 未来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 发展绿色“一带一路”2017-10-10
- 王长科: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适应措施建议2017-10-02
- 王孟源:批评全球暖化论的人可能忽视了经济上的风险2017-09-19
- 张文木:21世纪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2017-02-15
- 黄永富: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矛盾多变的国内根源2016-05-18
- 张晓华 胡晓 祁悦: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基础四国”机制的作用和影响2016-04-22
- 应征:20世纪美国人适应气温变化的故事2016-01-14
- 何晶晶:气候变化的人权法维度2015-12-22
- 李伯重:气候变化如何造成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起大落”2015-10-30
- 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经济衰退、气候剧变及19世纪2015-06-21
- 哈佛校长Faust:大学与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2015-03-19
- 胡玉坤:社会性别视阈下的气候变化问题2014-02-22
- 托马斯·弗里德曼:气候变化与阿拉伯之春2014-01-27
- 布鲁斯·A· 麦克卡尔等: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2013-11-01
-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专利制度功能转变与策略2013-05-29
- R.约克 B.克拉克 J.B.福斯特:海市蜃楼中的资本主义2011-11-01
- 庄贵阳: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2011-07-23
- 苏伟:国际社会需加强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11-07-23
- 文佳筠: 有关中国、中美关系与气候变化的思考:写在坎昆会议之前2010-12-11
- 胡玉坤:气候变化阴影里的中国农村妇女2010-07-15
- 庞中英:“气候变化”不是“伪命题”2010-06-15
- 潘家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争议焦点与反思2010-05-04
- 林家彬:美国绿色新政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可能影响2010-04-19
- 刘世锦:建立全球减排责任体系 推动排放权交易2010-04-19
- 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与政治重建2010-02-20
- 张山:后哥本哈根:中欧气候合作将是可行途径2010-02-05
- 胡鞍钢: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全球减排路线图之一2010-01-29
- 徐贲:马尔代夫给哥本哈根峰会带来的启示2010-01-27
- 贾治邦: 发展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途径2010-01-27
- 吴强:气候政治:老欧洲的新世界主义2009-12-28
- 巴拉克·奥巴马:我们的时间所剩无几2009-12-20
- 希拉里·克林顿:美国正全力以赴2009-12-16
- 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变化与能源合作机遇与挑战同在2009-12-14
- 储昭根:应对气候变化考验人类的共识与良知2009-12-10
- “气候门”质疑全球变暖科学依据2009-12-08
- 张海滨:哥本哈根会议重大问题断想2009-11-02
- 强世功: “碳政治”新型国际政治与中国的战略抉择2009-09-12
- 李伟 何建坤:澳大利亚气候变化政策的解读与评价2008-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