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
二十世纪伟大的犹太裔思想家,对于二十世纪以来的政治学和哲学都影响颇深。早年曾先后师从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并在思想上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共和主义传统。在阿伦特的著作中,主要讨论的是权力的本质与极权主义的问题。与其他理论学者不同,阿伦特更多地是以一个行动者的身份出现。对于阿伦特的著作来说,人的问题是始终是她所关心的。通过对人的现象学分析,她发现人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以这些条件为出发点,阿伦特进一步开始理解人类的活动以及在现代性背景下人类活动的空间。 阿伦特的研究受到了各个学科的广泛关注,对二十世纪其他思想家诸如哈贝马斯和庞蒂的影响也十分显明。【相关专题:平庸之恶】
最新文章
- 李敬:新媒介能否让我们遭遇世界?——从阿伦特的政治社会理论出发2021-12-17
- 本杰明·史华慈:政治的宗教:对汉娜·阿伦特思想的若干反思2020-03-05
- 郭于华:不在程度,而在本质: 阿伦特“平庸的恶”之阅读与思考2019-12-07
- 刘擎:大革命与现代政治的正当性:施米特与阿伦特的竞争性阐释2019-11-13
- 林伟毅:政治现象学:政治哲学的可能理论进路2019-07-05
- 刘擎:现代政治的多元与脆弱:阿伦特与施米特的观念之争2019-02-28
- 张贤明 张力伟:找回责任:现代思想中的责任政治观念分析2018-12-09
- 李佃来: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四个根本性误解2018-09-26
- 孙嘉琪:在政治世界中坚持责任判断——纪念汉娜·阿伦特诞辰110周年2016-10-17
- 李秀伟:何谓平庸之恶2016-06-28
- 刘瑜:恶之平庸2016-06-22
- 郭于华:今天我们为什么读汉娜·阿伦特?2015-09-01
- 陶东风:阿伦特与当代中国问题2015-07-31
- 陈伟:阿伦特:失落世界的守望者2015-07-29
- 李石:革命的本质是平等2015-05-13
- 陈伟:阿伦特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之超越2015-04-21
- 张源:迈斯特的预言2015-03-16
- 涂文娟:古典还是现代2015-01-27
- 陈伟:汉娜·阿伦特与自由主义之反思2015-01-27
- 陈建洪:论阿伦特的霍布斯2014-12-03
- 高峰枫: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抄袭了历史学家希尔伯格吗?2014-12-02
- 反抗平庸之恶?不是平庸,而是恶2014-09-28
- 崔卫平:汉娜·阿伦特:热爱这个世界2014-05-03
- 王洁:阿伦特:我为何为纳粹辩护2014-01-21
- 夏一璞: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2014-01-17
- 金观涛:永不放弃的追问——写在《极权主义的起源》成书60年2013-09-30
- 陈伟:极权主义的逻辑——试论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2013-09-15
- 朱迪斯·巴特勒:阿伦特:我仅仅属于他们2013-07-17
- 陶东风:如何判断一个政府是否合法?2012-07-26
- 丁帆:谁以革命的名义绑架了法律、制度、自由与人性2012-06-27
- 羽之野:遥望阿伦特2012-05-09
- 唐小兵:阿伦特:市侩主义下的文化危机2012-04-11
- Adam Kirsch:当心怜悯——汉娜阿伦特与非个人的力量2012-03-05
- 蔡英文:《极权主义的起源》导读2012-03-01
- 慕容雪村:杀人的问题——读汉娜阿伦特有感2011-11-10
- 詹妮弗·林:既需要马克思,也需要阿伦特2011-10-18
- 薛巍:汉娜·阿伦特论恶的平庸性2011-09-24
- 张芸:汉娜·阿伦特:不可原谅的独立2011-07-25
- 陶东风:没有成功的革命如何告别?2011-07-16
- 陶东风:阿伦特: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2011-01-27
- 郭为桂:寻找失落的革命精神:古典共和主义的理路2010-12-29
- 黄应全:“共和”理念的存在主义式复兴2010-07-05
- 胡泳:向死而在与向生而存2010-06-25
- 罗恩·罗森鲍姆:罪恶的平庸化——有关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令人担忧的新2010-06-16
- 唐小兵:阿伦特论自由与幸福2010-05-28
- 徐贲:阿伦特论“平庸的邪恶”2010-04-24
- 陈高华:非本真的政治哲学——阿伦特论柏拉图的政治哲学2010-03-20
- 孙传钊:阿伦特论大学2010-02-22
- 陈伟: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2010-01-23
- 唐逸:汉娜阿伦特的心路历程 2009-09-16
- 陈家琪:阿伦特论革命与反革命2009-06-30
- 陶东风:阿伦特《人的条件》中文版译文指谬2009-06-19
- 孙传钊:现代社会家庭依然是保护孩子不受身体与精神上侵害的重要堡垒2009-06-14
- 陈伟:在中国,阿伦特为什么重要?2009-02-07
- 孙传钊:“新”在何处?2008-12-15
- 陈伟:阿伦特笔下的艾希曼审判2008-11-13
- 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前言2008-10-29
- 应奇:政治的审美化与自由的绝境2008-09-06
- 孙传钊:阿伦特与左翼人士2008-08-29
- 弗里德里克·M·多兰:阿伦特论哲学与政治2008-08-11
- 孙传钊:阿伦特与卢森堡2008-08-01
- 陈伟:阿伦特的政治理想2008-07-23
- 陈伟:阿伦特的权威理论2008-07-23
- 陈伟:革命经验的重温2008-07-23
- 陈伟: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2008-07-11
- 陈伟:阿伦特的精神共和国2008-07-11
- 陈伟:黑暗时代的希望之光2008-07-11
- 陈伟: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概念剖析2008-07-11
- 陈伟:关于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研究的对话[1]2008-07-11
- 陈伟: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2008-06-26
- 孙传钊:从传记看汉娜·阿伦特与法兰克福学派关系2008-01-10
- 陶东风:文学的反极权本质——关于阿伦特、哈维尔的阅读笔记2007-12-25
- 孙传钊:瓦尔特·本雅明文艺观对汉娜·阿伦特哲学思想的影响2007-12-21
- 陶东风:阿伦特论现代世界2007-11-12
- 陶东风:阿伦特论政治和思想2007-11-12
- 陶东风:阿伦特论极权主义2007-11-12
- 陶东风:阿伦特《人的条件》中文版译文指谬2007-09-16
- 孙传钊:列奥·施特劳斯与汉娜·阿伦特2007-09-09
- 徐贲:阿伦特公民观述评2007-06-26
- 孙传钊:乌合之众和贱民2007-05-20
- 孙传钊: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关注2007-05-10
- 徐贲:公共生活和“说故事”:文学的阿伦特2007-05-04
- 孙传钊:阿伦特传记之外的斯特恩2007-04-01
- 孙传钊:大学·真理·政治2007-04-01
- 陶东风:阿伦特论本真的政治*2007-03-27
- 朱学勤:怕和阿伦特2007-03-05
- 拉塞尔雅格比:歪打正着的明星:汉娜阿伦特2006-12-12
- 徐贲:卡兹纳与艾希曼:往事和争议2006-11-23
- 林贤治:阿伦特:沉思与反抗——纪念汉娜·阿伦特诞辰100周年2006-11-20
- Dana R.Villa:阿伦特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2006-11-01
- 亚当克斯希:让20世纪的大师跟上时代2006-10-26
- 陶东风:阿伦特和民族主义2006-08-27
- 陶东风:从阿伦特的政治概念看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2006-08-24
- 徐贲:以骄傲的反抗积极生活:阿伦特和存在主义2005-07-30
- 刘自立:如果汉娜·阿伦特思考中国2005-07-04
- 崔卫平:汉娜·阿伦特:热爱世界 200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