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我国群体性事件次数和参与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最新文章
- 余艳红:群体性事件与政治稳定:一项基于风险模型的新解释2019-03-28
- 罗大蒙:基于社会沸腾现象观察的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分析2017-04-18
- 曾向红 陈亚州:抗争政治影响社会变迁的途径、机制与能动性初探2016-12-15
- 刘晨 张甜甜: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态势、特点与治理的意义2016-10-09
- 于建嵘: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态势和特征2016-02-23
- 刘志强: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构建——从处理群体性事件说起2015-12-18
- 裴宜理、苗伟山:新媒体与网络群体性事件2015-11-01
- 应星:我不想做空洞的激进派2015-07-25
- 刘士欣: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危机公关困境分析2015-06-02
- 单光鼐:群体性事件背后的五大社会心态2015-05-15
- 李克军:县委书记执政能力思考——以多年前一起群体性事件为例2015-01-27
- 叶宏 张琳:群体性事件生成与防控的社会心理学解读2014-12-13
- 钟开斌:新加坡如何调查群体性事件2014-10-14
- 徐元宫: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措施和教训2014-06-26
- 侣传振:从抗争性政治到创造性政治: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研究进路的转换2014-05-23
- 杨丽芳:群体性事件应对中的地方政府角色2014-05-09
- 谢海军:“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动因及逻辑关系分析2014-03-30
- 张敏:透过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看中国维稳困局2014-03-24
- 顾金喜:“沉默的螺旋”效应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2014-03-22
- 新加坡处置群体性事件“三部曲”2014-03-03
- 齐惠:清末群体性事件与国家能力衰微探析2014-02-07
- 于建嵘: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困境与破解路径——以2012年重大群体2014-01-18
- 王二平:群体性事件的心理演化机制2013-11-08
- 印海廷: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与意见领袖的互动机制2013-10-09
- 吕锋:积极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手段——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2013-09-16
- 张春贵:新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及应对2013-08-17
- 卢瑾: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转换初探2013-08-10
- 单光鼐:治理群体性事件要有新思维2013-07-09
- 戚建刚:论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治理模式———从压制型到回应型的转变2013-04-30
- 吴晓林 杨涛:2012年群体“群体”乱象分析2013-04-14
- 林闽钢:论我国群体性事件管理的柔性化2013-03-27
- 汪建华 孟泉: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抗争模式2013-03-23
- 张春贵:群体性事件中的新媒体作用透视2013-03-23
- 刘中起 龚维斌:群体事件中的集体认同生成及其干预路径2013-03-22
- 贺雪峰:农民上访、村庄政治与社会科学主体性2013-02-19
- 应星:中国的群体性抗争行动2013-01-18
- 肖唐镖: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概念、类型与性质辨析2012-12-25
- 吴鹏森:基层政治体系残缺:群体性事件频发背后的社会机制2012-12-21
- 姚伟:新型群体性事件:一项基于风险冲突的分析2012-11-13
- 刘琳:“无组织化”: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风险因素2012-11-10
- 王赐江:警惕环保类群体性事件高发势头2012-11-08
- 李晨璐 赵旭东:群体性事件中的原始抵抗——以浙东海村环境抗争事件为2012-11-01
- 李希光 郭晓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2012-09-11
- 蔡一军:群体性事件的刑法立场与处置对策2012-08-10
- 徐昕:当代中国的群体性纠纷及其解决2012-07-30
- 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2012-07-26
- 环球时报:希望什邡吃的这一堑是最后一堑2012-07-04
- 于建嵘: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最大陷阱2012-07-04
- 韩寒:什邡的释放2012-07-03
- 李昌庚:维稳与改革的博弈与平衡——我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定性困惑2012-05-25
- 秦强 郭星华:风险社会中的集群行为2012-04-27
- 付超军:宪政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探析2012-03-17
- 高军:维稳陷阱及其破解之道2012-01-31
- 王小龙:群体性事件的合法性与非法性问题分析2012-01-16
- 环球时报:2012,中国千万别自我误读2012-01-04
- 何哲: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和治理策略——基于集体行为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2011-12-27
- 广东省委副书记谈群体事件:要为底层民众着想 2011-12-27
- 张媛:抛开对峙思维和普世价值:乌坎,一切才刚刚开始2011-12-24
- 蔡永飞:县域群体性事件特征透析2011-12-22
- 李培林:加强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治理2011-12-22
- 张铁:“乌坎转机”提示我们什么2011-12-22
- 原野:乌坎事件的起因、经过、现状以及特点2011-12-22
- 鲁伟:从广东增城群体事件看社会管理2011-12-13
- 单光鼐:县域为何易发群体性事件2011-12-09
- 邢少文:暴力事件的演变轨迹2011-11-20
- 钟扬:街头政治的极端与民主制度的保守2011-11-07
- 刘晨:从“读者来信”到群体性事件2011-11-03
- 陈良咨:为什么会发生群体性事件?2011-10-30
- 单仁平:无论何因,施暴者都应受严惩2011-10-28
- 杜君立:群体性事件的中国起源 2011-10-15
- 刘能: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形象地位变迁和分类框架再构2011-10-10
- 于建嵘 单光鼐等:群体性事件呈现许多新特征2011-09-23
- 郑永年:中国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改革2011-09-06
- 任贤良:积极探索突发事件应急报道的规范化建设2011-08-27
- 刘胜军:中国社会治理失序的一个样本2011-08-24
- 于建嵘:社会冲突与刚性稳定——对近期中国社会稳定形势的分析2011-08-15
- 徐佳 黄章晋:“城市内战”预言成真 骚乱背后深藏隐患2011-07-18
- 丁礼庭:上访及群体性事件在现有体制下无法解决2011-06-02
- 肖唐镖 孔卫拿: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后果2011-05-10
- 陈锋:维权还是出气?2011-05-04
- 李楯:积极面对“群体性事件”2011-04-13
- 蔡霞:面对群体性事件我们应作何种反思2011-03-28
- 郑风田 刘杰:从群体性意见到群体性事件:一个观念的澄清2011-03-07
- 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2011-01-18
- 王赐江: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2010-12-28
- 张静:义乌外来工为什么愿意使用法律 2010-12-15
- 石勇:从二元博弈到三元博弈——县域社会矛盾观察2010-10-28
- 刘军奎:群体性事件:基于实践社会学视角的认识与反思2010-09-16
- 于建嵘:把握突发事件中的社会群体心理2010-08-12
- 董天策 钟丹:当前群体性事件报道的回顾与反思2010-08-03
- 王赐江:集体行动与集群行为2010-07-13
- 陈先兵:利益意识、规制演进与农民群体抗争2010-07-01
- 于建嵘:罢工不是群体性事件2010-06-08
- 王扩建:网络群体性事件:一种新型危机形态的考量2010-05-16
- 于建嵘:寻找干群关系的和谐支点2010-05-08
- 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与特征2010-03-04
- 陈潭 黄金:群体性事件:若干理论的多向度阐释2010-03-01
- 单光鼐:尽快开启越来越逼近的制度出口2010-02-06
- 郭于华:群体性事件与信息黑洞 2010-01-20
- 孙立平:群体性事件断想2010-01-13
- 汪玉凯:面对群体性事件,政府该如何反思和应急2009-12-21
- 徐勇: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2009-12-17
- 郑永年: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崛起说明了什么?2009-12-15
- 张爱军:群体性事件概念之名实辨析2009-09-20
- 单光鼐、蒋兆勇:县级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矛盾对立2009-09-15
- 于建嵘:有一种“抽象愤怒”2009-09-05
- 张锋: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要有创新2009-08-04
- 新华社:群体性事件中少用“不明真相”2009-07-29
- 刘洪波:石首事件处置过程一无是处2009-07-28
- 杨鹏:石首“秋后算账”是一错再错2009-07-28
- 于建嵘:化解泄愤事件根本在恢复民众对基层党政信心2009-07-26
- 长平:为什么要抢尸体2009-07-13
- 卢加明:群体性事件对和谐社会意味着什么?2009-07-13
- 十问于建嵘:把解决问题的目标定在县2009-07-07
- 胡舒立:群体性事件求解2009-07-06
- 刘俊祥:行政三分化和法治化有助于化解群体性诉求的暴力化2009-07-02
- 刘国林:参与处理石首事件的一些感言2009-06-29
- 邵建:石首政府为何不做“第三方”2009-06-29
- 白岩松:湖北石首事件 无证据凭什么叫不法之徒2009-06-26
- 刘洪波:谁该负石首事件的不当处置之责2009-06-26
- 晓宇:石首事态已经平息信息仍需透明2009-06-26
- 魏英杰:石首事件与网络围观时代2009-06-26
- 王生坤:重塑基层政府公信力迫在眉睫2009-06-26
- 展江 于建嵘等:石首事件:政府如何面对“麦克风时代”2009-06-26
- 南都社论:石首事件缘于政府与民众缺乏有效沟通2009-06-25
- 陆侠:由石首案看政府如何应对群体事件2009-06-25
- 彭天宇:农民工大量失业情况下的我国群体性事件分析2009-05-23
- 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2009-04-10
- 于建嵘:群体暴力袭警案何以频频发生2009-04-05
- 于建嵘:不能用所谓的“社会敌意事件”来误导社会2009-04-03
- 于建嵘: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2009-02-22
- 2009年被称群体性事件高发年 处理分寸亟待把握2009-01-09
- 于建嵘 单光鼐:群体性事件应对与社会和谐 2008-12-28
- 秋风:群体事件频发在于没有合法表达机制2008-11-23
- 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2008-11-16
- 毕研韬:瓮安事件与管治危机2008-09-13
- 阮思余:群体事件频发呼唤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2008-09-09
- 艾明江:从贵州瓮安事件看中国当代基层民主的困境与出路2008-08-06
- 云南孟连警民冲突调查2008-08-01
- 徐贲:善待底层民情2008-07-20
- 于建嵘:再论社会泄愤事件:瓮安事件的反思2008-07-18
- 信力建:瓮安事件处理能推动社会进步吗2008-07-14
- 吴稼祥:黑恶势力是在“公然挑衅”,还是在“公然勾结”翁安县政府?2008-07-11
- 赵俊臣:贵州瓮安事件的10大警示2008-07-08
- 张鸣:瓮安群体性事件与信息公开2008-07-05
- 谢泳:设法解决群体事件中谈判者缺席问题2007-09-15
- 徐贲:“群体性事件”和暴力问题2007-09-01
- 李琼:边界冲突——以S县某群体性冲突事件为个案2007-03-13
- 孙晓晖:引发群体事件的深层社会原因2006-07-31
- 于德宝: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2006-06-21
- 韩三洲:为什么群众总是不明真相2005-06-29
- 郑永年:中国越来越多社会群体事件表明什么?2004-11-19
- 蒋兆勇:柔性处理群体事件的理由2004-11-19
- 于建嵘:在农民反抗的背后——湖南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200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