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胡适(1891.12.17—1962.2.24),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毕“百年之功”于“百日维新”诚不可信,但胡老夫子所舶来的杜威主义却是一点一滴真诚的社会改造。胡适不仅是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奥里维,他是思想之军,而不是暴力之军。他被忽略了,却从未有人能把他击垮。
编辑推荐
- 胡适:容忍与自由2004-08-22
最新文章
- 沈晖:父亲手书的启蒙读本,影响了胡适一生2023-03-08
- 吴远鹏:胡适研究的新创见和启示——读席云舒《胡适考论》2023-02-24
- 尤小立:“用活人做材料的小说”2023-01-26
- 魏同贤: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在红学史上的地位2022-10-30
- 尤小立:“我”·对话·学术接续2022-08-04
- 盛邦和:胡适的道家论2022-07-27
- 欧阳哲生:我的胡适研究之路2022-01-13
- 胡传吉:曾朴与胡适的论争2022-01-02
- 欧阳哲生:胡适与北京大学2021-12-17
- 宋广波:《胡适论红楼梦》自序2021-10-11
- 陈新:胡适为何“自愿担任驻日大使”?2021-07-11
- 赵靖怡 席云舒:胡适、陈受颐往来书信考释2021-06-11
- 楼宇烈:胡适禅宗史研究平议2021-05-31
- 尤小立:《说儒》中“文士”、“法利赛人”之隐喻及多重意涵2021-04-26
- 楼宇烈:胡适的中古思想家史研究述评2021-03-09
- 卞毓方:梦灭浮槎2021-03-04
- 专访席云舒:研究胡适,不懂西方哲学是个严重的缺陷2021-02-24
- 周月峰:错位的“战场”:孙中山与胡适的“新文化运动”2021-02-14
- 代玉民:论胡适对孔子易学的逻辑建构——从正名方法的角度看2021-01-28
- 尤小立:《论天人之际》与〈说儒〉:一个现代学术史的考察 2021-01-09
- 王汎森:长留天地胡适之2020-12-18
- 桑兵:思想如何成为历史?2020-12-10
- 尤小立:学术批评从传统到现代2020-09-12
- 李孝迁:“他人入室”:民国史坛对域外汉学的回应2020-09-11
- 陈新:胡适:青春年少在上海2020-08-31
- 陈新:胡适与商务印书馆的第二次飞跃2020-08-08
- 任羽中:胡适的一个梦想——《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2020-07-19
- 周月峰:折中的“重估”——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提出看五四新文化2020-07-05
- 桑兵:《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2020-06-30
- 齐锡生:史料研读与问题意识2020-04-29
- 卢苍:胡适在纽约的日子2020-04-08
- 陈新:胡适的作文为什么得满分 ?2020-04-07
- 桑兵:思想如何成为历史?2020-04-02
- 陈新:胡适的学术胸怀2020-03-05
- 陈新:胡适与陈之藩的“忘年交”2020-01-05
- 张志恒: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8周年——谈“话语”2019-12-17
- 耿云志:研究胡适四十年2019-10-17
- 胡全章 关爱和:晚清与“五四”:从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话2019-09-05
- 尤小立:胡适之《说儒》60年(1934—2014)研究史:评述与展2019-07-11
- 尤小立:留美学思知多少——基于《胡适许怡荪通信集》的新解读2019-07-11
- 尤小立: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何以不是抄袭谢无量的?2019-06-07
- 张晓唯:钱穆的“胡适情结”2019-06-04
- 陈剑:走近胡适2019-04-10
- 欧阳健:历史背景与事实细节的还原——北大学人“胡适思想批判”一瞥2019-02-09
- 孟彦弘: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全盘西化论”2019-02-08
- 尤小立:围绕胡适“What is Philosophy?”演讲的2019-01-02
- 尤小立:钱穆与胡适初识时间考2019-01-02
- 尤小立:期待与失望:胡适与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分歧的再考察2019-01-02
- 张志恒: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7周年2018-12-30
- 尤小立:胡适与“全盘西化”论再思2018-12-19
- 尤小立:从国际视野看胡适与傅斯年对日策略的异同2018-12-19
- 尤小立:从《金岳霖回忆录》看金岳霖与胡适的角色分歧2018-12-19
- 高文斌:“范式转换”与“未竟的传统”:再论胡适的问题和主义2018-12-16
- 梁晨:胡适关于“自由社会主义”的探索2018-12-09
- 李若虹:胡适在哈佛任教的一年2018-12-07
- 孙晓娅 李扬: “鹦鹉救火”:抗战时期胡适的和战观辨析※2018-11-28
- 罗志田:后五四时代梁漱溟与胡适的争论2018-11-26
- 高文斌:分歧中的共识:再看“问题与主义”2018-11-24
- 许纪霖:一代大家胡适之2018-10-27
- 高文斌:从文本看历史中真实的胡适2018-10-19
- 齐锡生:胡适的“苦撑待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2018-09-29
- 黄朴民:大师的宽容——读《胡适文存》2018-08-09
- 孟凡茂:许书奇是谁?2018-08-06
- 尤小立: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何以不是抄袭谢无量的?2018-08-03
- 孟凡茂:胡适的博士论文是抄袭的吗?2018-07-27
- 孟凡茂:关于胡适应聘北京大学及其他2018-07-17
- 欧阳健:胡适的两份“投名状”2018-07-06
- 欧阳健:从日记的缺失看胡适对五四运动的态度2018-06-20
- 陈新:胡适的婚姻2018-06-20
- 欧阳健:胡适是如何“暴得大名”的?2018-06-20
- 李敖:「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回想姚从吾老师(二)2018-06-14
- 李敖:「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回想姚从吾老师(一)2018-06-14
- 陈新:胡适“浅薄”说2018-06-01
- 智效民:胡适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都是终生为自由奋斗的人2018-05-08
- 智效民:学生运动是变态社会的产物2018-05-08
- 羽戈:二十一世纪会是胡适的世纪吗?2018-04-14
- 理钊:胡适对“雷震案”的内疚2018-03-22
- 马勇:文化新与旧——张厚载、林纾与胡适等人的冲突2018-01-17
- 陈新:胡适的初恋情人韦莲司2018-01-03
- 张志恒:“说自己的话”——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6周年2017-12-12
- 张志恒:对“新文化运动”的再思考2017-12-04
- 罗志田:凡眼观真说胡适2017-11-25
- 王汎森:从哲学史到思想史——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草稿2017-09-30
- 陈平原: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2017-09-09
- 汪荣祖:胡适历程的曲直2017-09-07
- 林建刚:胡适容忍理念的形成历程2017-08-07
- 欧阳健:大陆学界的“胡适忏悔潮”2017-07-20
- 欧阳健:胡适日记“隐去”的俞平伯2017-07-13
- 王元化:谈胡适小集2017-07-10
- 陈新:胡适的"提高""普及"观2017-05-11
- 欧阳健:再提胡适的博士问题2017-05-01
- 陈平原:鲁迅为胡适删诗信件的发现2017-04-01
- 智效民:胡适早年对苏联的认识及其变化2017-04-01
- 傅国涌:“有人味的文明社会”2017-02-27
- 黄克武:一位“保守的自由主义者”:胡适与《文星》杂志2016-12-22
- 张志恒: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5周年——谈科学精神和方法2016-12-02
- 张书克:胡适的文字语言水平2016-12-02
- 时东陆:胡适与文言文2016-11-29
- 宗亮:郑天挺给胡适的最后一封信2016-09-24
- “胡适与北大”观展手记:一个不可忘却的人物2016-09-23
- 储成仿:胡适先生晚年喜欢的两个格言2016-07-27
- 石钟扬:陈独秀与胡适对“五四”的评价有何不同?2016-05-05
- 詹谷丰:陈寅恪跪拜王国维、胡适在蒋介石面前的二郎腿——那个时代书生2016-04-15
- 韩石山:胡适对山西的看法2016-04-15
- 颜德如:比较视野下的胡适自由主义思想2016-04-09
- 王鼎钧:我从胡适面前走过 2016-04-07
- 杨建民:胡适诗歌翻译的“尝试”2016-03-07
- 黎振宇:他们是怎样纪念胡适的——胡适的挽联2016-02-24
- 马克锋 金智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知识界对民族文化的自我反省2016-01-26
- 张志恒:语言的功能和两种话语——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4周年2015-12-13
- 杨天石:珍珠港事变前夜的中美交涉2015-11-27
- 高力克:徐志摩与胡适的苏俄之争2015-11-17
- 傅国涌:胡适为何拒绝组党?2015-11-11
- 马勇:中国能现代化吗2015-10-22
- 张太原:大历史脉络中的人物关系——周恩来与胡适2015-08-26
- 桑兵:胡适与国际汉学界2015-07-14
- 谢泳:胡适的时代还没有到来2015-07-07
- 智效民:胡适批评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2015-07-01
- 李传玺:胡适与赵朴初论“佛”2015-06-25
- 郑大华:“但开风气不为师”2015-05-31
- 林建刚:胡适之子缘何未去台湾2015-05-10
- 梁漱溟:略谈胡适之2015-05-08
- 袁刚 袁鹏:平社论政2015-05-04
- 姚名达:《章实斋先生年谱》校后补记2015-04-27
- 姚名达:《章实斋先生年谱》序2015-04-24
- 何炳松:《章实斋先生年谱》序2015-04-24
- 罗志田:胡适曾倾向革命,并长期向往社会主义2015-04-24
- 胡适:说儒2015-04-19
- 胡适:名教2015-04-17
- 胡适:青年期的政治训练(有删减)2015-04-17
- 胡适:初到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学生生活2015-04-17
- 胡适:我的父亲2015-04-16
- 胡适:故乡和家庭2015-04-15
- 林建刚:看沈从文如何统战胡适2015-04-15
- 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2015-04-14
- 胡适:从拜神到无神2015-04-12
- 胡适:我的母亲的订婚2015-04-12
- 胡适:我的信仰2015-04-09
- 汪无奇:胡适与《七碗茶诗》2015-04-08
- 邵安健:乡情浓浓 至交至诚 —— 胡适与胡锺吾2015-04-08
- 许启珍:我所认识的汪孟邹先生和胡适之先生2015-04-08
- 董大中:李敖与胡适2015-04-08
- 王凯:胡适的一篇祝寿文章2015-04-07
- 温儒敏: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对话2015-03-29
- 欧阳哲生:《新青年》编辑演变之历史考辨2015-03-26
- 欧阳哲生:胡适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2015-03-26
- 欧阳哲生:胡适与陈独秀思想之比较研究(下篇)2015-03-26
- 殷海光:胡适思想与中国前途2015-03-21
- 罗志田:《胡适传》的缘起与写作2015-03-18
- 《南方周末》:胡适与雅骨2015-03-05
- 欧阳哲生:胡适与司徒雷登——两个跨文化人的历史命运2015-03-02
- 潘光哲:胡适与蒋介石道不同而相为谋2015-03-02
- 潘光哲:胡适的尴尬2015-03-02
- 欧阳哲生: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英文作品解析2015-02-28
- 程巢父:《胡适未刊日记》整理记事2015-02-28
- 潘光哲:我的“胡适阅读史”:被阉割的“五四火种”在台湾2015-02-28
- 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之现代意义阐释2015-02-28
- 胡适:我们社会生活的必需品---专访台湾胡适纪念馆馆长潘光哲2015-02-28
- 王成志:胡适“文凭造假案”水落石出2015-02-27
- 胡适:自述“我的歧路”:在思想文学与政治之间2015-02-24
- 耿云志:我与胡适研究三十六年2015-02-24
- 汪大白:胡适:现代诗经学的开山人2015-02-18
- 林建刚:《重思胡适》:1962学人重估胡适2015-01-28
- 周质平:张弛在自由与威权之间:胡适、林语堂与蒋介石2015-01-28
- 周质平 耿云志 马勇:民国大师的道术变迁2015-01-20
- 耿云志:胡适与梁启超的中西之争2015-01-20
- 周质平 耿云志:胡适是以笔杆子去和枪杆子斗争2015-01-20
- 耿云志:胡适在香港讲演引起的风波2015-01-20
- 周质平 马勇 张海涛:从胡适出发,再探民国教育2015-01-20
- 周质平:《光焰不熄——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自序2015-01-20
- 周质平:韦莲司与胡适:深情五十年2015-01-20
- 周质平:容忍比自由更重要2015-01-20
- 周质平:胡适英文笔下的中国文化2015-01-20
- 周质平:胡适光焰不熄——纪念胡适120岁生日 2015-01-20
- 周质平:“胡适是对内批评中国传统,对外维护中国传统”2015-01-20
- 邵建:这个样子的胡适不配称自由主义2015-01-04
- 赵丽霞:胡适送给鲁迅的书2014-12-25
- 王振忠:少年胡适及其早年小说《真如岛》2014-12-22
- 耿云志:胡适文化观的再解读2014-12-13
- 马句:胡适在北大是如何当校长的?2014-12-08
- 智效民:民国知识分子关心政治是种天性2014-12-08
- 颜德如:胡适与西方进化论2014-12-05
- 宝成关 颜德如:胡适对儒学的现代阐释及其价值2014-12-05
- 翟业军:行者的姿态2014-11-05
- 冉云飞:我们远没有读透胡适2014-10-22
- 季羡林: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2014-10-16
- 毛子水:《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序文2014-09-15
- 王兴国:胡适与牟宗三的一桩公案——凭学术威望排斥异己 2014-09-13
- 周质平:回向胡适2014-09-13
- 林建刚:站在胡适身后的企业家2014-09-02
- 周质平:胡适的反共产思想2014-09-02
- 苏源弢: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研究2014-06-11
- 铁风:鲁迅 Vs. 胡适2014-02-14
- 张弘:胡适的“左倾”和“争文化霸权”2014-02-07
- 邵建:胡适与陈独秀关于帝国主义的争论2014-02-06
- 高全喜:胡适:新旧之“中庸”2014-01-22
- 闫润鱼:胡适与“中国自由党”始末2013-12-23
- 任剑涛:胡适与国家认同2013-11-30
- 李宗陶:胡适:一个自由主义者的传统婚姻2013-11-18
- 严友良:胡适的巅峰十年 2013-10-20
- 祝勇:胡适与蒋介石2013-10-08
- 金观涛 刘青峰:试论中国式的自由主义──胡适实验主义和戴震哲学的比2013-09-30
- 萧象:从低调同志到过河卒子——1930年代胡适的对日主张2013-09-23
- 万昌华:胡适国家政治体制思想的考察2013-08-10
- 黄克武:还原一个真实的胡适2013-08-01
- 陈志武:多读胡适2013-06-05
- 赵林松:胡适、鲁迅与中国文人2013-05-09
- 耿云志:梁启超与胡适2013-03-23
- 张启明:胡适与钱穆的院士公案2012-11-11
- 张启明:胡适与研究系2012-10-22
- 何音:荷戟独适之2012-10-17
- 魏邦良:许倬云笔下的胡适和傅斯年2012-10-16
- 陈占彪:变态社会里的镇静主义——胡适论知识分子的学术意识2012-09-16
- 周昂:胡适——未完成的回归2012-08-16
- 袁伟时:承先启后的火炬——致胡适之先生2012-04-22
- 戴建业:读现当代散文杂感(三)2012-03-15
- 范泓:在“民主与独裁”论战中的胡适2012-02-29
- 谢志浩: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2012-02-18
- 陈子善:新发现的胡适《尝试集》第二编自序2012-02-18
- 松博伊:“公”、“私”辨析——纪念胡适先生逝世50周年2012-02-15
- 田辰山:纪念胡适先生,谈文化从自觉到自信2011-12-26
- 松博伊:纪念胡适先生诞辰 120 周年,继续新文化运动2011-12-17
- 余英时:“胡适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也最长久的思想家”2011-12-16
- 徐路加:胡适的三个愿望2011-12-09
- 唐小兵:胡适:伟大先知还是一介书生?2011-12-07
- 松博伊:纪念胡适先生120周年——再谈“主义”和“问题”2011-11-30
- 尤小立:思想史研究与人的思想史——读《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2011-11-13
- 古耜:小说鉴赏是胡适的软肋2011-10-02
- 陈平原: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2011-09-27
- 胡适:追想胡明复2011-09-24
- 蔡登山:郭沫若亲吻胡适的前后2011-09-24
- 胡适:中国文艺复兴运动2011-09-05
- 傅国涌:陈独秀与胡适的后援力量2011-08-31
- 张爱玲:忆胡适之2011-07-19
- 胡适:我们的政治主张2011-06-12
- 李敖:胡适是个寂寞的人2011-06-12
- 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2011-06-08
- 李敖 :播种者胡适2011-06-08
-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2011-06-08
- 胡适:易卜生主义2011-05-27
- 智效民:胡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2011-05-24
- 陈铁健:陈独秀与胡适奇特的友谊2011-05-19
- 胡适:我的母亲2011-05-08
- 陈占彪:镇静主义——胡适论学生运动2011-05-07
- 刘梦溪:胡适和梁启超:两个“国学书目”2011-05-07
- 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2011-05-06
- 傅国涌:21世纪会是胡适的世纪吗?2011-04-25
- 夏晓虹:胡适与梁启超的白话文学因缘2011-04-22
- 蔡双全:试论胡适与周作人抗战时期的人生抉择2011-03-25
- 胡适:我的儿子 2011-03-19
- 程巍:胡适与“层累造成”的文学革命史2011-02-21
- 傅国涌:胡适何曾被国民党逮捕过?2011-02-12
- 胡适:给毕业生的忠告2011-01-28
- 傅国涌:沈从文要与胡适“断绝一切联系”2011-01-23
-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2011-01-05
- 胡适:多解决些问题,少谈些主义2011-01-05
- 周质平:胡适与林语堂2010-12-19
- 陈正茂:从胡适到雷震、殷海光——自由主义在台湾的浮沉2010-12-02
- 陈卫平:走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峙2010-11-19
- 王风:文学革命的胡适叙事与周氏兄弟路线2010-10-09
- 朱学勤: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 2010-07-03
- 董桥:回答毛泽东“胡适贪恋的是什么”之问 2010-07-02
- 萧功秦:近代思想史上的主义崇拜:严复与胡适的思考及其启示2010-06-21
- 邵建: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2010-06-17
- 邵建:胡适在《努力》时期的“联邦论” 2010-06-14
- 胡适“回家” 1949年来北大学术交流首次冠名“胡适”2010-05-21
- 傅国涌:蒋介石的一语成谶2010-05-19
- 胡适:1932年6月给北京大学毕业生的讲话2010-05-18
- 沈虎雏 吴名:胡适之子胡思杜2010-04-29
- 谢泳:胡适幸亏没有留下2010-03-19
- 傅国涌:胡适眼中的毛泽东 2010-03-17
- 赵映林:胡适成蒋介石诤友的来龙去脉2010-03-12
- 智效民:胡适与“中基会”改组风波2010-02-03
- 胡胜华:“鲁迅并未视胡适为论敌”吗?2009-09-15
- 段怀清:胡适与梅光迪:分歧是怎样成为思想障碍的?2009-09-14
- 王彬彬: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鲁迅的不骂蒋介石与胡适的敢骂蒋介石2009-09-13
- 王彬彬:胡适、鲁迅与陈德征2009-09-13
- 朱维铮:胡适对“五四”的另类反思2009-09-09
- 周有光:胡适和陈独秀的分道扬镳2009-08-11
- 戴长征:胡适与中国共产党2009-08-05
- 柯家骅:在胡适像前的沉思2009-07-22
- 袁刚 陈雪嵩 杨先哲:“问题与主义”之争九十年回顾与思考2009-07-15
- 熊培云:陈独秀和胡适,谁是新青年?2009-07-13
- 干春松:“国”之意象转移——以章太炎、胡适和顾颉刚、傅斯年为主轴[2009-06-20
- 毛翰:新诗创世何劳胡适尝试2009-06-14
- 袁伟时:胡适与所谓“中国意识危机”2009-05-09
- 程美东: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人[①]——以胡适、周作人、陈寅恪、范2009-04-18
- 谢泳:胡适与厦门大学2009-03-08
- 胡明:胡适在风雨飘摇的旧北大2009-03-08
- 张晓唯:“交浅言深”:周作人与胡适2009-01-09
- 张晓唯:师生情挚:苏雪林与胡适2008-12-13
- 胡适:三年不见他 2008-12-09
- 汤一介:汤用彤与胡适2008-12-08
- 张晓唯:胡适梁启超初晤时间新说2008-12-04
- 孙昌建:胡适也是一个鸟巢2008-11-25
-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2008-11-23
- 高怀举:胡适“民治幼稚观”内在重心的转移2008-11-12
- 李新宇:1929:新文化危机中的胡适2008-09-30
- 李新宇:胡适:新文化园地里的孤独守望2008-09-30
- 谢泳:胡适思想批判与《胡适思想批判参考资料》2008-09-24
- 荣新江: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 2008-09-09
- 王震邦:孙行者/胡适之──陈寅恪的「对对子」争议2008-09-03
- 胡适:多谈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2008-06-09
- 孙惠柱:易卜生和比昂逊:挪威的鲁迅和胡适?2008-05-30
- 邵建:胡适笔下的英国一战哀悼日2008-05-25
- 罗志田:尝试梦想的胡适其人2008-04-29
- 邵建:胡适:我是世界公民2007-11-17
- 温景嵩:从胡适的大胆假设谈起2007-11-13
- 傅国涌:我心中的人间胡适2007-10-31
- 邵建:胡适与鲁迅,阳光与闪电2007-10-23
- 吴文璋:从思想史论战后台湾儒学的两大典型──胡适和牟宗三2007-10-19
- 傅国涌:“但我不能放弃我的言论的冲动”2007-10-17
- 邵建:1925:“歧路”上的胡适2007-09-19
- 陈新:胡适与金钱2007-08-30
- 张太原:从边缘到中心:胡适等自由知识分子创办《独立评论》的宗旨2007-06-06
- 胡适:东西文化之比较2007-05-20
- 沈松侨:叙事、论述与历史:胡适与近代中国知识结构的转型2007-05-18
- 潘光哲:“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胡适研究”前景的一些反思2007-05-15
- 林贤治:也谈五四、鲁迅与胡适2007-05-04
- 谢泳:毛泽东是不是胡适的学生2007-04-13
- 顾思齐:在没有胡适之的时代读余英时2007-04-05
- 徐国利:胡适论西方在华教会教育2007-03-06
- 潘光哲:胡适与罗尔纲2007-02-09
- 聂华苓:雷震与胡适2007-01-18
- 唐小兵: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2007-01-09
- 胡适: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记2006-12-11
- 李炜光:走近胡适2006-11-02
- 胡适:我们要我们的自由2006-09-12
- 庄森:胡适的文学进化论2006-07-18
- 庄森:容忍:胡适自由思想的根本2006-07-18
- 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2006-07-11
- 邵建:让“胡适”重返历史前台2006-04-25
- 尤小立:胡适之的婚姻及其新婚蜜月时的心态2006-04-07
- 穆易:梁启超的风度及胡适的雅量2005-11-29
- 季羡林:胡适是一个好人2005-11-20
- 唐德刚:胡适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纪念胡适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2005-11-19
- 李炜光:别忘了胡适2005-09-26
- 智效民:胡适与蒋介石——从胡氏日记看二人的交往2005-07-12
- 傅国涌:“根株浮沧海”:胡适的哀伤2005-07-04
- 胡适:两种根本不同的政党2005-06-09
- 智效民:胡适怎样当大学校长2005-06-07
- 杜光:为胡适辨诬2005-06-03
- 傅国涌:回到胡适:连战的北大演讲2005-05-02
- 范泓:陶希圣眼中的胡适2005-04-06
- 张越:胡适与转型中的中国史学2005-03-29
- 杜钢建:胡适的人权思想2005-03-15
- 何炳棣:我与胡适的交往2005-02-26
- 张鸣:胡适与“整理国故”运动2005-01-31
- 程巢父:胡适与储安平2005-01-09
- 欧阳哲生:胡适在现代中国2005-01-01
- 王开岭:痛感“不自由”之后的两种走向——小议鲁迅和胡适2004-12-20
- 胡适:眼前世界文化的趋向2004-12-14
- 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2004-12-05
- 杜兆勇:胡适:永远的改革者2004-08-29
- 胡适:自由主义2004-08-29
-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2004-08-20
- 朱学勤:想起了鲁迅、胡适、钱穆2004-07-19
- 胡适:心气薄弱之中国人2004-07-07
- 谢泳:胡适—幸亏没有留下2004-07-06
- 刘炜茗:鲁迅与胡适:两位大师,两种人格2004-07-05
- 熊培云:错过胡适一百年2004-07-03
- 智效民:胡适与吴健雄2004-06-22
- 胡适:再谈“五四运动”2004-03-19
- 胡适:略谈人生观200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