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楯,1947年生,北京市人。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专家网络负责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以自学而至以学术研究和教学为业。有过8年在农村插队和4年在工厂工作的经历,1981年通过招聘考试成为律师,曾先后就职于北京市律师协会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1984年受聘为人民日报社、经济日报社法律顾问,1985年受聘为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和北京市政府举办技术成果交易会法律顾问。1988年任法制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1989年受聘为北京市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教授。1996年受聘为扬州大学税务学院教授。同年,受聘为美国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顾问,对福特基金会在中国资助的法律项目做评估。1998年接受美国政府邀请访美,考察美国司法制度和法官培训。1999年以后,任现职。自80年代起,从事法学、社会学与发展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当代中国问题、法律职业和司法改革。此外,从事妇女研究、艾滋病研究。著有《中国研究的制度背景》;《法律社会学》(主编)等。


李楯
李楯,1947年生,北京市人。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专家网络负责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以自学而至以学术研究和教学为业。有过8年在农村插队和4年在工厂工作的经历,1981年通过招聘考试成为律师,曾先后就职于北京市律师协会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1984年受聘为人民日报社、经济日报社法律顾问,1985年受聘为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和北京市政府举办技术成果交易会法律顾问。1988年任法制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1989年受聘为北京市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教授。1996年受聘为扬州大学税务学院教授。同年,受聘为美国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顾问,对福特基金会在中国资助的法律项目做评估。1998年接受美国政府邀请访美,考察美国司法制度和法官培训。1999年以后,任现职。自80年代起,从事法学、社会学与发展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当代中国问题、法律职业和司法改革。此外,从事妇女研究、艾滋病研究。著有《中国研究的制度背景》;《法律社会学》(主编)等。
时评
- 我们该怎样应对突发事件——与陈国强院士等商榷
- 利益与“始料不及”——关注影响决策的两种因素
- 从交通肇事看中国
- 关键是:是否尊重别人?
- 别拿着“丧事”当“喜事”办
- 貌似中立,实属无良
- 艾滋女网上发帖成新闻的原因
- 关于“行为艺术”
- “完善”还是“全面改革”?
- 从八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看中国教育
- 不进则退:从“北大自主招生”,看高考改革
- 百年清华:大学之道
- 对别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 国家立场与多元社会
- 艾滋病防治的投入产出
- 中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20年回顾
- 医疗保险:政府的积极责任与市场经济社会的普遍原则
- 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待解
-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须改变
- 圆明园听证:中国环保法治建设史上关键的一步
- 听证会之后的思考:转型期的公共决策
- 圆明园事件:检验每一个人对法律的态度
- 和阿邱、白岩松商榷——关于圆明园的是非和听证会的制度建设
-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之争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 听证:要在以制度保障决策的正当和公众参与
- 从实施宪政出发,推进公众参与
- 民生大事:怎样决策,由谁决策?
- 地震、海啸、核危机
-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
- 法官培训与司法改革
- 应从制度安排入手,解决“执行难”问题
- 着眼制度设计
- 证据立法再思考:社会结构、法律传统与制度设计
- 司法审判:反对监督,可以质询,容忍批评
- 对“不准批评”的批评
- 请铁道部长听意见
-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改革
- 设立“减灾部”,还是提升“协同行动”能力
- 深圳政府机构改革:能不能再进一步
- 缺“文”少“武”,只剩“东”、“西”
- 有关三峡移民的几个法律问题
- 立法“征集意见”怎可“来不及”
- 民主的技术规程
- 独立的民间智库
- 中国艾滋病感染者:1000万?70万?
- 对“医改意见”的意见
- 把决策的实在信息交给公众
- 建立叫停“坏政策”机制
- 恰当决策的前提:完整的信息与理性的辨析
- 再谈立法决策——以“拆迁条例”为例
- 政体改第一步:让人讲话
- 积极面对“群体性事件”
- 做实宪法,保障人权
- 维权才能维稳——关于立法中核心理念的考量
- 要什么样的代表法
- 志愿者“注册”?
- 标准与理念——从市场经济看“盲流”
- 达沃斯与企业社会责任
- 能否把人放在第一位?
- 工人参与和开发新能源
- 五一:长假,还是劳动者的节日?
- 代蔡定剑作推进就业机会平等倡议书
- 人人有权喝水
- 改革不动产制度
- 对于战争:我的主张与理由
- 谁能代表我?
- 寻求合作,还是取而代之
- 整个世界都需要改革
- 走进21世纪:我们能成为法治国家吗?
- 开放社会中的身份认同
- 怎样使祖国更好
- 数字中国:关于发展的思考
- 中国:适时规划,走向发达
- 生存和发展压力与中国的道路
- 市场出效率 政府保公平
- 公众参与环评决策的重大意义
- “让人讲话”是政治文明的表现
- 水电开发企业应设立善后基金
- 维权才能维稳
- 土地国有成政府所有 伤害公民权益
- 从交通肇事看转型社会
- 民生大事该怎样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