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谢泳 所有专栏
谢泳
 
谢泳
 
谢泳,生于1961年,山西榆次人,1983年毕业于晋中师专英语系,留校任学报编辑,两年后调山西省作家协会《批评家》杂志社,后为《黄河》杂志副编审。现为厦门大学教授。已出版的著作有《禁锢下的呐喊》、《中国现代文学的微观研究》、《旧人旧事》、《学人今昔》、《教授当年》、《书生私见》、《逝去的年代》、《教育在清华》、《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没有安排好的道路》、《杂书过眼录》、《逝去的大学》(该书为合著)等,主编《胡适,还是鲁迅?》等书籍。


《围城》的五个索隐问题
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自杀现象之剖析
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
从中国院士制度的变迁看国共两党的文化理念
魁阁——中国现代学术集团的雏形
从《观察》的言论看四十年代大学教授的精神状态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形成与衰落
延安知识分子在新意识形态建立中的角色
胡适与厦门大学
胡适思想批判与《胡适思想批判参考资料》
《朝霞》杂志研究
《红楼》杂志研究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感与事实判断
1957年反右运动史料的收集与评价
重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关于王蒙
中国大学的现实困境
中国现代新闻传统——文人论政
一段不应该被忘记的历史——从一份被遗落的文档看中国的政治文化
1949年后知识精英与国家的关系——从院士到学部委员
一九五七年中国民间知识分子的言论活动
一九四九年前相对论传播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关于中山舰事件研究中一件档案的使用问题
1949年前中国国立大学校长与政府的关系

学历社会的十四个特征
学术争鸣断想
“课题至上”上有可能毁了中国的文史哲研究
文科学报的困境
贪官的出身
“五四周期率”与社会进步
灾难中的希望
新一轮思想解放当为思想实践
大学老师要有个人的趣味
养成容忍异己的习惯
设法解决群体事件中谈判者缺席问题
恢复高考与阶层流动
高考迈出了阶层流动的第一步
公私分明又一例
中国大学:当传统中断之后
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
宽容是政治智慧的核心元素
腐败现象和教育的关系
张鸣事件引出的感想
1949年后中国何以出不了大律师
一个美国人对中国民主的看法
从卢雪松事件反思告密文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后果
我们有没有自由主义传统
官越大越好做

试释陈寅恪诗《赠吴雨僧》中之“讵公”
陈寅恪未入集的一封信
我在《黄河》十多年
《柳如是别传》开篇仿《红楼梦》
储安平研究小史
纪念顾准其实是纪念一种独立思考精神
陈寅恪对小说的一个卓见
叶广良批《近代诗钞》
五四精英的追求不能轻易否定
费孝通的一封信
“在史中求史识”
胡适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西式论文的负面影响
中国贪官的出身
四九以后“出身”“成分”的影响
从“劳模治省”到“秘书行政”
大陆开花海外结果——读《周策纵作品集》有感
中国大陆现代文学研究的夏志清时代
纪念许良英先生去世一周年
陈寅恪晚年诗中的“梅兰芳”
陈寅恪被忽略的一首诗
陈寅恪二题
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批判者继承现象”——从1958年对林庚的批判说起
学部委员中为什么没有法学家
关于“陈寅恪热”答客问
储安平与季羡林
体制曾让知识分子无路可逃
中国现代学术中的“专精”传统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困境
1955年的学部委员:毛主席批示“要选上”陈寅恪
金岳霖的转变
毛泽东与陈寅恪
多说民主的好处
知青的最后辉煌
关于谢韬先生
谢泳 丁东:论自由撰稿人——以王小波为例
胡适幸亏没有留下
钱学森和他的同学徐璋本
民国著名知识分子储安平文革期间失踪之谜
《中国新文学史稿》的版本变迁——纪念王瑶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民盟高层右派的处理结果
1959:谁在思考——读《顾准日记》札记
怎样理解舒芜
中国当代历史研究需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
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们如何处理史料
给张申府的一封信
从三个北大校长的命运看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政府的关系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教育
“传记文学”和“文史资料”
历史教员的责任
关于《沁园春·雪》的两则史料
“批判者继承现象”——从1958年对林庚的批判说起
鲁迅郁达夫日记比较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几个来源
普及黄万里——反思国家权力与真理之间关系
在朱自清日记中看到常风先生
八十年前的山西村政建设
三十年代大学故事
过去的教授
如何理解巴金
两件小事
由顾准的一封信想到王芸生
毛泽东是不是胡适的学生
正常的时代应是读书自由时代
胡先骕为什么没成为学部委员
悲剧储安平
梁思成百年祭
回到傅斯年
两个不同的文人群体
什么文化养育了他们
周一良五十年代的思想倾向
政治与学术之间——罗隆基的命运
吴景超的学术道路
费孝通:1957的一件领导批示
董时进——一个被遗忘的知识分子
王力先生的屈辱
普及黄万里——国家权力与真理之间关系的反思
胡适—幸亏没有留下
张东荪这个人

《理想的下场》序言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旧书业的兴盛与中国现代学术的繁荣
西南联大的当代意义

陈寅恪钱锺书诗同用一典八例
张芝联译《英国大学》
独立思考,自由精神——序黄蕉风新书《墨家基督徒》
推荐《平民政治的基本原理》
关于《联大八年》的出版
西南联大的当下情怀
钱锺书与陈寅恪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读书笔记
对历史保持温情和敬意
纸币上的文明

《观察》周刊的一个小秘密
吴世昌的选择
由叶利钦想到吴国桢和蒋介石的一次谈话
倒过来看中国现代历史
关于燕京大学研究院
重说沈崇案
郭沫若与王芸生:谁看清了历史?

知识分子的道统高于王权的正统
萧夏林等:文艺批评要回到批评自身
就知识分子问题答客问
为何“陈寅恪热”持续不断——陈寅恪晚年诗答客问
剖析知识分子的境遇表达对社会的看法
关于教育独立
我入厦大只是一个私人事件
关于中国作协体制的一点思考
丁东 钱锺书的另一面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京ICP备12007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