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田飞龙
所有专栏
田飞龙,1983年生,江苏涟水人,法学博士(2012,北京大学法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专家委员,郑州大学边沁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台湾法律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香港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Leslie Wright Fellow,2014—2015)。曾赴韩国成均馆大学和瑞士弗里堡大学从事学术交流与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与政治理论、行政程序法与公共治理、港澳基本法。出版有专著《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合著,2012)、《中国宪制转型的政治宪法原理》(独著,即出),译著《联邦制导论》、《人的权利》、《理性时代》、《分裂的法院》、《宪法为何重要》、《卢梭立宪学文选》、《美国革命的宪法观》(即出)等,发表宪法思想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法律与社会评论百余篇,荣获2013年度法律博客网(www.fyfz.cn)“十大影响力博主”称号,是国内“政治宪法学”流派的青年学术代表和杰出的公共事务评论家。
68
推荐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国两制”统一战线的规范建构
两岸内外与完全统一:二十大报告涉台论述的理论解读
历史决议的治理之要:党内法规的体系化和普遍化
香港国安法背景下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挑战与回应
田飞龙 秦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建构:中国-东盟关系新论
中美关系的新周期:战略竞争、战略相持和新关系规范的探索
美国国家统一观及其帝国法理逻辑的批判性思考
中国宪制秩序变迁及其新时代愿景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美新冷战、西方缺失与世界秩序重构
疫情防控、责任辩论与全球秩序反思
文明双峰之间的好奇与穿梭
多重风险治理大考中的民族复兴之路
多重风险治理大考中的民族复兴之路
钱穆的贤能政治论及其政制史研究的典范意义
大湾区与二次改革决断
中美新冷战的困境与出路
纪律处分条例与党内制裁的理性化
文明冲突与国家整合:“一国两制”的国家理性
台湾民主巩固、转型正义与两岸宪制危机
香港宣誓释法与违宪审查制度建构
立法者林肯的神话尺度
青年本土派胜选挑战香港管治基础
政改闯关与新香港治理
香港社会运动转型与基本法变迁
宪法序言:中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
法治国家进程中的政党法制建构
基本法秩序下的预选式提名与行政主导制的演化
网络时代的治理现代化
基本法秩序下的预选式提名与行政主导制的演化
宪制发生学的思想史进路
主权、制宪权与中国宪法的根本法结构
英国议会主权的思想史演变
亚当·汤姆金斯:政治宪法留下了什么?
共存而优先:一种常态政治下的政治宪法理论
反“拉布”的三个建议
施米特对魏玛宪制的反思及其政治宪法理论的建构
公众参与的时代标本——厦门PX事件的过程分析与模式归纳
大国宪政的异数:比较视野中的八二宪法及中国宪政转型
中国宪法学脉络中的政治宪法学
孙中山的宪政阶段论与旧政协的宪法意义
中国政府公开性的法律建构:历史、类型与制度创新
中国人大制度的代表性及立法权规范化的制度建构
乌尔里希·卡蓬:大学招生的宪法问题——德美比较研究
新参与式民主的理论建构——当代中国政治扩容的民主论准备
中国海外战略的文明与资本逻辑
长沙土地流转的“市场竞价模式”及其特点
中国宗教法律体系的缺陷分析与宗教法治化的路径探讨
邓联繁 新行政法与依宪行政
中国法治的现象解释与理性展望
民主之中与民主之后——评翟小波的“宪法民主化”研究
瑞士族群治理模式评说
中俄全面合作的性质、功能与新秩序愿景
再识香港:新秩序中重构自由
俄乌战争一周年:胶着、斡旋与安全稀缺性
ChatGPT、机器文明与超人工智能的挑战
移民自杀与新BNO法律身份的空虚本质
香港2023:法治与发展的新篇章
香港国安法的原意释明与法理发展
人大释法强化香港国安委宪制角色
2022:“一国两制”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爱国者治港,香港明天更好
通关与释法:香港向好的基本抓手
人大释法是化解国安风险的正当和必要之举
中国防疫的体制依赖与转型预期
让宪法真正回到中国的历史和大地中
中美互动规则出现关键性变化
不断丰富发展“一国两制”制度体系
国际调解院动议彰显“一国两制”新制度使命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
“一国两制”的完善之道与发展策略
“一国两制”的完善之道与发展策略
从二十大报告看“一国两制”的时代意义和制度价值
二十大时刻:新时代、民族复兴与新世界秩序
合法性与核威胁:乌克兰战争升级再思考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论辩中的“一国两制”话语之争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童话与冷战的继续
“佩洛西风波”后,新时代两岸统一进程的新常态如何塑造?
佩洛西访台严重损害中美关系 暴露美内部危机
佩洛西风波与中国的反制理性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困境、转型与前景
“一国两制”香港实验的得失与前景
为什么说“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里程碑?
布林肯演讲与霸权的“毒瘾”波动
香港由乱返治的经验与启示
俄乌战争安全挑战与启示
香港特首选举的民主合法性与发展前景
新冷战、软脱钩与21世纪秩序模式
香港抗疫是“爱国者治港”的关键测试
香港抗疫的艰难时分与脱困之道
乌克兰战争的国际法纠缠与出路
东西民主之辩与中国民主的正名化
历史走到这一步了,中国开始“平视”世界
粤澳深度合作开辟“一国两制”新境界
立法会选举是香港民主精神的大考
这场全球民主大辩论,是人民民主与霸权民主之争
全球民主大辩论中的香港选举民主
台湾问题的地缘困局与法理纠缠
美台极限互动,大陆如何破局?
《政学私言》中的钱穆法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教协解散与「爱国者治教」的兴起
“一国两制”方案,不能只想着怎样给台湾更高的自治权
国安法一周年的回顾与反思
香港的民主习惯正在改变吗?
在历史观竞争中重塑「一国两制」话语权
选举安全与香港民主的新秩序
选举修法,香港民主如何是好?
爱国者治港:香港民主的新生
2021:香港政经新秩序的四重亮光
黎智英保释案与香港司法的“节制转向”
BNO法律变质之争的源起与终局
“勤王”动员令是一场美国民主的911
2021:振奋于不安的年代
民主失范、DQ升级与香港政治的再造
特朗普主义、拜登时代与中美关系的回调预期
民法典、权利时代与规范调适
香港国安法的制度保护逻辑
传染病是全球化特定风险
尽快恢复香港法治和发展基础
香港反修例运动因暴力而解体
大湾区引领“一国两制”新方向
韩国瑜登陆的分寸与启示
法治与发展成为港澳新时代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开启中国发展新征程
《美国对等进入西藏2018法案》中译本
九合一选举折射台湾政治理性回归
治理模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
大交通枢纽推动湾区结构性整合
贸易白皮书的刚柔辩证法与新历史的展开
新香港的3个战略支点
大湾区是香港角色的历史性“升华”
居住证改革彰显“一国两制”国家理性
“大湾区”成香港转型发展枢纽
接力改革开放,重塑全球新秩序
不安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在新时代重思法治与人治关系
回归18年:一国两制港澳模式之比较
人口管理的异化与阶层正义
国家监察立法考验依宪治国承诺
一国两制是对台长期宪制方略
十九大报告开启依法治港和有序融合新时代
理解拉斯维加斯枪案的若干关键词
公投幽灵与激进民主
协商民主的中国经验
香港的校园民主现象学
中印洞朗对峙的战略随想
一地两检的香港痛点
占中“违法达义”的悖谬
中印洞朗对峙的战略随想
大国崛起的制度话语权内涵
政改是“一国两制”的一个坎
人大释法与香港新法治
人大释法遏阻基本法“中期危机”
特朗普能终结美国的自由民主吗?
香港迷惘——重启政改与本土自决
占中并不如烟
人大释法是反港独终端机制
杭州G20峰会开启全球治理新时代
青年本土派胜选挑战香港管治基础
新朝贡论、原民史观与两岸新思维
新朝贡论、原民史观与两岸新思维
迟来的正义与聂树斌们的幽怨
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和程序正义
两岸关系进入“战略缓冲期”
繁荣稳定以经济和法治为基础
陈仲伟与雷洋:社会资本和正当程序的双重失落
蔡英文时代的两岸关系变局
自决论无法为香港带来前途
香港“本土”异化及其域外治理经验
两岸关系无法回避宪制建构
制度性话语权的战略支撑与挑战
台湾民主巩固与两岸和平焦虑
旺角事件的政策正义与拐点效应
特首地位与香港管治
区议会选举凸显港日常政治转向
习马会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建构
当占领已成往事——写在占中运动一周年之际
特首在基本法秩序内之“超然”地位
香港“行政主导”的制度现实与问题化解
一带一路与香港复苏
纪念抗战是为了守卫和平
网络时代的新秩序观与治理思维
政改闯关考验香港民主品质
香港政改闯关投票结果评析与前景展望
深圳对话带来政改闯关最后机遇
政改方案助推香港民主“普选之窗”
反“港独”是港人宪制义务
政改闯关成功为新香港发展奠基
自由行政策调整应重公平互惠
循序渐进仍是香港政改主调
繁荣的罪孽与企业家的犯罪治理
新反贪总局是反腐法治化重要进步
农村治理需法治与自治并举
基本法再教育重在凝聚法理学共识
国家公祭日重建历史认同
司法公正:法治中国的生命线
道路自信难解诺奖焦虑症
占中当以“守护法治”的名义退场
作为政改中间模式的治理现代化
依宪治国需强化机制
从刘丁宁事件看央港高校之争
占中运动失败的八大原因
“四点倡议”实质开启政改二次咨询
四中全会公报法治亮点解读
燕京学堂事件与北大公共传统
分离主义的幽灵
滥“拉布”折射港式民主危机
有胆无识的“赌商”人生
政治语言的文明转向
院士行政化,容易折断创新的翅膀
金融与实业的华晨轮回
一代企业家的集体阵痛
“占中”无法获得“民意许可证”
白皮书进一步厘清中央与特区关系
“622”是不折不扣的假公投
白皮书波澜:央港关系的法治转型和中国人史观重建
“共同基础”夯实“一国两制”宪法保障
港式民主畸生无底线“外援模式”
同意原则:垃圾焚烧场决策困境的破解
民间金融试水者的悲剧
中国证券教父的启蒙功过
“占中”低龄化突破政治道德底线
私营经济复兴史上的傻子商道
官员喜欢扫大街吗?
个别艺人言论折射地方性“尊严焦虑”
民主法治的容量
纪委暗访是对明查的必要补充
功能界别对“港式民主”的意义
简政放权的法治逻辑
“小政改”定位与“公民推荐”改进
窝案复查, 以法治平等破“虎蝇联盟”
近代普通法学者的政治成熟
克里米亚:自治与自决
京津冀一体化的法律之维
负能量拆迁,法律当如何规制?
诉访分离如何从“我有冤”到“我有权”
法政的自主性——关于新一轮文化热的冷思考
将收容制度送进法治的“收容所”
新文化热的思想结构
保外就医缘何成特权绿色通道?
东莞涉黄, 保护伞难题如何自解?
项目制的治理逻辑
“晒”出腐败:网络反腐新题
控烟法治化重在公众参与
财产申报 如何应对“掖着不说”
“大信访小复议” 格局亟待扭转
思想的云端与历史的大地
司法区划改革或现跨省司法大区
政策与权利之间
一国两区两制——未来两岸宪政沟通的法理思考
家哲学与家的重建
权利“泡沫化”的化解之道
司法改革的中国困局及其反思
一个刑辩律师的职业成熟
党内立法法:依法治党的标志性举措
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与政治理性
法理容情: 法治细节的探寻
拆迁与反拆迁的逻辑博弈
法官招嫖: 中国法治不能承受之重
极端刑罚的历史还原——《杀千刀》读后
司法公开:一场新的法律革命
田飞龙 :律师与社会转型
待业大学生: 有刺的雄锋?
国家安全委员会与美国总统制的扩展
转型之痛:资本与尊严的赛跑
公平与通识:中国高教改革的精神救赎
公平与通识:中国高教改革的精神救赎
李朝卿复职案彰显台湾地区惩贪力度
法制的重建应选何种模式?
公众参与:由制度原理到制度细节
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三个层面与三个时刻
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历史考察与修改展望
修宪者查韦斯
最后的人道:死刑与注射死刑
申请公开,铁道部并非第一主体
以人查房争议折射私法偏见
世界历史的西方时刻: 德国与美国
还户籍以平等:城乡与地区的“纠缠”
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正:还需向前一大步
人大代表选举与代表性的纠缠
网络举报激活反腐冷寂
财产公开,广东“样本”有戏看
异数与自我:八二宪法的定位
八二宪法中的政治宪法结构
社会史视野中的大学选美潮及其反思
图什内特的政治宪法观
双独生育被征案凸显官民法律互动障碍
钓岛风波几时休
“两岸一国论”开启两岸关系政治议题时代
中国权力公开性的演进逻辑及其辨思
高全喜 辛亥革命与现代中国
百年共和与政治宪法学的雄心
农民公民化的政法逻辑
大阪G20和解的意义与限度
特朗普“否决政体”的宪制危机
法治协调为大湾区提供规范保障
台独是两岸和平统一之癌
犹记香江论道时
从校园诗人到青年法学家
特朗普“复数双边主义”背叛国际法
贸易战的本质是全球治理权之争
改革开放迎来“中国时刻”
党政融合成为政改新思路
美国战略定力的丧失
圣诞正义与文化民族主义
西方民主的异化:威权与民粹
中共在港台社会的形象变迁
“中国+”时代与香港反对政治的“疲态”转型
2017:香港的一国两制机遇
以法治矫正香港校园民主失范
文化台独是一种文化自残
特首选战与香港民主发展
新列强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精英共识助港重回秩序正轨
特朗普能终结美国的自由民主吗?
民法典编撰应充分体现传统和民意
党规是中国法治转型的要害
脱欧公投:检讨直接民主的历史契机
文化台独、新南向与分裂政治
脱欧公投的裸奔姿势与错失
十年重回首,接力青春史
徘徊于西方和非西方之间的“法治”——《法律的规则》译后记
重启政改只能重走第三步
法治开启中国新三十年改革
法治决断如何接入地气?
宪法的美好与纠结
法治的时代精神
从“死磕”个案走向普遍正义
法盲书记的悲剧
悲歌不悲:王安石变法新意
不放假的乡愁
宋教仁案与国民党的转型失败
后占中时代的一国两制与香港管治
宪法中国之道的美与伤
政治宪法的学理言说
香港政改未完待续——《香港政改观察》后记
主场统一是民族复兴的理性选择
“一国两制”回归初心
一国两制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杠杆
12点看法:彭斯讲话折射中美关系质变
香港殖民地身份的迷思与破解
香港的21世纪历史密码
一国两制的国家理性与未来发展
台湾式转型正义与去中国化迷思
特朗普时刻、寡头政治与民主衰退
国家发展的世界潮流意识
地方自治的核心原理及其中国化
儒学在中国政治新发展与人类和平秩序中意义与作为
潘恩、激进人权观与左右政治话语
统一战线、联合政府与抗战政体建构(现场版)
以行政审判改革推动公法治理
宪法序言的规范叙事
田飞龙 :网络媒体的公共治理之维
通识教育的文明承诺
儒家宪政:重新公共化的思想筹划
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美合作治理
反宪政的误识与中国宪法科学的进取
教育公平是一个原则问题与立法问题
宪法科学的逻辑
田飞龙 等:中国宪法学脉络中的政治宪法学
中国换届政治中的元首制问题及其反思
儒家如何支撑新法理学?
面向中国问题、具有世界理想的中国法学前景
从思想上调解中美“战略竞争”
廉学研究深化廉政法治规范基础
纪律处分条例和党内制裁的理性化
基层协商作为民主政治新动力
“一国两制”的国家理性
香港,那漫漫的“归航”
三居其一与2049的中国
治理秩序的扩展与异化
贤能、代表与大众民主的悖论
香港政治文化的公共性危机
民主的历史生死线
观念之争与中国法治的方向感
论民主的民粹化
过早综合、表面创新与党国纠缠
马尔科姆的国家理性钩沉
立法者林肯的神话尺度
青春法学的一株新苗
大国发展的法政思想溯源
小组政治的理性演化与问责难题
政法视角与法学溯源
柏克的教诲与新改革的方向感
重温柏克保守主义的多重意义
法治进步的意识形态密码
两个宪法世界的比较与穿越
中国法治的改革言说与规范前景
追问宪制发生学的思想苦旅
律师是自由的燃灯者
美国革命与麦基文的宪法心智
在理念中穿行的法律——《法律的理念》读后
新君主制与中立性权力
立法者的肉身与道义——《大变革时代的立法者》读后
洗冤是法律人的社会责任——《你好,真相!》读后
立法者卢梭——《卢梭立宪学文选》编译前言
超越普通法的先例哲学——《先例的力量》之启示
司法误伤如何了?——《错案》的启示
田飞龙 :为什么大法官说了算?
道德本体的置换与宪政体用的重构
不惑者的疑惑:任剑涛的《建国之惑》
公民潘恩的权利哲学与科学神学
香港宣誓释法与违宪审查制度建构
美国《台北法案》中文全译本
脱欧公投与欧洲秩序的分裂
正确理解改革开放的原则和限度
建国竞争与抗战正义
多维对话北京学者之国务院港澳办首开腔释放何种信号?
香港修例风暴与长治久安之道
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新周期
台海实弹军演正当反击美方和台独
高全喜 归化、自由帝国与保守宪制
论新时代“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两个“最佳”及中央管治法理
多维对话之香港是否已经“染红”?
融合发展是港台治理共同方略
中评2017两会专访:田飞龙解读总理报告香港部分
特首地位的中央渊源
香港VS内地:大学的碰撞与思考(观察篇)
高全喜 协商与代表:政协的宪法角色及其变迁
高全喜 八二宪法与现代中国宪政的演进
高全喜 政治宪法学的问题、定位与方法
新特首与新香港:下半场的开放性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0786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