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孙惠柱 所有专栏
孙惠柱
 
孙惠柱
 
孙惠柱,纽约大学人类表演学博士。现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戏剧艺术》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主任,兼任世界一流学术刊物《戏剧评论》(纽约)特约编辑(1988年起)及该刊中文版《人类表演学系列》主编(2007年起),英国《戏剧与表演研究》(全英大学戏剧系学会会刊)顾问编委(1999年起)等 。(孙惠柱学术简历)


孙惠柱 朱静洁:用线上演出普及话剧——从疫情中的非常手段到疫情后的常态化机制
孙惠柱 秦子然:从梅兰芳、斯坦尼访美比较看戏曲走出去的路径
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的悖论——读萧伯纳的《苹果车》
孙惠柱 黄筱琳:从音乐剧看戏剧普及的前景——兼论音乐剧、戏曲与话剧的异同
从剧场文化学看戏曲演出模式的特色
剧场文化学刍议
孙惠柱 王柱人:试论戏剧教育的三种模式——兼谈普及戏剧教育面临的理念及实践问题
王柱人 过家家与进剧场——再论“戏剧”与“环境”如何结合
从演出模式看梅兰芳、斯坦尼、布莱希特三大体系
梅兰芳与三大体系——兼评陈世雄《戏剧大三角》与郑传寅《'梅兰芳体系'的是与非》
戏剧专才与通才的培养之道——“欧阳予倩现象”的启示
破解“解放天性”的迷思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国家体系
从创作模式看梅兰芳与斯坦尼、布莱希特的“戏剧体系”
“戏剧”与“环境”如何结合?
“渐渐认识你”:艺术中的文化冲突与和谐
“净化型戏剧”与“陶冶型戏剧”初探
“净化型戏剧”与“陶冶型戏剧”初探——兼析中西文化语境中的戏剧、话剧、戏曲等概念
以“独创”为标尺重读现当代戏剧文学
剧作法:一二三四
跨文化戏剧——从国际到国内
孙惠柱 费春放:激化、淡化和深化:叙事艺术处理冲突的方法
孙惠柱 费春放:《女仆》、《红楼梦》与人生的真与假
“练习曲”:教育戏剧中一个学生也不能少的关键
理想范本与自我呈现:论艺术表演学的基本矛盾及表演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从实验到主流:跨文化语境中中国实验戏剧的路径
主动vs客动:社会表演学的哲学探索之三
戏曲、教育与文化身份
从“间离效果”到“连接效果”
规范VS自由:社会表演学的哲学探讨
从反映生活到变成生活——新时期话剧的范式转型
灾难、战争与美国戏剧
高等戏剧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
欧美戏剧市场运作的三种模式
看戏、游乐与托夫勒的“体验业”
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欧美戏剧市场运作的三种模式
社会表演学:现实与虚拟之间
西方文化批判者伏尔泰的跨文化戏剧
犹太母题遮蔽下的同性之爱——《威尼斯商人》的文化冲突
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暴风雨》与殖民叙事
盛大的节日,集体的思辨——希腊戏剧的启示
文明冲突与戏剧冲突——兼评亨廷顿和赛义德的文化理论
社会表演学与和谐社会
《狮子王》与世界新秩序
“摹仿”什么?“表现”什么?——兼论中西艺术与美学的异同问题

伽利略和望远镜的启示
大世界看戏不仅“好白相”
《惊梦》的惊喜
“上海戏”的惊喜突破
戏台上的“前浪与后浪”
人为什么需要戏剧?
费春放 唯一?还是群体?
上舞台,积极行动起来
斯坦尼教我们“跟着感觉走”吗?
舶来110年,话剧在中国扎根了吗?
戏剧还要翻译吗?
戏剧还要翻译吗?
向哪触摸?——音乐剧《触摸》触发的思考
我们自己的话剧
从戏剧看西方理论引进中国的误区
提供方便,拉动内需
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
舌尖上的浪费怎么办?
文化怎样走向世界?
打破“原创迷信”:《剧院魅影》的启示
公益·市场·规则——文化事业的三个要素
公开的简餐与秘密的高薪
举手前请闭眼
国剧运动、爱尔兰和莫言
我们要学什么样的百老汇?
高校艺术教学的方法与前景
“政绩”的大和小
如何从“秀”到“流”
如何给官员打分
大学怎么教?
中国戏曲闯世界,有戏!
中国的都市怎样才能缔造“百老汇”?
宣泄是“净化”还是“激化”?
教育的“天之道”
当心!请系好“安全带”
字典的问题:一花独放的全球最大
“遗”产乎?“非”遗也
文艺院团能不人心惶惶吗
空洞的“励志”忘了什么前提?
略萨“下生活”吗?
防止文化笑话,请试三贴药
批评要有品牌意识——美国文艺批评的启示
把“推介”和“评论”分清楚——为媒体的批评策略进言
侈谈一流大学,不如先建一流课堂
谁说非得有房有车
呼唤作为艺术的都市公共美术
质疑城市建设中的仿外建筑
车车车,变味的美国梦
行路难,管路难?难也不难
重提“重在表现”
杰出的“表现艺术”——从谭盾 《天顶上的一滴水》说起
重提“重在表现”
文艺批评的四种形态
广播体操能否更具“中国仪态”
“喜剧时代”的一个悖论——周立波和小沈阳
文化内需也要启动
马云和盖茨的“花钱”观
奥林匹克游戏?
奥运会与跨文化表演
儿童戏剧与都市文化
大学是社会的创意孵化器
多一点公益文化
创意产业之创意何来?
后现代——戏剧?
中文系与写作
草根艺术和创意产业
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建设——兼为上海的文化建设进言
文化金字塔的中端建设
城市建设中的洋相
草根文化的意义
艺术节的意义在于艺术的公共性
呼唤作为艺术的都市公共美术
社区文化考量城市生活质量
文艺评奖为什么?
创新:对话文化挑战独白文化

这位创造过历史的剧作家对考生说“谢谢”——追忆我的硕士导师陈耘老师
“理想丈夫”理想吗?——王尔德的社会讽刺喜剧《理想丈夫》
王尔德唯美剧作的双“美”——《莎乐美》《文德美夫人的扇子》
舞台上的机器人,能否帮观众看懂人类
从夏威夷看戏曲海外传播的三部曲
舞台上的孩子
“空的空间”与戏剧的技艺
表演谁?给谁看?
剧团机制1234
戏剧体系的1234
剧评的1234
表演的1234
还能多几则吗?——《老舍五则》随想
导演的1234
导演的1234
文学退场是对戏剧的最大误解
《战马》、《狮子》及其他
孙惠柱;“拜金”的魅力和危害
“原创力”三问
教育与戏剧:始于模仿
珍视韵文——中国语文的一大财富
为他人的艺术vs为自己的艺术
费春放 寻找剧作家的“幽灵”——纽约剧坛“一日游”初探
音乐与戏剧——一对欢喜冤家
决心与命运的搏斗:中西神话里的梦
上海人和犹太人的故事
艺术加工:激化还是淡化矛盾冲突?
读书V卖肉:我们的学校能教学生动手做事吗?
开会的艺术:求同与求异
中国戏曲与现代文化
拒绝猫腻,插队有“理”
城市化大潮中的英国庄园
普通人的审美与经典标准——杭州越剧院几部作品的启示
角度·深度·温度——喻荣军几个作品中的“外来人”母题
保加利亚的人口会走光吗
别把游记当论文
毕业讲演与大学的悖论
当儒家遇到兵家
被看、被说、被笑的奥秘
说“是”还是说“不”?
当国王来做学生
笑话和人文素养
开会有方
戏剧和刊物:从悲情到希望
杰出的“表现艺术”
端午的拯救与传统的发明
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易卜生和比昂逊:挪威的鲁迅和胡适?
阿瑟密勒:充满悖论的戏剧大师
莎士比亚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人生舞台上的角色扮演
百年话剧与先锋戏剧
百年话剧与先锋戏剧
人类表演学与影视的发展
莎士比亚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大都市的公共文化布局:纽约与上海的比较
中西戏剧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传统历史学人类表演学

我们怎样借鉴西方的“理想范本”?
艺术学的悖论:研究与创作的割裂与结合
好戏在后头
从美国戏剧的影响看中国文化
农村草根文化新的前景——《乡村·影视·生活》序

跨文化戏剧之旅中的东西融合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京ICP备12007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