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吕新雨
所有专栏
吕新雨,文艺美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广播电视系主任,复旦—金史密斯纪录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纪录运动、影视理论、文化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等。著有《书写与遮蔽:影像、传媒与文化论集》、《纪录中国—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
113
推荐
时代的后视镜
新媒体时代的“未来考古”——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传媒变革
“台独”的历史根源:从“白团”到“台湾帮”
托洛茨基主义、工农联盟与“一国社会主义”
乡村建设就是我的宪政运动
国家政权与乡村建设——关于中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历史辩证
梁漱溟论革命党与政党
宪政的根基——抗战前后梁漱溟的宪政思想与实践
“亚细亚专制主义”与二十世纪的中、苏(俄)革命与道路之辩
乡村危机与新乡土主义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城乡关系
“东方封建专制主义”与中、俄(苏)二十世纪的革命与道路之辩
政府补贴、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电视的“公共性”
“价值无涉”与学术公共领域:重读韦伯
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中央电视台2002 年“春节联欢晚会”读解 [①]
国事、家事、天下事——《良友》画刊与现代启蒙主义
媒体的狂欢——对台湾传媒生态的观察与思考[①]
鲁迅之“罪”、反启蒙与中国的现代性
解构主义、“他者”之正义与启蒙精神
故事游戏动物朋友
人类生存之镜——论纪录片的本体理论与美学风格
“孽债”、大众传媒与外来妹的上海故事
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
“我想将你们尽可能地引向远方”
中国民族主义的“内”与“外”
中国民族主义的“内”与“外”
当摄影机转向太平盛世的背后——看香港纪录片《歌舞升平》
戏剧传统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命运
中国纪录片:观念与价值
在乌托邦的废墟上——新纪录运动在中国
纪录片的选择——由《回到祖先的土地》所想到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纪录片?
“民工潮”的问题意识
《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
《乡村与革命》序言与后记
试论社会主义公共传播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
新纪录运动的力与痛
今天的“人文”纪录意欲何为?
学术与政治:重读韦伯
农民、乡村社会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理解“中国”的视野如何可能? ——读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诗的意义——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农民、乡村社会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致“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并陆灏先生的公开信
吕新雨 赵月枝:中国的现代性、大众传媒与公共性的重构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0786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