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季卫东 所有专栏
季卫东
 
季卫东
 
季卫东,爱思想网学术委员。1983年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毕业后留学日本,获得京都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90年就任神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1996年升任终身正教授到辞职归国为止。1991年至92年期间为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8年9月至2018年3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人工智能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日本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获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经被遴选为社会学国际协会法社会学研究委员会(RCSL)指定理事、日本法社会学会理事、亚洲太平洋论坛(淡路会议)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高等研究所企画委员、东京财团比较制度研究所研究员、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司法全球议程理事会理事、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海洋战略与权益研究基地理事长、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兼任神户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学术委员、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学术委员、上海市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上海仲裁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法学会法社会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法治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日本学会副会长、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创新试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国际学术期刊Asia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 主编、《法治中国丛书》主编、《法与风险社会丛书》总编、《法与社会丛书》主编、欧尼亚提法与社会研究丛刊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等的评审人。2007年入选日本《朝日新闻》综合周刊评定的“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中国人”、2017年入选《今日中国(China Today)》杂志社评定的“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百位法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社会学和比较法学。主要著作有《超近代的法》(京都:密涅瓦书房,1999年。获日本法社会学会首届优秀著作奖)、《法治秩序的建构》(1978-2014年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现代中国的法制变迁》、《宪政新论》(获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法律程序的意义》(获教育部第七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审判的构图》、《正义思考的轨迹》、《秩序与浑沌的临界》、《法制的转轨》、《法治构图》、《大变局下的中国法治》、《通往法治的道路--社会的多元化与权威体系》、《法治中国》等。担任总主编的丛书包括《当代法学名著译丛》(全10卷)、《法与风险社会研究丛书》(全5卷)、《法学案例百选系列教材》(全15卷)等。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探讨数字时代法律程序的意义 ——聚焦风险防控行政的算法独裁与程序公正
元宇宙的互动关系与法律
元宇宙的互动关系与法律
数据保护权的多维视角
解读日本传统秩序的奥秘—以“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的叙事为线索
计算法学的疆域
案例与法典之间的睿智——以《法学的知识谱系》为线索的议论
社会正义与差别原则——财富与风险分配公平的互惠性思考实验
法律与概率——不确定的世界与决策风险
为了二十一世纪的制度范式创新
数据、隐私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宪法创新
疫情监控: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
人工智能开发的理念、法律以及政策
论中国的法治方式
法学理论创新与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式法律议论与相互承认的原理
法治中国 四十不惑
日本宪法保障制度设计的不同思路
日本经济失败的教训是什么?——泡沫破灭前后的制度条件的分析
人工智能时代的司法权之变
法治与普遍信任:关于中国秩序原理重构的法社会学视角(下)
法治与普遍信任:关于中国秩序原理重构的法社会学视角(上)
法律议论的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
论法律意识形态
反腐与法治——从制裁举措到制度建设
股灾、救市以及风险社会的法治
风险社会与法学范式的转换
论法制的权威
中国法治的悖论与重构
依法风险管理论
依法的风险管理
中国司法改革第三波与法社会学研究
中国社团组织的原理和演变
风险社会的法治
宪政的复权
法律体系的多元与整合——与德沃金教授商榷解释方法
赵震江 季卫东 齐海滨:论法律社会学的意义与研究框架
再论合宪性审查——权力关系网的拓扑与制度变迁的博弈
网络社会中的有限宪政革命——中国政治改革与组合最优化的制度设计
法治与普遍信任――关于中国秩序原理重构的法社会学视角
网络化社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关于著作权制度设计的比较分析
法律程序的形式性与实质性
施米特宪法学说的睿智与偏见
违宪审查的不同制度设计在日本
最高人民法院的角色及其演化
上访潮与申诉制度的出路
哈耶克的法治悖论:有机体与自由
界定法社会学领域的三个标尺以及理论研究的新路径
网络社会中的有限宪政革命
渐进改革的新动力——从“化整为零”到“合零为整”
宪法的妥协性──对联邦主义及社会整合的看法
法律程序的意义
中国文明的经验与全球化时代的双向性法制范式转换
从农村的法律话语场看中国宪政的合意论基础及其缺陷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也谈对文化传统的解读和反思
再论宪政的复权——亚洲新格局与中国政治改革
论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安倍暗杀事件后的日本政局与宪法修改
智能物联网时代保护个人数据权利的中国方案
风险社会与法律决策的概率计算
反思、互动以及寻找最大公约数
民法典与中国社会的进步
平衡好产业发展与AI治理之间的关系
与风险共舞,需要法治的稳定器
亚洲应建立和健全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构
如何推进中国的理性立法
从于欢案透视民间金融
评价司法改革成效的尺度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终究还是要有一部民法典
法治视角下的产业政策之争
告慰聂树斌冤魂,比问责更重要的是制度反思
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
国体重构与新一轮司法改革
法制改革的逻辑
分权改革离不开统一的法律秩序
司法:两个风向标
中国律师的重新定位
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理念和路径
以“三审制”落实法治
实现法制权威的三种模式
建设法治国家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大变局下中国法治的顶层设计
两岸合作新愿景
中国法学理论的转机
解读引咎辞职条款
舆论审判的陷阱
重新认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问题
构建中国特色法治秩序的核心价值
法律体系有成,司法独立待行
“程序共和国”宣言
没有程序就没有真正的法治可言
“网络实名”不如“网络实名优待制”
“问责”与行政过程透明化
量刑答辩的悖论与正解
“费厄泼赖”不能缓行
人事与天命的碰撞
李庄案期待司法涅槃
如何面对一个风险社会?
期待地政拐点
个人安全保障与宪政
问题在立法权, 原因在解释学
日本司法改革:民众参审的得失
日本政治地震改造司法生态
天问
透析生死抉择
官员财产公示的”下行上效”
经济危机中的司法责任
以个案评价机制防止司法腐败
私权伸张 与民更始
官员外逃的制度反思
表达自由与公权力的界限
纠错机制的失灵
募捐的两难
作为隐喻的ATM犯罪
以法治指数为鉴
彭宇案的公平悖论
立法改革的”反刍胃”模式
解放奴工之路 ——继续关注-黑窑奴工
解放奴工之路
政体改革的两大棋眼:征税权与预算案
“牙防组”事件公益私诉启示
“执行难”的理论争鸣: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之间的竞争与互补
直面血案谈控枪
贪官的忏悔与制度反省
生死博弈与刑法改革
怎样界定律师的角色?
落实信访条例还应另辟蹊径
作为象征的县长“灭门”案
“人治”与“狗患”
阶级司法与贿买保护的循环圈
从“依法治国”到“民主选举”
电脑量刑的是与非
“驻京办”与制度转型
失守的底线
判决书“市场化”忧思
问责与制度环境
误判死刑的沉冤是怎样发生的?
城市本该飘溢平等自由的空气
直面法律摩擦
网络空间也需维权
被漠视与被扭曲的权力主体——主权在民
网络社会的市场与公正
私产入宪后的社会公正问题
从法治到民主的里程碑
法官人事管理方式中的宪政问题
从教授嫖娼案看道德与法律之间关系的重构
对法院误判怎样追究国家赔偿责任?
原罪意识、财产权以及法治的道德性
从审批到审计:法治政府在行动
对“南都案”定罪根据的质疑

什么是法社会学?——在关系、程序以及议论的视域里再定位
现象学运动“双甲子”与沟通程序以及元宇宙
罗尔斯晚年为何修正公平观——把互惠观嵌入程序正义的两大动机
我的日本观:情动秩序与集体主义的问责
中日法学沟通的虹桥 ——深切悼念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王家福教授
漫山红叶梦法治
深切悼念恩师罗豪才先生
斯卡利亚宪法论的余晖
中国从股市的仲夏夜之梦中惊醒了
依宪执政与立法权的重新定位
最高法院的使命与威信
悼念沈宗灵教授
宪政的新范式
反思启蒙与法学共同体的构建
还我法律爪和牙
拨乱反正说程序
杂谈“有产政府”思路对税制的影响
“执行难”的理论争鸣: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之间的竞争与互补*
普法随谭
“法律人个案评价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
犹忆天涯宪政谈
在法学经典中感悟
法不阿贵 方成公器

选择的自由与烦恼 关于新时代的起点——1982年的记忆碎片

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关键是分类确权与合约安排
在纪念卢曼《法社会学》出版50周年纪念研讨会上的致辞
从智能网络化社会的角度来谈治理和法律秩序的形成
教育行政化催生了“指标人”和“申报学”
法律人工智能开发的原则与政策
法治中国的路径
从行政规制到利益诱导
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创新无从谈起
保持定力,建筑法治国家的巴别塔
现代国家治理中的法律一元化
三元共和主义是中国法律未来趋势
中国法治的理念与现实
大变局下的中国司法改革
法治原则与中国警务改革
法律卓越人才培养与三三制教育模式
价值和制度的普遍性——从日本的经验切入
法制重构的新程序主义进路
坚持和完备审判独立是深化司法改革的必由之路
法律多元主义体制与中国经验的升华
以社会最小代价获取民主化的最大成果
以社会最小代价获取民主化最大成果——探讨中国政治改革软着陆的制度设计
当今中国宪政发展的阻力与助力——以强制拆迁和刑罚权为线索
重新界定法治与市场的关系——以当今中国实际存在的四种基本问题为线索
秩序的正统性问题——再论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中国司法的思维方式及其文化特征

大转型与法治重构
新文科背景下法律研究的跨界和交叉
中国法治秩序的建构(英文版序言)
互惠的正义——法理学的视角转换及其实践意义
创新需要批判思维和更宽松的研究环境
美国法律体系能成为全球新秩序的坚固内核吗?
中国式司法动态均衡机制的一个图式化说明
货币的公法色彩
作为国家缩影的刑罚制度――福柯监狱结构论点评
点评《规训与惩罚》

法治建设如何回应现实需求
留学很辛苦,但它打开我的国际视野,影响了我的一生
梁治平 赵鼎新 季卫东 罗卫东:“法治”的中国之路及其可能
面对疫情,风险社会如何立法
在法律面前,舆论节节败退还是步步紧逼?
舆论到底是干预司法,还是监督司法?
季卫东等:司法审查制度设计的比较
依法治国核心是划清权力边界
今后30年是法学家的时代
中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改革障碍在地方政府
有法治,才有真民主
江平 现代法治的精神
政治、法律以及两种资源、一个原理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京ICP备12007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