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贺雪峰 所有专栏
贺雪峰
 
贺雪峰
 
贺雪峰,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法学博士。兼任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成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湖北省深改组专家组成员等。被多个部委聘为专家或顾问。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践,长期坚持实地调研,学术研究上主张“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在城乡治理、农业政策、农村经济、土地制度、社会政策、乡村文化、社会理论、基层政治、城市化等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著述,发表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100余篇次,是“华中乡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新乡土中国》、《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乡村的前途》、《什么农村,什么问题》、《村治的逻辑》、《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地权的逻辑》等。主编《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一套16种。主编《三农中国》。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精准扶贫与农村低保的制度绩效问题
如何应对农村老龄化——关于建立农村互助养老的设想
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文化建设
东西中国:中国区域差异的经济视角
浙江农村与珠三角农村的比较——以浙江宁海与广东东莞作为对象
全国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发展政策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四十年
共同富裕与三轮驱动的中国式现代化
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的村社养老
立足城乡差异的共同富裕之路——关于共同富裕的社会学命题
区域差异与中国城市化的未来
农民组织化与再造村社集体
贺雪峰 桂华:行政激励与乡村治理的逻辑
贺雪峰 桂华:农村公共品性质与分配型动员
如何理解现阶段中国城乡差距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思考
贺雪峰 王文杰:乡村振兴的战略本质与实践误区
城乡关系变动与乡村振兴的阶段
宅基地、乡村振兴与城市化
如何再造村社集体
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两个不等式
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吗?
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
农村宅基地不仅仅是土地资源
精准扶贫的评估难题
说说乡村振兴规划中的四类村庄
国土空间规划的几个问题
要防止乡村振兴变成折腾乡村
农村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阵地
本土化与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兼与谢宇教授商榷
未来十五年乡村振兴的时空维度、社会条件及预测
论农村宅基地中的资源冗余
从新冠疫情认识中国农民退路的重要性
农村互助养老值得重视
论农民收入断裂带
行政还是自治:村级治理向何处去
城乡融合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
乡村振兴与农村集体经济
规则下乡与治理内卷化:农村基层治理的辩证法
贺雪峰 桂华 夏柱智:激进的改革主张为何不被采纳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逻辑与谬误
现行土地制度与中国不同地区土地制度的差异化实践
论乡村治理视域下的农村基层中坚干部
仇叶 泛福利化:农村低保制度的政策目标偏移及其解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防止的几种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变迁
过于复杂的土地制度是土地乱象的重要原因
评湖北监利县的“合村并组”
贫穷的村集体不能承担治村之责
乡村振兴战略要服务老人农业
村庄类型及其区域分布
鲁豫农村社会之异同
缺位的福利与失效的“养儿防老”:老无所依在中国
农村生活秩序的生成机制
小农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经济
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
家庭规模和家庭财产的性质
农村老年人的退养
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中的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
如何理解征地冲突——兼论《土地管理法》的修改
如何理解贫困
在熟人社会中激活阶层研究
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层
乡村治理现代化:村庄与体制
论村级治理中的复杂制度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基本保障不能市场化
农村低保与扶贫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应对老龄社会的家庭农业
为什么说中国土地制度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答黄小虎先生
当前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几对辩证关系
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类型、误区及对策
中国城市发展应三个轮子一起转
论熟人社会的人情
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优势
中国是倒丁字型社会结构吗?
不宜过分强调土地经营权
中国社会为何可保持稳定?
王海娟 贺雪峰“:资源下乡与分利秩序的形成
为谁的农业现代化
贺雪峰 谭林丽: 内生性利益密集型农村地区的治理 ——以东南H镇调查为例
论土地资源与土地价值——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
中国若搞激进城市化有可能翻车
论利益密集型农村地区的治理
饱和经验法:华中乡土派对经验研究方法的认识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涉农条款解读
中国土地制度的宪法秩序
桂华 再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
南北中国:村庄社会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差异
就地权逻辑答周其仁教授
就地权的逻辑答周其仁教授
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
贺雪峰 郭俊霞:试论农村自杀的类型与逻辑
乡村的去政治化及其后果
农村法制社会及其盲点——以河南周口市郊调研为例
农村文化的实践与变迁——以河南周口农村调查为例
论熟人社会的竞选
论熟人社会的人情
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三层分析——以农民上访为问题意识之来源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
论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土地不能私有化
中国城市化之忧
贺雪峰 刘岳: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
农村土地的政治学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及其困境
当代中国乡村的价值之变
贺雪峰、魏华伟:当前三农问题中的十个辩证关系
熟人社会的治理
农民外出务工的逻辑
贺雪峰 刘金志:土地何以成了农民的权利问题
乡村选举中的派系与派性
如何做到耕者有其田
农民工返乡的逻辑——以贵州湄潭县聚合村调查为例
贺雪峰 何包钢:民主化村级治理的两种类型
贺雪峰 董磊明:农民外出务工逻辑与中国城市化道路
试论二十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
农村的半熟人社会化与公共生活的重建
土地问题系列评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最大经验是保持了农村的稳定
乡村治理一百年
为什么要强调农村文化建设
为什么土地承包制会有效率
从社会基础到价值基础
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农民价值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人民公社的三大功能
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农民公共品需求偏好的表达问题
退出权、合作社与集体行动的逻辑
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一个问题意识,一种思考路径
税费改革的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
经验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
论村治模式
村治研究的共识与策略
论社会关联与乡村治理
徐勇:贺雪峰 邓大才:中部复兴:中国第五增长极——中国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

乡村振兴为了谁?
东部农村并非中国农村未来, 片面推广将误入歧途
基层工作经历不等于基层工作经验
权力收放的周期
基层治理中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关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资源密集与基层治理的两极
督查下乡及其限度
警惕地方政府的创新冲动
乡镇晋升定律
发展集体经济不能想当然
空心村不整治,新农村难振兴?
乡村产业兴旺不能靠政府主导
乡村振兴是让穷人进城富人下乡吗?
从不出事到争第一:基层治理为何内卷
东部农村并非中国农村的未来
国土空间规划不要打农民宅基地的主意
村级治理有效如何可能?
农民素质变差了?
秸秆焚烧与环境污染
反租倒包与农业现代化
如何达到村庄善治?
未来15年,乡村振兴关键在保底
乡村振兴要避免新的不平衡
农民收入太低,并不是当前农村最严重的问题
农村化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谁是前提?
县级资金整合权的收放
思考问题要有结构视野
乡镇干部为什么心累
不把亿万农民组织起来,乡村振兴将很难实现
村干部是不是干部?
最后的农民
通过农田灌溉的治理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超越历史阶段
论经验质感
屋场会与坝坝会
党建领航与村庄善治
死钱与活钱:让村级治理运转起来
基层困在系统里
县城买房:未完成的城市化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十五个判断
村级治理应当治什么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
村庄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何必与农民宅基地过不去
基层体制过热是个大问题
以搞活宅基地撬动乡村振兴是否可行
国家不缺钱?
三农政策的内卷化
废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十四五规划建议》学习体会之一
请不要再为难农民宅基地了
关于人的城市化的三种主张
农村基层工作为什么会那么忙
要警惕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卷化
贺雪峰 桂华:山东省大范围合村并居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
粮食是不是问题?
城乡关系重组下的乡村建设
当前农村存在的6个问题
被打破的传统通婚圈——农村一些地区性别失衡下的代际关系
解决三农问题不仅需要情怀,而且需要智慧和耐心
大数据比对与农村低保
农村正经历史无前例的巨变
要防止乡村振兴造成更大的不平衡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0条
农民工的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
推动农业转型的教训
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
振兴乡村不得不直面的现实
精准扶贫最大的问题是识别不精准
巨变中的乡村向何处去
无理上访的道理
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为何容易失败
农村基层治理的精准难题
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的若干问题
农村彩礼差距大,妇女地位提升了
没有村庄政治,给农民做好事都难
农民进城了,农村宅基地怎么办?
珍视中国社会结构弹性
当前中国需要稳健的三农政策
当前农政变迁的主要动力
土地私有化搞不得
村官贪腐空间有多大
熟人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农村社会结构已发生重要变化
村干部的角色
基层治理的活力在哪里
关于“人的城市化”的三种主张
当前中国三农政策中的三大派别
中国需要再造一个土地食利者阶级吗?
如何理解习近平关于农地的最新讲话
当前三农政策的重点
谁是农民?
农业还是农民?
三农决策中的错位现象
农村价值体系严重荒漠化
当前三农领域的路线之争
农村价值体系严重荒漠化
老无所依在中国——湖北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中的养老问题
澄清土地流转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几个认识误区
农村建设要有底线思维令
不能全盘否定城乡二元结构
我们需要劣质的城市化吗?
周其仁的地权观点为什么是错的
“中坚农民”盼望耕地规模化
温岭钉子户的补偿问题
提高征地拆迁补偿,冲突会少吗?
土地财政不应当彻底否定
警惕乡镇房地产热
警惕资本下乡
海南征地模式?
深圳土改述评
评华生关于土地财政的观点
不应彻底否定土地财政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财政问题思考
政府不应鼓吹农民工返乡创业
地利共享是中国土地制度的核心
谁来养活中国
老人农业有效率
不必过于担忧“谁来养活中国”
农民为什么盼拆迁
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当下中国亟待培育新中农
低保户为何变成了低保人
失地农民补偿不能高得离谱
赔偿失地农民,须防出现土地食利集团
农村边缘群体在快速崛起
农民如何组织起来?
应做好“小农户”与“大水利”组织对接
浪漫主义想象误导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的代际间“剥削”
也说农民盼拆迁
为什么会“菜贱伤农”?
农村:中国现代化稳定器与蓄水池
产业升级才能让农民工在城市安居
农民组织起来的陷阱
也说民工荒
为什么要警惕“土地换户籍”
谨防新的城市剥削农村
农村发展方向:土地平等使用权+民主合作自治
土地平等使用权+民主合作自治——农村发展的方向
回到土地是农民最基础的人权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从“操心”说起
乡村治理中的搭便车问题
取消农业税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
“以钱养事”的改革不宜推广
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
反对积极城市化战略
农村土地何以成了问题
给大学生村官计划泼冷水
“打工潮”背后的深层根源
土地流转就能解决三农问题吗
土地流转要慎重
酒席的性质

中国城市化应告别激进——《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自序
村庄像欧洲,集镇像非洲
到底是没有人种地,还是没有地种?
慢半拍的农村现代化
农民没有“乡愁”,只有“城愁”:《大均衡》后记
中国研究中的学风与文风问题
村支书的大田梦
基层治理中的小概率事件
乡村振兴应该如何推进—学习《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九点体会
办案与抹平
社会动员的三种模式
基层治理的三重境界
基层治理需要有自主权
农地私有化行不通——刘守英教授错在哪里?
中国学术呼唤野性的思维——我写《新乡土中国》的心路历程
村庄熟人社会中的养老模式值得鼓励
关中农村的分家与养老
鲁中农村的分家与养老
赣南农村的收入与分层
进城务工是手段还是目标
农民上访为何会成为问题
农村老人为何不喜欢与子女同住?
巨变中的乡村向何处去
“可逆的城市化”是城市化政策的底线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是对农民的保护
重新认识小农经济
农民进城不可“激进”
关于中国式小农经济的几点认识
为九亿小农说话——《小农立场》前言
现行土地制度是中国的制度红利
中国要有“低成本的城市扩张”
农村:中国现代化稳定器与蓄水池
农地征收的利益博弈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值的释放?
经验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前途
人情变异中的红白事分离
农村老年人为什么选择自杀——湖北京山农村调查随笔之二

农民上访、村庄政治与社会科学主体性
土地私有化会导致更多农民利益受损
华中村治研究书系总序
《乡村的前途》自序,后记

中国社会科学需要“野蛮生长”
经验研究与社会科学的主体性
经验研究与社会科学的主体性
进城农民工能不能回得去农村

打通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关于城中村的改造
农村精英与中国乡村治理
破解土地权利的神话
做真正的中国研究——评曹锦清教授著《如何研究中国》

国家不应支持与农民争夺农业和农村获利机会的资本
文贯中 华生 2014年最精彩的土地改革激辩
“人的城镇化”才是可持续的城镇化
三农政策事关中国现代化的成败
我反对的是不可逆的土地流转
梁鸿 熊培云 贺雪峰 于建嵘:当代中国乡村调查忧思
刺激农民消费将导致其生活陷入困境
贫民窟式的城市化不是农民工进城的目标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京ICP备12007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