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郭于华
所有专栏
郭于华,1956年7月生于北京。199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2001年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做博士后研究。1990-200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人员;2000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学、民间文化与信仰等。著有《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在乡野中阅读生命》、《仪式与社会变迁》(主编)等作品。
1041
推荐
郭于华 颜青琪:安全食品的生产与社会信任的重建:CSA社会企业的探索之路
当农村趋于凋敝农民却未“终结”
喂养"小皇帝"——消费文化与中国式代沟
马克思社会思想再思考
我们离威权主义模式尚有相当距离
改革升挡:可以从不做什么开始
解析共产主义文明及其转型——转型社会学论纲
回到政治世界,融入公共生活 ——如何重新激发底层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
郭于华 黄斌欢:世界工厂的“中国特色”——新时期工人状况的社会学鸟瞰
公民权利的政治学
从社会学的想象力到民族志的洞察力
郭于华 沈原:居住的政治——B市业主维权与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
社会进步 势在必行
当代农民工的抗争与中国劳资关系转型
清华大学社会发展论坛:走向社会重建之路
陕北骥村的仪式与社会变迁研究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
倾听无声者的声音
郭于华 史云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布洛维《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的讲述
郭于华 常爱书:生命周期与社会保障——一项对下岗失业工人生命历程的社会学探索[1]
天使还是魔鬼:转基因大豆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考察*
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
试论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
关于“吃”的文化人类学思考
孙立平 “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1]
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
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
转型社会学的新议程——孙立平“社会断裂三部曲”的社会学述评
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
郭于华 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
口述历史——有关记忆与忘却
“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
思考权力的性别
今日我们如何做导师(学生)
该管的,不该管的
大学之殇,非源自教授失德
个体命运与时代
落实改革大计,还须言行合一
从批“普世价值”到信“宇宙真理”——梦醒何时?
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建设好社会
中国人是人吗?
公民的表达——打破僵局的希望
大过年期间的“韩战”——一场失焦的论战
停滞没有希望 进步才是出路
我与新浪微博
这是一个没正经的社会
克服社会恐惧症
让我如何不暴戾?
真相是公民的力量
以社会建设为基推进全面改革
建设社会 方能和谐
化解社会戾气先要约束权力
社会学视角中的“黑社会”
社会学者的呼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杜绝富士康悲剧重演
转基因主粮来了!
关于深圳尘肺门事件的思考
“被”不能成为我们社会的特色
以社会建设来重建社会信任
群体性事件与信息黑洞
近来的事让人有些晕
当“手刃”的冲动在社会中积聚
“山寨”文化的山寨理解
罪错可以宽恕 历史不能含糊
以山寨对应庙堂:掀起大众自娱自乐新高潮
金融危机与我们的社会
普世价值本是常识
“草泥马”:互联网时代的“弱者的武器”
关键是搞清楚谁养活谁的问题
被遗忘和被丢弃的
这是一个相互投毒的社会?
面对自然别说什么“战胜”
这样的人民配有什么样的政府?
让信息透明、让民众出声,其实没那么可怕
最糟糕的是:“叼着屎橛打滴溜,给个麻花都不换”[1]
和谐社会三论
OMG,傻“幸福”又来了!
精英的劫难为何成为大众的节日?
社会学的心智品质与洞察能力
黑窑之恶 文明之痛
培养“精明人”的社会
大学生态:苟且于其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张鸣
少儿不宜·百姓不宜·官员更不宜
病毒凶猛,别轻言什么“战胜”
不在程度,而在本质: 阿伦特“平庸的恶”之阅读与思考
村庄与长城
究竟是有钱还是没钱?
权力如何阉割我们的历史记忆
学术研究不是打仗,不需要什么领军人物
行者悲心——《六江纪事2009—2012》序
公私界线如何划分?公共讨论何以可能?
沈原 郭于华 孙立平:一代宗师 高山仰止
我们究竟有多么特殊?
社会记忆与历史权利
强箍农业合作化
行者无疆:“江河十年行”行走日记
社会戾气的产生与传导
关于“狼奶”的社会学想象
勿因平庸而作恶
田野外记之乘火车旅行
田野外记之村庄里的“HJT”
苦难的力量
“鸠占鹊巢”的一个插曲
鸠占鹊巢——关于历史构建的思考
“弱者的武器”及其中国遭遇
不适应的老人:两种意义系统的冲突
苦难的力量:理解文明的逻辑与文明的转型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汉娜·阿伦特?
关于极权主义与中国社会转型的思考——哈耶克对中国的意义
希望的田野还是乡愁之地
福山的慧眼: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自发社会的力量
并非所有经历都是人生财富
“改革升挡”向何方?
喀拉拉之旅:基层民主实践的民族志
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
解读传统--读吉登斯“生活于后传统社会”
农民工问题,是乡愁也是国愁
记住历史是我们的责任
社会的“心态紧张”消磨中国的改革能力
普通人的权利与历史述说
郭于华、孙立平:机会结构与社会公正
刘瑜 郭于华 王晓渔等:历史遗忘与记忆美容
直面矛盾,重建社会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0786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