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葛兆光 所有专栏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历史系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论著曾译成多种外文,并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第一届长江读书奖、第三届与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2009年被聘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第一届“普林斯顿全球学者”(Princeton Global Scholar)。


“揽镜自鉴”:为何从亚洲看中国比从西方更为重要?
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
边关何处——19、20世纪之交日本“满蒙回藏鲜”之学的兴起及其背景
从“西域”到“东海”:一个新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问题
经典中的和生活中的──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
思想史家眼中之艺术史——读2000年以来出版的若干艺术史著作和译著有感
难得儒者知天下
骨与肉:古代中国对身体与生命的一个看法
蒙古时代之后——东部亚洲海域的一个历史关键时期(1368—1420)
亚洲史的学术史:欧洲东方学、 日本东洋学与中国的亚洲史研究
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明清科举的新文化史研究
跳出三界:思想史还可以做什么?
在历史、政治与国家之间的民族史 ——读吉开将人《苗族史の近代》有感
想象异域悲情:朝鲜使臣关于季文兰的两百年遐想
叠加与凝固 ——重思中国文化史的重心与主轴
清代中叶朝鲜与日本对中国的观感
十七世纪中叶后朝鲜对中国的观察与想象
朝贡、礼仪与衣冠——从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国王热河祝寿及请改易服色说起
道统、系谱与历史 ——关于中国思想史脉络的来源与确立
从“帝国疆域”到“国家领土”
想象天下帝国
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①
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
“中国”意识在宋代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名实之间——有关“汉化”、“殖民”与“帝国”的争论
异想天开——近年来大陆新儒学的政治诉求
葛兆光 :国家与历史之间
大慈大悲观世音——民众的佛教想象
骨与肉: 古代中国对身体与生命的一个看法
成为文献:从图像看传统中国之“外”与“内”
对“天下”的想象——一个乌托邦想象背后的政治、思想与学术
记忆、神话以及历史的消失
关于近十年中国近代佛教研究著作的一个评论
中国(大陆)宗教史研究的百年回顾
“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日本与中国的陌生感
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

人文学科拿什么来自我拯救?
朝鲜使者对北京演戏的观察与想象

为什么要了解学术史?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我的习惯
思想史为何在当代中国如此重要
讨论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应重返学术史
读不下去的陈寅恪
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
历史学家能抵抗情势变迁的压力吗?
不今之学——读《陈寅恪集·书信集》
中国思想史能回答哪些问题
不要只问我从哪里来
非青非红
中国文化典型的五个特点
什么才是“中国的”思想史?
从历史看中国、亚洲疆域
有关中国城市的文化史研究
祭罢炎黄祭女娲?
对中国文化的最大曲解, 是刻意窄化和盲目自大
“戴盆安能见天?”——感叹孔子的当代好运
画眉深浅入时无——从日本的高考试卷说起
以物观史——读王晴佳著《筷子:饮食与文化》
几回林下话沧桑——我们所认识的余英时先生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1977年杨联陞回国记
当“暹罗”改名“泰国”
大胆想像终究还得小心求证: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
陈寅恪世家
从学术书评到研究综述
“知交半零落”——痛悼赵昌平
杨联陞日记里的学术八卦
悼念陆谷孙先生
唐诗之后是宋词
闲话茶
徘徊到纠结——顾颉刚关于“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解
谛听余音——关于学术史、民国学术以及“国学”
谁是“中国”?哪里是“华夏”?
重读杨联陞日记
怀想朱维铮先生
我的1966年大串联纪事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来自“他者”的观察
到“内在超越”之路
阴晴不定的日子
学“不随术变”坚持启蒙主义立场
不要只问我从哪里来
黄河依旧绕青山
以“国家”的名义

何为“暗默知”?向根底里反思——读羽田正《全球化与世界史》
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思想史的写作
听葛兆光讲《春江花月夜》
大清帝国也是“殖民主义”吗?

传统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曲折和挫折
复数的中国文化传统
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从学术史角度的观察
当思想史“化身万千”
为什么要讲全球史而不是世界史
地虽近而心渐远——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朝鲜和日本
“漫长的十八世纪”与“盛世背后的危机”
再谈思想史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
在复旦大学2018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
第一等的题目和第一等的书
“第一等的题目和第一等的图书”
黄进兴 李孝悌 谈思想史研究的趋向

以亚洲作为历史视野——《亚洲史的研究方法》课程前的开场白
去蒙古化、礼俗改革与全球史中的东亚
从古琉球史说到国境内外与海洋亚洲
“倭国是中华世界的一部分”?——读冈田英弘《日本史的诞生》
日本学者眼中的琉球史——读纸屋敦之《东亚中的琉球与萨摩》
網野善彦的“日本观”:读《何为日本》
杜树海《边境上的中国》序
葛兆光 张帆:为现代人留下唐宋以来有关福建的历史记忆——《八闽文库》总序
“王权”与“神佛”:日本思想史的两极
读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及相关评论
中国思想史何以独一无二?
古代中国还有多少奥秘?
经典诠释:在旧含义与新价值之间
前有剑桥、讲谈社,这套哈佛中国史有何特色?
回首与重访
许倬云新著《华夏论述》·解说
一个洋人在中国边陲
佛藏的结集、流传和汉译——上海书店版佛藏序
宋代民间信仰的历史学研究思路
历史的意义

前近代、亚洲出发思考与作为方法的中国

我、思想史以及中国
葛兆光 白谦慎:思想史视角下的图像研究与艺术史的独特经验
葛兆光 朱天元:徘徊在建构神话与记录史实之间的历史学
葛兆光 艾尔曼:追忆沟口雄三——他的生平与思想
中国是现代民族国家和传统帝国的混合体
思想史与每个人都相关
我绝不接受有人说“文革”有可取之处
王汎森 寻找“执拗的低音”
大变动时代让我更理解中国
重新思考“世界之中国”
谈“中国”的历史形成与认同
不要轻易说某地自古是中国的

古人的“世界观”
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外国学”
域外中国学资源的中断与接续——谈马伯乐论著中译本
穿一件尺寸不合的衣衫——关于中国哲学和儒教定义的争论
放宽文史研究的视野
读书一年间
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和减法
成为中国那一代的知识分子
最是文人不自由
拆了门槛便无内无外:在政治、思想与社会史之间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京ICP备12007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