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坚卫:共同犯罪案件死刑适用标准探疑的相关文章
左坚卫:共同犯罪案件死刑适用标准探疑
【摘要】应当在兼顾报应与功利,并且由报应限制功利的框架下,确定共同犯罪案件死刑适用的总量标准。在最主要的主犯因有重大立功表现而被从轻处罚,没有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情况下,可以对其他主犯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但不能因此而对本来只需判处死缓的次要主犯提升刑罚,改判死刑立即执行。在一人犯数罪的情况下,较轻的罪行因体现出犯罪人的主 更多...
李永升:间接故意的共同犯罪探究
【摘要】共同犯罪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被称之为“绝望之章”,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复杂性。间接故意的共同犯罪在我国刑法理论中长期以来处于刑法的边缘地带,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者为数不多。关于间接故意能否构成共同犯罪,对间接故意的共同犯罪的成立标准、主要特征以及各共同犯罪人之罪责应当如何把握,都是间接故意的共同犯罪研究中必须认 更多...
李忠诚:渎职罪证据标准论纲
【摘要】证据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是证据的三性,即客观性、相关性与合法性,同时渎职罪的证据标准有自己的特征。证据的数量标准则从职务犯罪初查、立案和侦查终结来把握,提出初查的“两个可能”、侦查的“两个存在”、侦查终结的“两个清楚”。避免对每一个罪名下的证据标准一一列举,即从事物的共性来研究渎职罪的证据数量标准问题。在证明标准 更多...
张远煌:我国死刑适用标准的缺陷及其弥补方法
「内容提要」“罪行极其严重”作为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死刑适用总标准,由于其自身承载着重刑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死刑适用的限制上存在着功能性缺陷:立法上难以限制死刑适用的罪种范围,司法上具有重客观危害性、轻人身危险性的裁判导向。这种缺陷的存在并非由于立法技术的原因而形成,而是立法对“严打”政策难以选择的服从。要弥补这一缺陷,司 更多...
孙立红:论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
【摘要】不作为在共同犯罪中的参与形式不能简单地按照作为犯的分工方式进行区分,这是因为不作为在存在结构上与作为有着本质的差异。不作为必须与作为犯在构成要件上具有等价性,才有可能在共同犯罪中成立正犯,这种等价值性不能用传统的因果关系说和形式的保证人说加以说明。在对保证人说确立的形式的保证人义务进行实质解释的学说中,应采用基 更多...
叶良芳:死缓适用之实质标准新探
【摘要】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与死刑立即执行都是死刑的执行方式,二者适用的界线不在罪责层面,而在伦理层面。“不是必须立即执行”这一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适用原则,是刑事政策导入刑法的结果。由于在强调生命至上、保障人权的背景下,“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原则应当被解读为“被害人宽恕加害人的罪行”,因此,被害人宽恕是死刑缓期二年执行适用 更多...
张明楷:共同过失与共同犯罪
摘要: 关于过失犯罪与共同犯罪的关系, 旧中国刑法与刑法理论采取了以下定式: 新派———主观主义———行为共同说———承认过失的共同犯罪; 旧派———客观主义———犯罪共同说———否认过失的共同犯罪; 新中国刑法及理论通说否认过失的共同犯罪, 但理论上的论证存在疑问; 审判实践已悄悄地承认共同过失犯罪, 对共同过失犯罪 更多...
赵兴洪:确立先例标准促进死缓适用之规范化
【摘要】死缓先例是指法官在审理死刑案件过程中确立的个性化死缓适用规则。是对死缓法律规定所作的个性化解释。死缓先例是目前规范死缓裁量最为可行的方法。死缓先例制度的价值在于通过明确死缓适用标准,守护中国刑法的第二条生死分界线,践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完善死缓先例制度应该循序渐进地通过建立死缓裁判规范体系、编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