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课堂里没有政治的位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50 次 更新时间:2008-12-09 21:21

进入专题: 学生告老师  

邵建  

“杨师群事件”引发讨论的一个问题是,课堂里有没有政治的位置,亦即一个教师在授课时是否可以旁及政治。比如《中国青年报》上有海外学人对杨师群的批评,理由是“学术自由不是向学生灌输政治观点”。持此观点的,网上亦不乏其人。其实,这个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上个世纪的1919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大学给年轻的大学生作过两次讲演(“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简称“学术与政治”)。其中第一个讲演就专门涉及学术与政治,他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讨论当不乏启示。

在表象上,那位海外学人的看法和韦伯颇接近,因为韦伯的态度很明确:“在课堂里没有政治的位置”,也就是说,一个教师不应该用个人的政治观点和倾向塑造学生。韦伯认为,学术的游戏规则是但涉事实,无涉价值。因此,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对讲授对象所能做的,就是确定事实,确定其逻辑关系或数学关系,至于个人对它的倾向、态度,则尽可能抱持价值中立。那么,什么叫事实与价值?如果事实是一个有关对象的“是”的问题,价值则关乎“应当”。在一个价值多元的世界,你有你认为的“应当”,他有他认为的“应当”。只要不彼此强制或伤害,各种应当在认知上都可以共存,这既是自由,也是宽容。因此,一个教师把对象是什么给学生分析清楚就行了,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他们各自的“应当”,而不必把自己的“应当”统一灌输给学生。

韦伯甚至以民主为例。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民主,他应该做的是什么呢。他不妨举出民主的不同形态,分析它们各自不同的运行方式,指出这种形式和那种形式的民主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后果。最后,他还可以把民主和不民主的制度进行比较,事实层面上的比较。这样他的课就可以结束了,至于对民主的意见,那是学生自己的事。

我很心仪这种引而不发式的自由主义教学,至少它不是简单的政治灌输。但对韦伯的理解并不能到此为止,至少有两点需要进一步阐释。第一,韦伯反对把政治搬进课堂,主要指的是“党派政治”。一战期间,慕尼黑大学学生分为反战和主战两派,他们经常在课堂上包围讲台,大声喧哗,反对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教师。韦伯对此感到痛惜,他之反对政治进课堂正因这些学生而发。转对教师,韦伯的态度同样如此:“就教师而言,党派政治同样不属于课堂”。一个正直的教师,其职责是教会学生认清事实,哪怕这是“那些相对于他们的党派观点而言不舒服的事实。”那么,什么叫党派政治,以上那位海外学人有个现身说法,他说他在美国上课,自己分明支持民主党,却不敢说共和党不好,怕学生告他“利用课堂灌输自己的政治观点”。支持民主党或共和党,在课堂上为其拉票,这就是党派政治。反对党派政治进课堂,这才是韦伯课堂上没有政治位置的本意,毕竟党派政治无以避免其政治倾向。比如这位海外学人,如果在课堂上谈民主并无不妥,学生也不会说他灌输;但他支持民主党肯定不行,至少这对那些倾向共和党的学生就不公平。

第二,如果党派政治应该驱逐课堂,让它转移到广场;那么,课堂是否就一定与政治绝缘?非也,政治本身就是学术对象之一,课堂上既可以专门谈,也可以旁及。事实上,以上韦伯举例时,自己就把民主搬进了课堂。不过,民主进课堂,在美国大学几无意义,因为民主在美国立国之始就已经制度化了,谈论已为多余。相反,在一个前民主社会,一个教师因为需要,在课堂上言及民主,不仅无可指责,而且应当视为权利。此刻,他甚至不需要韦伯式的价值无涉,因为韦伯讲演的语境是一个民主化了的社会。民主社会的政治是党派政治或政党政治,这是一种利益政治,对此,教师在课堂上当然需要保持价值中立。前民主社会不然,民主还是一个目标,相对于独裁和专制而言,它还是一个具有制度普世性的目标。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谈民主,当然可以不惮于表明其观点或倾向,并以此引领学生,因为这是在传播普世价值。

就第二言,需要补充的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谈政治,不应当把它同化于政治牢骚,它应该是理念形态和分析形态的。又,教师的任何观点,包括民主,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学生的质疑。课堂不是权力的场所,而是平等的空间;正如同师生关系,不是领袖和门徒的关系,而是可以切磋的对手。

    进入专题: 学生告老师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310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