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609 次 更新时间:2000-06-25 13:14

进入专题: 哲学宗教   黄书进  

黄书进博士(国防大学   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  

黄书进博士,早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近20年来从事哲学的教学与研究,最近主要 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近西方哲学义叉的研究。曾在兹大参加过“自我中心困境”和“后 现代主义哲学”这两个专题的研究,并有学术成果发表。以下是他讲座的内容:

这次赵老师命令我来讲这个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来源,不敢不来,来了之后又比较惶恐, 因为我本人的研究不深只是看些书。这里我把我的思想汇报一下,好在上有老师可以指点, 下有朋友可以切磋。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之所以讨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来源,出于这样一个考虑:任何一种思潮的产生,一方面 有其社会基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另一方面,也有共出发的源头。后现代主义 被人认为是现代主义的中断是对以往的彻底否定。实际上,我认为它产生于现代主义的局限 处,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纠正。另外,它实际上包含了许多现代主义的思想,只是它更张扬 ,从边缘化靠近“中心”。

这里谈两个看法。一是什么叫后现代主义,在此基础上,再谈一下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 义的关系。理论与传统或者是正继承关系,或者是一种否定与中断,后现代主义便是后一种 ,它对现代主义的否定恰恰是把过去不被重视的观点宏扬起来。它提倡是历史是中断的世界 是破碎的,认识是游戏的。在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我想谈一下这种“中断”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种关系。

一、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这是我的理解与看法。

后现代主义这个话语最初产生于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有不同于传统 的风络,个性化的风络,到了60年代,表现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60年代之后,便被赋予了 一种哲学的概念。东西方思想家共同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有两个特点:一、它总有一种 历史性、时代性、分期性的特点。这表明它产生的时间上后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面临一些 无法解决的问题之后,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话语。“后”也是一种未完成的意思。未完成是 指后现代主义本身也是不完整的理论。2.后现代主义是对后现代主义社会所出现的一系列新 的社会现象的新的解释。在这种解释当中它意识到了现代主义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无能为力, 从而抨击之,以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比如说 就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他所谓的 中断是表现现代主义不行了。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后现代主义 须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与看法。有多少后现代主义,就有多少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概念,后现代 主义到底指什么呢?我们从两方面来揭示。一是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基础,二是后现代主义与 现代主义区别。

首先,现代主义指什么。双西方学者来说。主要是指从17世纪笛卡尔开始,到19世纪六 十年代的存在式、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它们之间也有不同观点。为了区别,分为早期的现 代主义和晚斯的现代主义。用中国的划分方法,可以把西方思潮分为近代主义、现代主义和 后现代主义。这三个概念是比较容易区发的。这里讲的后现代主义是指19世纪,现代主义之 后又产生的哲学思潮。我描述一下近代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到底有什么不同。”当 然是根据我的思路。我认为,近代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它们的理 论基础、理论取向是不一样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特别强调要反对近代主义、现代主义共同的 基础和特点。另外,后现代主义实际上继承了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对近现主义则几乎分盘 否定。近代主义,是从笛卡尔为起点到黑格尔达到顶峰。它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一种一元 决定论的哲学形态。它认为,世界有它自身的必然性、规律性与统一性。世界的现象是多样 的,但本身就有统一性。它还特别突出强调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科学的基础 、认识世界的唯一标准。这两个特点统一起来就是:通过理性把握世界。它的价值在于把人 从神统治下解放出来。是从神治到人治的转变。当然理性主义也有其弊端,当它把理性年作 人的本质之后,就把人片面化、对象化、固化了。理性主义作为人能把握自己,但两次世界 大战的爆发说明,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性可以解释的。现代哲学则转向注重非理性。现代 的哲学第一个转向就是在认识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的基础上用非理性主义取代理性主义。非 理性也是宗体化的,可以把握的。另外,现代主义哲学强调世界不是统一性的整体。世界是 多样性的,但没有统一性,没有现象背后的本质。认为现象背后有本质,就是形而上学。现 代主义在否定近代主义关于世界的整体性之后,又创立了一个整体性只是这个整体性不是世 界本身的,而是主体赋予的。在价值取向上,近代主义强调整体,现代主义则认为存在的都 是个人,因而强调个性化。20世纪现代主义的兴起是伴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的。

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兴起。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学术界也开始讨论现代主 义与后现代主义。有两种说法,认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无大的区分,或认为后现代主义 是现代主议的延续。

后现代主义产生后,恰恰要攻击现代主义与近代主义这两 。它的特点就是强调世界自 身的多样性。它认为我们不能再给世界一个统一的认识,世界是破碎的。根本就没有一个理 性的或非理性的主体,有的只是个体。世界观上它是彻底的多元化、破碎化。其次,它没有 一个理论支点。后现代主义若不是找到一个理论去解释世界,而是要具体的考据。明显表现 出反本质,反规律,反同一性、后确定性、后一切概念,具有彻底的多元论、不确定性、差 异的零碎化等等。这睦是一个个的“话语”而不是“理论”。它的特点可以概括这“后现代 主义在哲学意义上来说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从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进入现代主义社 会为背景,以反思、批判或否定近代主义现代或文化的理论取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为基 本特征,以一种新的话语、新的形式的解释为说现代主义社会出现的种种新的社会现象,提 出解决当代社会条件,人类命运问题的一种理论思潮。

当然,对后现代主义有种种不同的定义。比如福柯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语话。利奥塔 则认为它是现代性的展开。我们这样描述是试图更全面的概括它。

后现代主义大教有以下的流派:后结构主义、新解释学、新实用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 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它们都反对现工主义。理由为:它们都认识到今天的社会不同以 往的社会生活,生活基础(文化、价值观)不同。它们还提供了一些不确定的知识。同时,生 活基础改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后现代主义的“中心论”的否定。这种否定,可以提供一个多 中心论,使人认识到自己本身的特征。这是有益的。但中心失去的同时,判断的标准也失去 了。人们在精神上没有了统一的认识。它倾向于血缘,给那些不被重视的人以一个展示自己 的空间。

二、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哲学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的变革是一个对传统的催毁。它对现代主义是既反对又继承。概括起来,后 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否定性的继承关系。否定性是最主要的,是前提,体现出它的 变革。另一方面,它又有继承性。继承性不是说把它的东西拿来发扬,而是改造以适合其否 定的需要。

否定性扭转的是什么方向呢?所有后现代主义都特别突出它否定现代主义,区别仅在于 激进程度。比如詹明信还谈连贯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要提供一个世界观。否定是要通过 彻底摧毁原概念、原基础而扭转哲学、文化的一个方向。比如,反基础是后现代主义的共同 特点。通过反基础,才能实现反对中心、反对统一性。这种观念看到了某一时期之内思想家 宣扬打到体系是不可能的。但是,没有一个绝对支点不等于没有相对的真理与基础。再比如 ,反本体论、反形而上学。传统的形百上学要要造一个完整自足的理论体系,后现代主义否 定人真正能建立一个体系。而是强调零散化等。这种否定的理论的来源在于继承性,它合理 的成分在于对一些思想的继承。表现在:后现代主义者总把一些现代主义者的研究和为理论 源头。另外,有些后现代主义者,不仅看到源头,而且接着按方向往下说,只是方法不一样 。主题相拟,方法不同。

比如,尼米被公认为是否现代主义的理论来源。它的思想包含了比现代主义更彻底的摧 毁性。哈贝马斯曾发,尼采是对现代性、现代主义彻底的颠覆。尼米最先认为西方理性主义 的危机。尼米主义引伸而两第道路,一条是福柯等人的思想,另一条是结构主义。福柯继承 了尼采认为历史不是发展前进的,通过考古,继承了尼采社会不能轻言进一步的思想。认为 不如考察具体的转型。结构主义则继承了尼采反基础、反绝对、反整体的思想。结构主义者 在于主体性。几后现代主义在此层面上继续讨论现代哲学的话题。后现代主义人面临这样一 个问题:科学并不能完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主义把思维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相信理 性,来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而后现代主义因为 理性在解决此问题的不完全性而完全否 定理性。其实,现代性是可以要的,只是它的好多思想没有表现出来。

后现代主义是给现代之后提供另一套指导的规范思想。后现代社会也需要一个世界观, 这个世界观是后现代主义的世界观。后现代精神、后现代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它需要 从现代社会主义中吸取思想。

总之,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主义的否定与继承,走出了现代主义。从总体上,后现代 主义更强调认识上的动态性、发展性,反对绝对的真理体系,但它们过分渲染差异,又有极 端化。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话语或理论或思潮,是可以存在的。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 很重要。研究它是有意义的。后现代主义有其合理性。它反对极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对于我 们认识反思现代化是有价值的。

    进入专题: 哲学宗教   黄书进  

本文责编: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4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