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涓: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397 次 更新时间:2021-04-21 08:42

进入专题: 国际贸易   出口结构   全球化  

江小涓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建立一个能容纳主要事实和重要因素的分析框架,预测我国若干重要商品的出口增长及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趋势。首先识别出决定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八项关键因素,以及相应的可计量指标,建立起分析模型,并用历史数据进行了检验。然后筛选出若干技术和附加值含量相对较高、可能有较大出口增长潜力的商品,用上述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其未来增长趋势。主要结论是:比较优势、国内产业基础和市场结构、参与全球分工程度是决定一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的三类主要因素。我们兼得这些有利因素,在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同时,一些相对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将较快增长,推动出口商品结构持续升级。研究表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有规律可循,出口促进政策在充分理解市场力量导向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能够提高实际效果。

关键词:国际贸易;出口结构;全球化


*江小涓,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邮政编码:100102.这篇论文研究写作中,文献、数据收集整理的工作量很大,李蕊、姜荣春和彭敬对此有重要贡献,李蕊还参与了部分机电产品数据的初步分析。


本文探讨影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要因素,并预测若干重要商品的出口前景。理论意义是: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决定一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一般性因素,以及贸易理论的普适程度;识别决定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和代表性指标,提供一个可计量的分析工具。政策意义是:表明出口商品结构及其变化受客观因素制约,有内在规律。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和规律,政策措施能够事半功倍。


一、文献综述和环境判断


(一)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对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分析,是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延续最久和最核心的领域之一。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该出口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产品。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其核心涵义是,只要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劳动生产率不同,就存在贸易可能性,应该各自出口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根据李嘉图提出的思路,进一步表述了一国比较优势的来源和精确含义,提出要素禀赋理论:各个国家不同生产要素的比率不同,因此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假定技术水平恒定、规模收益不变、消费者偏好相同,则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充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在很长时期内,比较优势理论没有受到有力挑战。但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对美国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却对这个理论提出质疑,他采用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对进出口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比率进行计算,结论是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与要素禀赋理论不符合:美国作为一个资本相对充裕,劳动力相对稀少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个悖论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这个发现推动研究从两个方向扩展,一是在比较优势理论这个框架之外寻求新的理论思路,二是用国别数据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验证。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水平型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例如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之间大量进行的汽车贸易。从要素结构的角度看,这些商品基本上是无差异的,无论比较优势说还是要素禀赋说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Krugman ,Paul)创立了国际贸易中的规模经济理论。这个理论放松了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引入产业经济学的市场结构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水平相似之间国家的贸易,或者说产业间贸易主要来源于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保罗。克鲁格曼强调国内市场规模对于贸易结构的影响,“母市场效应”(HME )理论认为,一国倾向于出口本国较大市场的商品,而进口本国市场较小的商品(Kmgnmn,1980)。

实证方面,关于贸易结构的分析主要围绕证实或证伪与要素禀赋有关的理论和模型,早期的研究从“里昂惕夫之谜”引出对要素禀赋的置疑开始,理论界进行了大量的类似研究,从方法、数据和扩展模型等多方面试图解开这个“谜”,结论并不一致,解释更是多种多样。例如Vanek (1968)将两要素模型扩展到多要素模型,以便在贸易结构分析中纳入除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其他要素作为新的解释因素。Learner (1980)的研究很有影响,他明确定义要素禀赋的涵义: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拥有量占全球资本拥有量比重大于其劳动占全球比重,则该国为资本丰裕型。他证明,当一个国家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与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皆为顺差时,比较净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与国内消费晶的资本劳动比,才能严格说明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里昂惕夫使用了美国1947年的进出口数据,这一年美国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与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皆为顺差,因此不能说明问题。Learner 重新利用该套数据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美国该年净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大于国内消费品的资本劳动比,符合要素禀赋理论。Trefler (1993,1995)将技术要素引入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技术差异和要素禀赋共同影响一国的贸易结构,这个角度对此后的实证研究产生重要影响。Davis andWeinstein(2001a,200lb )选取1985年前后OECD等20个国家34个部门的数据,引入技术矩阵,证明了引入技术变量改进之后要素禀赋理论的有效性,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也可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比较集中于使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中国的贸易结构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林毅夫等人认为,要素禀赋与技术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方式与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根据中国现实国情与比较优势原理,应鼓励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林毅夫等,1999;鞠建东、林毅夫等,2003)。而杨小凯等(杨小凯、张永生,2001)认为通过分工和贸易,促进专业化水平提高和效率改进,才是贸易发生和决定贸易结构的基础和动力。Dani Rodrik (2006)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的出口结构进行了定量评价,重点是从不同产品技术含量的角度考察中国贸易结构的分布以及变化,认为中国的贸易模式没有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而是致力于较高生产率产品的生产。他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出口结构与比其人均收入高三倍国家的出口结构相同。

还有学者从全球化深入发展后各国要素禀赋迅速改变的角度探讨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江小涓(2002,2004)提出,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和技术这类“易流动”的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和重组,能够较快改变各国原有的要素结构和贸易结构。通过吸收外资和国外技术等渠道,中国在保持劳动力丰富这个特点的同时,迅速增加资本和技术存量,不断增加出口商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计量分析表明,跨国投资作为各种要素跨国流动的重要载体,对出口增长与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显著。冼国明(2003)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李辉文(2004)论述了一国改变要素禀赋的两种途径:自身发展导致的变化和国际要素流动导致的变化。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用显示附加值原理作为识别贸易晶技术附加值高低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具体的赋值方法,考察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及变化趋势。他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出口晶的附加值在向高端移动,但进口相对较高技术的产品、出口相对较低技术产品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对中国贸易结构问题的上述研究,依据共识性强的贸易理论,有比较翔实的实证分析,提出了许多有说服力的观点和政策建议。但是,这些分析主要是总量上的,至多进入到“劳动密集还是资本、技术密集”的分类角度。我们对现实状况的观察感受是,影响一国贸易结构的因素是多元的,其中许多并不能还原为要素禀赋的衍生晶,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能容纳主要事实和重要因素的分析框架,更全面贴切地解释贸易结构及其变化。从政策导向和企业决策所需要的具体信息来看,还需要细分研究对象和提高对未来变化的预测能力。本文从多因素、细分类、可预测的角度作一点尝试。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环境没有改变

使用历史数据推测未来发展,首先要判断总体环境和基础条件是否有重要变化。总的看,对外贸易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具有延续性,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1.全球化继续推进和深化

最近几十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这个趋势没有改变。1980-2005年,全球GDP 年均增长速度为2.6%,全球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6.9%,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高出4.3个百分点。贸易增长快于GDP 增长,使面向出口的生产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图1显示,全球出口总额(包括商品和服务出口)占全球GDP 的比重从1993年的19%上升到2005年的28.8%.虽然全球化进程有曲折反复,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但从大趋势上看,国际市场总体上更加开放,各国的外贸依存度稳步提高。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各种生产要素追求最大收益,技术发展使全球性生产和消费成本降低,这些是国际贸易增长基本而持久的推动力,不会改变。可以看到的趋势是:全球化正在进一步分解价值链,有愈来愈多的产品和制造、服务环节可以进行全球分工,有更高比例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些都是我国过去和今后提升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

2.国内产业结构变化有利于出口商品结构继续升级

过去20多年,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继续保持竞争力的同时,有竞争力的产业面和价值链继续扩展。这是我国过去出口商品升级的基础条件,这个趋势没有改变。我国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中高档产品规模扩张较快,竞争力持续增强,继续为出口提供产业和技术支撑。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国内制造成本呈现上升趋势,我国的竞争力正在从单纯的价格优势向价格、质量、档次、技术含量等综合优势延伸,这是推动产业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长期动力。这些因素依然存在,再加上人民币汇率缓慢持续升值这个新的因素,将推动企业继续调整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此外,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国内能源资源供给不足,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能力下降,这是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资源禀赋基础,也是久已存在、还将延续的长期趋势。


五、几点结论和政策含义


本项研究的基本结论是:比较优势、国内产业基础和市场结构、参与全球分工程度是决定一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的三类主要因素。我们兼得这三项有利因素,在较宽产业面上具备竞争力。尤其是劳动相对密集、国内产业规模大、市场竞争激烈、外资参与度高和具有可拆分加工制造特性的产业,我们具有显著竞争优势。

源于发达国家的贸易理论是否适用于分析中国对外贸易问题?本项研究表明,对外贸易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具有普适性。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有独特之处,但从长周期趋势和本质特点看,贸易增长和结构转换仍然遵循国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本项研究显示,理论推断应该出现的情形和变化我们都遵循,在其他国家贸易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我们都存在,我们国情方面的独特影响在理论上都能给予解释。因此,在研究我国贸易发展问题时,国际上通用的贸易理论分析框架或许不是最恰当的,但起码是可以有效使用的。实际上,这些理论即使在分析发达国家贸易问题时,也并不见得十分贴切,存在许多重要争论和不同观点,理论本身也仍然在发展与变化之中,适宜总是相对的。

依据上述结论,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趋势有以下初步判断。

1.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将继续升级

本文的分析表明,今后几年我国有一批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其中不少商品相对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国际市场容量巨大。这些商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将明显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同时,一批目前已经是出口支柱的商品,由于市场容量和贸易保护等方面的原因,其中有些出口增速会有所下降,但仍将继续保持较大出口规模和适度增长率,并在产品档次、技术水平和国内增值率等方面有明显提高。这两个方面共同起作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持续升级的趋势不会改变,而且会加快速度。

2.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有规律可循

研究显示,一种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取决于若干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国内产业基础、全球分工特点和出口市场地位。各类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变化和组合,决定着出口商品结构及其变化。在对外贸易领域,大量数据公开免费,可信度高,可比性强,国际国内统计口径差异的调整相对容易。在这个领域中增加一些宏观决策层面和企业运行层面都迫切需要的细化、量化研究,具备应有的数据基础。在充分理解市场力量导向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因势利导,能够找准工作着力点,提高政策和相关投入的实际效果。

3.全面理解贸易发展的"一揽子"影响

国际贸易的直接动因是跨越国界追求投资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但贸易发生后的影响却远远超出直接经济利益,涉及就业、资本和技术流动、经济结构、物价和币值稳定、收入分配、外部联系、经济稳定性等许多方面。这些影响错综复杂,既有共性表现,也因国家、时间和环境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虽然人们希望能够筛选这些影响,但实践表明,有些利弊可以取舍,有些变化却是共生的。对这种复杂性要尽可能全面理解,前瞻性地做出制度和政策安排,避免出现全局性的风险和被动局面。

最后要指出本项研究的局限性。因受数据样本限制,本文分析的出口商品种类有限,即使对那些最有出口增长潜力的商品和当前主要出口支柱商品也没能全部包括,因此没有被本文提及的商品不等于没有较大的出口增长潜力。文中时间序列数据的跨度有限,也是一个突出缺陷。本项研究仅提出一个基本判断和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分析思路:决定出口商品竞争力和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有许多可观察和可计量的客观因素,因此是可分析的。在考虑具体商品出口增长潜力时,如果收集到文中所列相关因素的数据,可以试用这个模型进行预测,或者参考这个思路进行估算。总之,本项研究很不完善,希望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出现。


本文相关附件下载:
阅读全文请按此下载PDF 文档

进入 江小涓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国际贸易   出口结构   全球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国际贸易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719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