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墨奴:大西洋文明史观挑战欧洲中心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55 次 更新时间:2024-04-21 00:03

进入专题: 大西洋文明史观   欧洲中心论  

詹墨奴  

 

目前,全球化背景中的世界历史研究逐渐摒弃欧洲中心论所产生的谬误与偏颇,从整体与跨区域的视角重新审视帝国扩张与殖民的历史。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以地中海区域为研究对象的方法启发了当代历史学家,他们将大西洋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地理界限变得模糊,更多地关注原住民、移民与宗教少数群体在区域政治、文化、经济交往中的身份与影响。大西洋文明史观对欧洲中心论与殖民话语发起挑战,成为批判西方文化霸权的重要理论范式。

帝国扩张与狭隘的欧洲中心论

欧洲国家在美洲的经济政治扩张成为欧洲中心论形成的历史基础。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成功抵达加勒比地区,大西洋航行为欧洲皇室与贵族构建出一个充斥着黄金、土地、贪婪与欲望的未来。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与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分别击败了印第安人的阿兹特克帝国与印加帝国,让西班牙势力范围覆盖至几乎整个中南美洲。葡萄牙虽将重心置于亚非航线,依然在巴西建立起庞大的制糖帝国。英国国王亨利七世在1496年3月5日签署王家特许状,授权意大利航海家约翰·卡伯特向大西洋航行并寻找西北航道。虽然因内外战争错失美洲殖民的先机,但是英国仍在17世纪成为北美地区最成功的殖民势力。法国弗朗索瓦一世资助了雅克·卡蒂埃,在圣劳伦斯河流域建立了“新法兰西”并通过毛皮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荷兰东印度公司雇佣了亨利·哈德逊,他于1609年到达了现今纽约曼哈顿,建立起名为“新阿姆斯特丹”的贸易枢纽。欧洲人有意地强调“发现”“探索”等概念,试图强化欧洲帝国在大西洋世界中的主导地位。

欧洲传教士和航海家从基督教道德与文明观念的角度对美洲“野蛮”生活方式的批判,体现出欧洲中心论的狭隘与偏见。阿美利哥·维斯普西在《新世界》中反对印第安人不受法律与道德束缚的家庭关系,虽然从未到达过美洲,他却坚信美洲土著崇拜偶像、智力低下、献祭同胞甚至有食人的劣习,亟须欧洲的救赎。此外,宗教领袖们认为“被上帝所抛弃”是天花病毒在美洲肆虐的主要原因之一。拉斯·卡萨斯在《印第安人血泪史》及《印第安人史》中谴责了西班牙在美洲屠杀土著居民的罪行,贬称为“黑色传奇”,但仍认为西班牙国王对“新世界”的统治遵循了上帝的旨意,是为了原住民的长远幸福。甚至在启蒙运动时期,“美洲退化论”也在欧洲学术界风靡。18世纪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从自然角度,例如气候、食物与生活习惯,论证了白人的优越性,并冠以科学的名头。种族优越情绪及欧洲中心论持续影响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帝国扩张历史的书写,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歧视与灭绝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大西洋文明史观形成的因素

20世纪后半叶,欧洲帝国衰落与美国崛起是促使大西洋文明史观形成的首要因素。两次世界大战瓦解了传统帝国历史的叙事逻辑,去殖民化运动更是将反帝思想推至高潮。不同领域的历史学家尝试从道德、情感、认同等不同维度追寻从下至上、从边缘到中心、从区域到整体的历史线索,重塑帝国历史的书写。此外,美国通过其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再次扭转了美欧之间所谓边缘与中心的相对位置,美洲本土视角开始影响帝国扩张史的描述。例如,约翰·卡拉格和罗纳德·罗宾逊等历史学家提升了“边缘论”在英帝国史书写中的地位,讨论殖民地内部的复杂性与能动性,关注当地社会精英与帝国的合作及对抗。

新问题与新材料也影响了历史学家观念的转型。1955年在罗马召开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法国史学家雅克·戈德肖与美国史学家罗伯特·帕尔默提出 “大西洋革命”的概念,试图回避“到底是法国人还是美国人发明了人权和民主”这一问题,并将大西洋世界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此外,墨西哥历史学家米格尔·雷昂-波尔蒂利亚在1959年编写的《战败者见闻录》一书中以“西印度编年史学家”的视角,解读印第安人的抄本和图画文字,尝试讨论美洲原住民即所谓的“战败者”们对欧洲征服这一段历史的记载,为西班牙殖民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

此外,诸多大学和专门性历史研究机构对大西洋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平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开设了大西洋史课程,并为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等美国高校效仿。这些课程逐渐取代地理大发现史、帝国主义史、殖民主义史等传统历史课。哈佛大学教授伯纳德·贝林每年举办的“大西洋史国际研讨班”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大西洋文明史观与欧洲中心论的对抗

大西洋文明史观为探讨帝国扩张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传统帝国史与殖民史视角通常从军事、经济、政治三个角度解析“帝国”的概念。受大西洋文明史观的影响,文化与环境因素逐渐纳入帝国史的讨论范畴。英国人沃尔特·雷利是英国美洲移民的先驱,他与同伴们在罗阿诺克岛,即今天北卡罗莱纳的区域建立起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但很快销声匿迹。1606年,弗吉尼亚公司和普利茅斯公司成立,分别取得了北美大西洋沿岸30°至41°以及38°至45°区域之间移民的权利,并接受王家委员会的管辖。弗吉尼亚公司在1607年组织了一次远洋航行,一支120人的契约劳工队伍到达詹姆斯河口的一个半岛,建立起首个移民生活区——詹姆斯敦。但饥荒、疾病、与原住民的冲突夺走了大多数人的生命。在此历史语境中,欧洲作物的引入成为殖民地长久发展的主要原因。“哥伦布大交换”成为大西洋文明史观中重要的研究主题,对环境因素的考察也体现在清教徒的移民探索中。他们在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扬帆起航驶向詹姆斯敦,却因为暴风雨与洋流被迫停靠在如今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超过一半的移民没能熬过第一个异国的冬天,大部分人死于饥荒和疫病,但由于印第安人的慷慨相助,清教徒们在来年的秋天取得了丰收,在环境相对更为恶劣的北方地区成功发展起来。现代美国社会的“感恩节”,一方面纪念与原住民的友好互动,另一方面也强调人们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

相较于传统帝国史话语,大西洋文明史观还强调了移民的地位,尤其包括劳工与奴隶对帝国文化的塑造。英国在1641年把甘蔗种植引入巴巴多斯,并在1655年通过战争获得了西班牙的牙买加及巴哈马群岛等地,将甘蔗种植推广到这些地区,蔗糖也成为加勒比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以蔗糖为核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随之建立,英国殖民地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因此急剧上升。英国在1672年成立了王家非洲公司,每年从非洲向牙买加等美洲殖民地运送5000名左右的黑奴,并发展为著名的“三角贸易”。黑人将节奏强烈的歌曲与舞蹈、水稻的种植与烹饪等习俗带到美洲,例如,秋葵饭成为美国南方地区的特色美食,嘻哈、爵士与摇滚音乐更是成为当代美国文化的标志。美国独立后,19世纪在欧洲爆发的革命与饥荒使移民美洲成为实现阶级流动的重要方式。来自欧洲的边疆开拓者,包括爱尔兰人、德国人等欧洲移民,同非洲黑奴与美洲原住民融合为一个新的社会。美国内战后,中国等亚洲移民进入美洲社会,并带来了饮食、语言与文化的影响。文学与绘画,例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哈德逊河绘画流派、为自由与平等高声呐喊的《草叶集》,都展现了大西洋世界文明交往的丰富色彩。

大西洋文明史观关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在全球化时代也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欧洲中心论粉饰下的帝国主义,就如同某些大国利用特定的政治话语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文化霸权,对别国实行经济封锁与外交干预。大西洋的历史不仅是欧洲征服美洲的历史,更是黑人被压迫的历史、原住民被杀害的历史、移民被歧视的历史、区域环境与社会文化被重新塑造的历史。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西洋区域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将会成为我们应对复杂局势与外部挑战的重要借鉴。

(作者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英国与英联邦国家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专题: 大西洋文明史观   欧洲中心论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85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