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缘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68 次 更新时间:2023-11-12 23:43

进入专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  

宋新宁  

 

政治经济学从重商主义开始,在经历了近300年的发展之后,又有过半个多世纪的消匿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新复兴。政治经济学引入国际问题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以苏珊·斯特兰奇1970年发表的《国际经济学与国际关系学:一个彼此忽视的例证》(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ase of Mutual Neglect)一文为开端。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缘起,是从两个路径展开的:一是引进和借鉴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二是中国大学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前者大家比较清楚,后者过去谈论的不多。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引进和借鉴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1981年,《世界经济与政治》就发表过介绍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论文。陈汉文的《在国际舞台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倪世雄和金应忠主编的《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都系统介绍了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80年代后期,《国外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文摘》等杂志发表了介绍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文章。布鲁诺·弗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苏珊·斯特兰奇的《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罗伯特·吉尔平的《战争与世界政治的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等著作,都是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翻译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美国际关系教师讲习班从1992年起,先后邀请了包括史蒂芬·克拉斯纳(Stephen Krasner)、约翰·奥戴尔(John Odell)、邓肯·施耐德(Duncan Snidal)、托马斯·比尔斯戴克(Thomas Biersteker)、斯蒂芬·哈格德(Stephen Haggard)在内的一批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大咖来华讲学。

中国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这个路径,起始于80年代中期。198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了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指出在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据此,中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课程。同年,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成立了公共课指导委员会,负责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要点。笔者参加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教学大纲和教学要点的编写工作,其他的参与者还有北京大学的张汉清教授、梁守德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的卢汉章教授、北京师范学院的王朝文教授等。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要点的编写过程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将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三者融合在一起,对此始终没有一个定论。最终的教学要点就是三部分的拼装,即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和战后国际关系史。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受北京市委宣传部的委托,编写了第一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材(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由杜厚文和冯特君主编。此后,国内先后出版了一大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公共课教材。教育部也组织编写了由梁守德和冯特君主编的《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概论》统编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在此期间,笔者一直考虑是否可以将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的主线,并在北京大学1991年夏天举办的《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国际会议上,提交了《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挑战·困境·出路》的论文,其基本思路就是按照《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建构的,例如,文章提出迫切需要研究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理论问题主要包括:东西方关系的政治经济及其相互作用;南北关系的政治经济及其相互作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相互关系中的政治经济;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政治经济;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政治经济;跨国政治与跨国组织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作用问题;国际政治经济与全球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1991年秋,笔者离开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去英国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做研究学者,主攻的就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英国进修期间我进一步意识到,国际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应该成为中国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一条主线,或指导思想,否则只讲国际形势,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呢?1992年回国后,我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我的看法,并编写了初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的大纲。当时指导委员会的梁守德教授、冯特君教授等都很赞成和支持我的意见。但是大家又觉得在实践中不可行,因为按照当时的情形,把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这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主线,只有人大、北大、复旦能做到,其他学校没有相应的师资,同时,又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公共政治理论课重叠。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率先开始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专业课建设,并于1993年秋季正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开设了《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

1998年,教育部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改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并且作为选修而非必修课。笔者以为,把国际政治经济学融入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机会又来了,先后在1999年和2000年发表了两篇文章, 《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国际论坛》1999年第二期)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并明确提出,“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性和指导性,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是进行该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建立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的可行之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贯穿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的基本理论线索,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当前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脉络,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战后,特别是冷战后加速改革的内在动因,了解各种不同的国际政治经济行为主体和角色的行为和互动关系,从而洞察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同时,这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当然,我的论辩还是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

尽管如此,笔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教材编写上仍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1999年,笔者和陈岳教授合著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第1版)》(以下简称《概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复旦大学樊勇明教授对该书的特色给予了如下评价:“很明显,《概论》对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互动的理解和阐述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经济相互关系的论述为基础和起点的。无论是从整体布局还是具体的论述,从标题到内容都非常严格地遵循了这一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上,《概论》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篇的视角是对国际关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这也许是《概论》的作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所作的一种探索和努力吧。”

应该说,中国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对于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至少对激发笔者本人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趣起了重大作用。也正是20多年的《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以及后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该领域教学和研究的有生力量,为后来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普及奠定了一定基础。

作者:宋新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来源:《世界政治研究》2023年第二辑 总第十八辑

    进入专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政治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723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