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芝联:西方文明与近代中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36 次 更新时间:2023-10-03 21:05

进入专题: 西方文明   近代中国  

张芝联  

 

我在这儿先提出一些问题,和大家交流,看看这些问题你们是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意思就是把这个“西方文明”和“中国近代”合在一起,然后再来分析一些问题,当然也都是和这两个方面有关系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究竟什么叫“西方”?究竟什么叫“西方文明”?这里面的内容都包括些什么?

首先就是一个地理概念。我们的西方是什么?是印度,是波斯,是现在的中亚这些地方。“西方文明”包括这些么?显然不包括。你可以说也许西方文明的源头就来自于这些地方。有一位先生说过有“两希”,一个是“希腊”,另一个是“希伯来”。可以说这“两希”是西方文明的根源。

还有,“西方”包不包括俄罗斯?大概是不包括的。俄罗斯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这有争议;但是你要说起“西方文明”的时候,一般都没有人包括俄罗斯吧?你除非是说到现在。俄国一直到苏维埃革命,包括革命后,我们在政治上恐怕都把它列为“东方”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怎么会是“西方”呢?首先从地理概念上,“西方”就是搞不清楚的。

我们现在不讲地理概念,就讲这个“西方文明”的内容,它的内容和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要知道西方文明对东方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那就要具体说出来西方文明的主体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我同意赵老师说的,就是所谓的“人权”、“自由”、“平等”、“公正”等等价值观念,而且这些已经写到联合国的《人权宣言》里面去了。而这些并不是说是哪一个资产阶级的国家的,那是第三世界人民的要求。你怎么也不能把人权这些东西当做是资产阶级的事情。咱们没有道理把自己的脑子框起来,说这个是“资”这个是“无”。以后我们就不要叫“西方文明”,我们就叫“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你总不好说是姓资还是姓社吧?因为我们也在搞现代化嘛,凡是要走现代化道路,就是现代文明。这是一个比较中立一点的说法,也就是刚才说的普遍承认的价值观念。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值得探讨的,因为你弄得不好,人家就会说你搞“西学”是搞“帝国主义”、“资本主义”。

第二个问题,“文明”和“文化”有什么区别?是“文明”包括“文化”呢?还是“文化”包括“文明”?有的历史学家就排列出来,说历史上有26个文明,但是有的已经死亡了,现在只剩下五大文明。发明这个问题的是英国人汤因比。德国人很奇怪,把“文明”和“文化”分开了,“文明”就是“civilization”,他们认为“文明”是低一级的;另外一个字“culture”是“文化”,他们认为“文化”是高级的;比如说文学、艺术、音乐等等都是属于“culture”,而造船、技术这些日用的东西、机械的东西就叫做“civilization”。很多人不大赞同这个这种用法。

我的解释是这样的,要把它们区别开来。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了,认为“文化”是比“文明”低一级。比如说“中华文化”要比“中华文明”低一级,“世界文明”就更高了。比如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但是严格说起来,应该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这些东西在一个大的文明区里面就是低一级的东西,就是“文化”,比他们高一级的叫做“文明”,所以,“文明”是很广泛的,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我认为“文明”应该有它的核心的东西,用英文说就是“identity”。这个词现在翻译成“认同”,“认同”就更低一级了。就是说个人可以有个人的认同。对一个文化,法国人可以有法国人的“identity”,英国人有英国人的“identity”。我自己从来没有这个概念,但是西方人特别重视“identity”,都在那里找。我的“identity”是什么,我的地区的“identity”是什么,我的国家的“identity”是什么,就是“认同”。这个“identity”,有的翻译是特点、特征。现代人一方面是越来越全球化,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地区化。地区的特性跟总的世界的特性对立起来了。像欧盟有2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它的“identity”。但是为什么有的国家不愿意加入呢?因为一加入就失掉自己的“identity”

自己的特性没有了,都变成共性了。所以,“西方文明”之所以称为“西方文明”,应该是西方特有的、超出国别的东西构成它的特性,这才是“西方文明”。这个时候你就要用“文明”了,你不能用“文化”。现在“文化”滥用到什么程度呢?小到什么“饮食文化”、“跳舞文化”、“厕所文化”。甚至有的报纸上还说到什么“美国的暴力文化”,这不是矛盾么?既是“暴力”,还是“文化”,暴力怎么能是文化呢?你只能说是它的表现形式,不能说是“文化”。所以,不管“西方文明”也好,还是什么文化也好,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注意里面都包括什么东西,不能随便的就去套用什么文化。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呢?下面我们会讲到,西方文明对于近代中国会发生什么影响。

第三个问题,就是刚才说的,究竟西方的文明怎么样来看中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就是一个“形象”的问题。西方、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看法是经常发生变化,是不稳定的,一个时期是这样一个时期是那样;一个时期是正面的一个时期是负面的。这需要和历史联系起来。就这个问题来讲,是一部很好的中外形象对比的历史。

从中国和西方交往的历史来看,第一个阶段就是传教士的阶段。从16世纪、17世纪到18世纪,这一个阶段300年,西方的传教士对中国的态度,基本上是肯定的,基本上是正面的。因为他们来的主要目的是传教来的,你要是把中国说成是一塌糊涂,你还能够找到信徒么?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要是把我的国家、把我的人民骂的一塌糊涂,我还怎么来信你的教?所以,他们就基本上采取一个正面的评价,而且尽可能的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所以说,耶稣会士这一派的人是开放的,比较开明的,所以能够吸引很多很多的信徒。据说到1660年的时候,已经有了16万4千信徒了,都是耶稣会士请来的。耶稣会士都是很有学问的人,数学、天文、解剖学什么的他们都会,所以得到了朝廷的喜欢。

但是,在非传教士中间,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就有两派,这就是启蒙运动里面的两个主将,一个叫伏尔泰,一个叫孟德斯鸠。他们两个的对华态度是不同的,一个是亲华的,一个是仇华的。他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都很钦佩英国的制度。但是对中国的态度就不一样了。伏尔泰就说中国是最好的,最开放的、最文明的、最宽容的、最有启蒙精神的一个国家。孟德斯鸠就和他刚刚相反。说这个国家不行,不是用法律来控制人民的,是用鞭子、棍子来维持它的统治的,所以这是一个“棍子”的专制国家。这个仗一直打到现在都没有完。所以,要研究外国人对中国的形象的看法的话,就值得去写一本书。

    进入专题: 西方文明   近代中国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全球文明史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637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