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谈论已经很多,本文意在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放在国际大格局的变动中加以讨论,这样也许能看出以前丢失的内容,从而加深我们对二战的理解。
东方战场包括两个战场:一个是中国战场,一个是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是主战场,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在国际学术界和整个世界都没有被强调出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我们要突出这一点。关于战争的起源,以前一直强调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在东方就是日本军国主义。这个说法固然不错,但我认为要把战争的酝酿向前推几十年甚至一百年,才能把问题说清楚。
1.战争的酝酿和东方战场的形成
中国战场的形成酝酿已久。1840年以前,东亚的世界体系是一个朝贡体系,中国在这个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是单大独强。但到19世纪末,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帝国主义把东亚瓜分了,朝贡体系完全解体。中国虽未成为殖民地,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英法俄德日各霸一方,美国则以“门户开放”为口号,觊觎全中国。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英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商业帝国主义。这个阶段从1840年开始,到19世纪80年代为止,其间发生过三次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这三次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门户,让外国商品无限制地涌入。因此,《南京条约》的核心内容就是通商,以香港为据点,向中国输送英国产品。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的目标也大致如此,《中法新约》提出开放边界,打开云南、广西等地的边贸。这个以贸易为主要目标的商业帝国主义阶段反映着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的历史现实。
19世纪80年代以后,对中国的入侵进入第二个阶段,这是一个列强抗衡的阶段。由于世界整体格局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抢夺殖民地的斗争遍及全球,表现在中国,就是抢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地区占据成为列强争夺的明确目标,而实施入侵的主要国家已不仅是英法,又加进了俄、德、日、美四国。彼时的英法对世界的控制力已经大大削弱,而新的工业国家德、美、日、俄发展迅速,对英法构成严重挑战,他们在中国的活动也对英法造成威胁。
具体分析这几个国家:俄国在15世纪摆脱蒙古的统治,不久之后便对外扩张。从1598年开始,俄国向东方扩张的速度极快,在150年的时间里就从欧洲直抵太平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乘人之危从中国抢占两大块土地,面积加起来差不多100万平方公里。它还把中国北方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尤其觊觎中国的东北。德国是一个后起国家,1870年才完成统一,但立刻就开始对外扩张,在中国抢占了山东地区。它还在南太平洋占领了许多岛屿,将之变为殖民地。
日本的情况比较特别,它在1868年刚刚完成明治维新,便开始对外扩张,野心出奇地大。它把东亚和西太平洋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包括整个中国。明治维新6年后它就觊觎中国的台湾,并对朝鲜动手动脚。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把辽东、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是一次明目张胆的土地侵占行为。甲午战争对中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比1840年以后历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都要大得多,原因就在于中日在历史上有过许多渊源,日本打败中国,使中国人确实感到了亡国的危险。日本的野心受到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抑制,他们不愿看到日本得到太大的利益,从而破坏列强间的平衡,因此德法俄三国逼迫日本退出辽东,阻遏了日本的野心。这个例子清楚地表明列强抗衡阶段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中国保住了它在名义上的独立。
八国联军事件更清楚地表明了这种状态,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入侵中国,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列强角逐的结果,就是把中国划分成若干势力范围,英、法、德、俄、日各占一块。美国不争夺势力范围,但要求“门户开放”,其实是要求所有的势力范围都对它开放。这个意图在当时并不为人所充分认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们才真正明白它的意义。
八国联军事件之后,“日本独吞”的阶段就开始了,这是帝国主义入侵的第三个阶段。首先,1902年出现“英日同盟”。在英国方面,这表明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已经衰落,它要找一个伙伴共同压制俄国;日本正好借助英国的力量,为它在中国的扩张找一个欧洲靠背。因此,英日同盟其实是为日本独吞中国铺下了第一块垫脚石,两年之后就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俄国,进入中国东三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日本全面侵华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大战中,欧洲国家相互拼杀,无暇顾及远东;日本则向德奥同盟宣战,而它的战略目标却在中国,它的军队进入山东。战争结束后,列强在中国的格局发生变化:俄国因爆发十月革命,遵照列宁的指示退出对中国的侵占。德国战败,它在全世界的殖民地都被瓜分,因此也就被赶出了中国。英法在整个世界的殖民势力遭到削弱,在东方尤其如此;一战结束后他们一直面对经济危机,而纳粹的崛起又拖住了后腿。这样一个国际环境对日本非常有利,到这个时候,在中国的舞台上就只剩下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了,一个是日本,一个是美国,前者咄咄逼人,后者比较隐蔽。
在这以后,日本独吞中国的过程就开始了,它占领山东,提出《二十一条》,制造五三惨案。日本的行为,一方面刺激了中国国内的反抗,包括引发五四运动;另一方面,又引起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警惕,因此有华盛顿会议对它的限制,包括解散英日同盟。但是日本国内强硬派仍认为要抓紧机会鲸吞中国,不能等到中国力量强大了,坐失侵华的最佳时机。这样,我们就看到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接下来是上海的“一二八”,以及它对华北越来越猛烈的进攻。最终,发动“七七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形成了。到了这个时候,中国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亡国,要么背水一战,中国选择了后者。从“列强抗衡”到“日本独吞”,是二战中国战场最终形成的历史转折,它把中国放在濒临灭亡的最危险点上,却也激发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决心。
再看太平洋战场的形成,先看美国的情况。美国立国的时候,只占有北美东海岸一个长条,面积不到96万平方公里。但立国后它很快就扩张,发动所谓的“西进”运动,把北美大陆的主体部分变成了自己的领土。这个过程并不像美国人经常说的那样,富有和平、浪漫色彩,事实上充满了暴力。首先,西进运动是对印第安人土地的占领,其间发生过许多战争,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其次,美国对墨西哥发动大规模战争,抢占了近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再次,它对加拿大和英国采用武力威胁的手段,逼迫他们让出大片土地。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推进到太平洋沿岸,“西进”是不是就此终止了?一般书上都这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美国继续向西推进。从美国的太平洋沿岸再往西进,它会进入哪里?显然那里是太平洋。而历史的事实恰恰如此,几乎就在大陆的“西进”刚刚告一段落,美国人便进入了太平洋。首先是北太平洋,它从俄罗斯手里购买阿拉斯加,接着又占领阿留申群岛,北太平洋很快落入美国之手,几乎不费功夫。
在中太平洋,美国的活动甚至更早。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美国就趁火打劫,迫使中国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从清政府那里获得英国得到的一切。1853年日本发生“黑船事件”,美国的军舰打开了日本的大门。美国在东亚地区还有很多小动作,比如1871年在朝鲜发动过一次武装行动。到19世纪末,美国在中太平洋的活动就更加频繁了,美国军队挺进夏威夷、威克岛、关岛,把这些地方变成了美国的领土。美西战争是美国在美洲以外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它占领了菲律宾,并且把整个中太平洋(太平洋的主体)都控制在自己手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从德国手里得到一些岛屿,把手伸进了南太平洋。所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偌大的一个太平洋几乎全都落入美国之手。但恰恰在这个时候,它与正在疯狂扩张的日本正面相撞。
日本的手也早已伸向太平洋。当美国全面推进到西太平洋地区时,它已经控制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岛链,包括库页岛、朝鲜半岛、日本本土、台湾和台湾海峡、琉球和其他岛屿。菲律宾被美国占领,第一岛链被打开一个缺口,日本人感到如芒在背;但日本也在南太平洋瓜分到德国的许多殖民岛屿,美国人视之为眼中之刺。这样,太平洋这个巨大的大洋中出现了两个相互对峙的国家,都把太平洋当作是自己的后院,太平洋从此就不太平了,日美之间的争夺最终将引发一场大战。在那个时候,第一岛链是日本阻挡美国进入东亚的一个屏障;而站在美国的角度看,这个屏障必须拆除。由此我们就看到:为什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菲律宾成为双方争夺的核心区域。
这样,我们就看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了,那是自从美国“西进”、日本扩张以来,太平洋控制权的争夺结果。在这个战场上有两个主角,一是美国,二是日本。无独有偶,中国战场也有两个主角,一是中国,二是日本。这两个战场有一个相同的主角,就是日本;于是日本成为中美两国共同的敌人。所以,当这两个战场最终都形成之后,在二战东方战线上中美联手打击日本,战争的真实过程也确实如此。
2.关于战争的几个评价问题
关于战争的进程,本文并不讨论作战本身的问题,如战役、伤亡、攻防、进退等等,仅对几个基本的评价加以探讨。
第一,中国打得怎么样?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几乎没有工业,而且内部长期混乱,政治环境很坏。日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是亚洲第一大工业国,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有着天壤之别。况且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好几年,中国几乎完全得不到国际援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能够坚持下来,打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了不起。但是1944年4月开始的豫湘桂溃退却是不应该的。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各战场都取得重大胜利,中国正面战场出现的情况,把中国军队多年来的奋斗、牺牲和国际声誉丢失众多,并且对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造成不利影响。
国民党军队采用正面作战的办法,那是德国人训练出来的,国民党军队很长时间接受德国教官的训练,采用德国人的作战方法。日本人也使用这个方法,日本军队也是由德国人训练的。但中国和日本不能相比,中国的武器、军队素质等都比不上日军,所以中国老百姓说:我们是用血肉之躯对抗日本的钢枪铁炮。战争中中国军队伤亡很大,正面作战的方法值得思考。
相比之下,敌后战场打的是人民战争、游击战争,不与日军正面争夺,而是你来了我就退,你退了我就追,你疲劳我就打,你休息我进攻。这是毛泽东主席在国内反围剿战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经验,所以敌后战场打得很好,它用非常少的兵力牵制住日军大部分兵力,这很了不起。共产党军队人数少,武器还不如国军。
这样就涉及到敌后战场的作用,也就是第二个问题,如何评价敌后战场?二战中,只有中国有敌后战场,这是一个奇观。有个别国家可能有敌后游击队,比如南斯拉夫或马来半岛,但没有像我们这样地域广大、有自己的人民政府的敌后根据地。换句话说,在日本人占领的沦陷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又把它反占领了,这种情况在整个世界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由此而体现出来,它的威望、知名度在抗日战争中打了出来。中国战场出现了非常奇怪的现象:日军在正面战场得到的,在敌后战场就丢掉了;在正面战场打赢了,在敌后战场就打输了。豫湘桂战场一溃千里,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敌后战场开始反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发展到近300万人,其中正规军90万,武装民兵200万,抗日根据地也扩大到95万平方公里。在战争中,日本人已意识到这个现象,当时的战地指挥官就说到这个问题,战后日本的战史研究也提到该问题。我们把这个现象放在中国抗战的大格局、再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更大的格局中去看,(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钱乘旦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战争史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战争史专题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3653.html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8月15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