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重修”政府与市场,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背后的道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1 次 更新时间:2021-12-03 22:05:53

进入专题: 有为政府   有效市场  

李稻葵 (进入专栏)  

  

   本文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新浪财经2021年会暨第14届金麒麟论坛的线上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新浪财经年会暨第十四届金麒麟论坛。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咱们不可能在线下聚会,也缺少了近距离跟各位嘉宾交流的机会,略有遗憾。不过我们利用高科技的方式,线上讨论。

   刚才杨伟民主任,还有刘世锦理事长,还有刘尚希所长,他们讲了非常重要的观点,我都同意,我期待着有机会线下再跟他们深入地学习、交流。另外,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的朱民院长,还有安格斯·迪顿,他们的发言我也非常非常期待。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这么一个话题,中国经济在未来若干年包括明年基本的格局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准备?

   首先,我想讲我一个观点,恐怕中国经济未来若干年运行、发展可能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从五年整体来看,是我们改革开放过去40多年以来,可能是最困难的一个时期。

   先说国际。疫情之后,我的推测,恐怕有三个对我们整个经济发展乃至全球发展不利的重大因素,不可掉以轻心。

   第一个因素,由于在应对疫情期间,各国政府发了很多债。为什么?他们要扩大财政支出,他们要救济社会上直接受冲击的这群人。所以,债务水平提高得非常多。我粗算了一下,全球政府的债务水平提高了18%,以GDP为分母,相当于增加了18%GDP的量。这么多的债务在疫情走了之后,一定会形成全球经济运行的一个包袱。现在实际上已经看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美联储要逐步地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的汇率随着这个政策的退出,一定会不断地上升,对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带来新一轮的债务危机。这是第一个要素,我称之为债务衰退,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这对中国外需市场的影响一定不可忽视。

   第二个世界经济重大不利因素是什么呢?就是产业链重新的布局。我们在疫情前,有一个全球化运行相对有效的产业链,中国是一个最大的生产地区,但是疫情爆发以后,很多发达国家在疫情前就开始说的一件事情现在开始凸显出来了,他们认为这么依赖中国经济,对他们自己未来的经济安全是不利的,要减少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产业链要重新布局,很多从前在境内生产的很多生产能力会逐步逐步地调整到发达国家,或者是其它的新兴市场国家,这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绝不可掉以轻心。

   第三个我们一定要关注的(因素)是什么呢?我称之为“碳衰退”。发达国家现在在减碳的问题上最积极,如果你追究一下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在呼吁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的是哪些国家呢?第一是英国,其次是北欧。

   坦率地讲,在科学领域,气候变暖是一个自然的大周期的过程,还是人类活动带来的,还不能说有百分之百确凿的证据。但是几十年前,英国就开始讲了,北欧也跟着发出倡议。

   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英国也好,北欧也好,他们心知肚明,一旦气候变化,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经济,对他们社会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大的。

   为什么?因为他们这些国家的纬度是很高的,伦敦在英国的南部,可是伦敦的纬度跟咱们哈尔滨一样高,但是伦敦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气候非常温和。所以,那个地方得益于什么呢?为什么纬度这么高,但是又气候温和呢?得益于大西洋暖流。整个北欧也一样,北欧的纬度也更高,瑞典到了北极了,但是它的气候相对是温和的。

   这就是很多人讲“工业革命在英国起源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什么?因为那个地方气候温和,很快就解决了农业问题,很快就解决了畜牧业问题,总的来讲风调雨顺,能腾出手来有积累才能搞工业。所以,英国和北欧这些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是最关注的,他们一直推动着全球在减碳问题上不断发展,他们现在急于求成,一定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限制传统能源的使用、化石能源的使用。

   这一限制以后,全球经济一盘棋,化石能源的价格一定会上升。化石能源价格一上升,对我们工业化中后期的还有很多百姓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的经济体而言,影响是最大的,对我们经济带来的负面的冲击是最大的。

   所以,我称之为“碳衰退”,弄得不好,全球就出现“碳衰退”。碳衰退同时还会引发通货膨胀,因为碳的价格一涨,整个用碳的产品的价格和服务都会上升。所以,国际市场警惕三大衰退,一个是债务衰退,一个是产业链衰退,一个是碳衰退。

   国内的经济也不可太乐观,从表面上看,我们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内需不足。再稍微讲细一点。

   一个是,老百姓的需求现在不能说是很旺盛的,“双11”现在的增长速度20%以下了,网上消费的热情不像以前那么狂欢上升了,为什么百姓的需求下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工资的上涨没有跟上,百姓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跟GDP基本上是同步的,并没有超出多少。

   再加上我们有大量的本来可以消费的这部分人群,他们在农村或者是在城里打工,还没有获得城市百分之一百居住的权利。所以,这个需求没有释放。

   同时,很多企业家比较迷茫,找不到投资方向。最近半年以来,我跟很多企业家交流,大家共同关注一个问题“我投哪儿呢?如果不投金融市场,我如果投实体经济,有什么方向可投?”找不到方向。很多产业现在国家限制,也应该限制,要防止资本的有序扩张,我们百分之百都要支持国家的政策。但是大家总得找一个新方向,地产现在下行,带来一系列各种各样的观望,投资者观望、消费者观望、买房子的人观望,地方财政也更加困难,很多地方的实体经济又找不到投资的方向,教育培训肯定是要调整的行业,娱乐业也是国家要有很多监管政策出来。这就是中国经济内需不足的一方面。

   再往下分析,为什么内需不足?我的理解是,我们传统的长期依赖的内需领域正在退去,像房地产,老百姓要置业、要装修,带动家具的成长。百姓要买汽车,带动汽车上下游发展,传统的这些产业饱和了,甚至要下行了,但是新的需求又没上来。

   新的需求在哪里?新的需求、新的增长点,如果让我高度概括,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就是两条。一条是还没有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这10亿人口,这10亿人口大部分在农村,中年人进城打工了,但老人和孩子还住在农村,这10亿人口中间,至少4个亿应该有希望用15年的时间把他们吸引到城里来,在城里安置,成为新的中等收入人群,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这10亿人口中的大部分人身体是健康的,受到比较好的九年义务教育,汉字没问题,不仅能读、能说、能写,普通话都没问题,而且你给他个操作手册,告诉他怎么操作一个订单,怎么送外卖,他们是非常熟的,没问题,劳动技能是有的,身体是健康的。

   年龄虽然逐步在成熟,不能说很年轻了,但是他们的干劲是非常足的。跟印度甚至跟泰国东南亚国家横向比较,我们这10亿人口的人群干劲是很足的。

   我跟很多企业家交流,他们到非洲,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他们很恼火、很痛苦的一点是当地的劳工小富即安,你给他发了工资,他过两天不来上班了,他喝酒去了,喝完酒之后没钱了又来上班。我们没这个问题,我们这10亿人口中间,绝大部分的百姓是非常非常勤奋的,绝对有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不断奋斗的进取之心。

   这一条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是中国经济长期能够保持增长的肾气所在。中医讲肾气,就是生命力所在。但现在这个潜力没发挥出来,城镇化受阻。

   第二个我们新的增长点是产业要升级,产业升级里说的非常多的是通过科技让产业变得更有效率、竞争力更高、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除了这个之外,产业升级还有一方面,就是从传统的产业变成绿色的低碳的产业,这个过程需要投资,产业升级离不开投资,说得更明白一点,不换机器设备,不换工厂,怎么能够绿色呢?怎么能够低碳呢?一换机器设备,不就是投资了吗?投资就会拉动经济。

   所以,这两条,一个是10亿人口的这个课题要破题,10亿人口怎么能够让他们纳入现代化生活的轨道,纳入共同富裕发展的轨道,这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增长点。

   第二,怎么能够实现产业的科技升级和低碳化,引发新一轮投资。很可惜的是目前这两个增长点还没有营造出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经济目前出现了困难,今年第四季度和去年第四季度同比,今年第四季度弄不好会到4%以下。明年如果我们疫情控制得还不力,如果碰到一些重大冲击,我们的经济可能面临一个“保5”的问题,怎么样能维持在5%以上。短期的肯定我们要充分充分意识到,一定要意识到,千万不能盲目乐观,一定要意识到经济工作也是要有勇气,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才能够保持它的健康增长,才能成为民族复兴的根基。经济是根基。

   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怎么才能够释放出我们经济的活力,怎么才能让中国经济仍然充满着活力,把充满着的肾气释放出来,变成我们强劲的动力?肾气营造出我们整个身体正常的气血,而不是越走越慢,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释放我们的增长潜力。

   怎么释放增长潜力?还是要回到让市场在资源分配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我想结合我们的工作,我讲一个概括性的道理。

   应该像上课一样,重修政府与市场经济学。什么是“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就是把政府的行为放到经济分析中去,去理解我们的经济运行,更好地制定经济政策,就是要真正地把政府的行为调整到位,才能够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够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

   所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背后的一个深层次道理是什么呢?政府自身的激励要对,政府自身的行为也要对。如果政府自身的行为、自身的激励不到位,就乱作为了,就不是有为政府,是乱为政府,这个我们是不愿意看到的。

   怎么样才能把政府的激励调整到位,才能够促进政府变成有为政府呢?我讲我的一个观点。一定要加强各级政府的激励,这个激励当然包括政治上的激励,同时也必须要给各级政府包括地方政府足够的经济激励。

   什么是“经济激励”?经济激励并不是说给单个政府官员的工资要给够,不是这么简单,各级政府本身也是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它有非常明确的经济激励,包括要给它留足够的财政收入,那它才有动力去谋发展。大家说你说得太抽象了,能不能具体说,好,我们具体讲,两件事,这两件事情如果能够逐步逐步调整到位,我相信我们中国经济经过一段时间调整,我们能闯过目前的这一关,就是经济增长的下行、国企的三大衰退。

   第一个具体事情就是一定要给地方政府足够的经济激励,让它去促进城镇化发展,让它去主动地吸纳外来人口,让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中国经济去吸收那还没有纳入中等收入群体的10亿人口,让他们进城。

   这10亿人口大量还在农村,即便进城,在城里也没有正式居住的身份,没有户籍。所以,要给地方政府足够的激励,让他们去促进城镇化,让他们去把我们的经济规模做大。

   目前是没有激励的,为什么没有激励?很简单,因为过去十几年以来,地方政府主要在经济问题上忙活一件事,主要是搞基础设施建设,像机场、高铁、城市道路、城市花园,非常好,没有问题,应该做。基建应该先行一步。

但是到目前是什么情况呢?目前是基建搞得非常不错了,(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李稻葵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有为政府   有效市场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0090.html

1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