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陶渊明
这条线在楚材的增色下还在继续延伸,那么,我们不禁会想:耶律楚材诗歌中的这种隐逸情怀对与他同时代和稍后时代的人是否产生了影响呢?仔细研读元代的诗歌后,我们不难发现和他类似的隐逸情怀。
查洪德先生曾指出元代的隐逸之风十分盛行,而且隐逸意识比隐逸之风更加盛行。(查洪德《元代文坛风气论》,第二届元上都遗址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与耶律楚材几乎同时代的许衡也有着相似的隐逸思想。他在《病中有感》中写道:“如何藉我知音力,五亩耕归沁北村。”在《辞召命诗》中写道:“留取闲身卧田舍,静看蝴蝶挂蛛丝。”耶律楚材稍后时代的刘秉忠看似与忽必烈成就了一番君臣之间的风云际会,但他真实的内心也存在着隐逸的思想:“华屋山丘都是梦,且图沈醉卧烟霞。”(《山家》)虽然他的归隐与他佛门弟子的身份有很大关系,但是他与耶律楚材的地位和隐逸情怀是类似的。许衡和刘秉忠等人的隐逸诗歌同样平实浅近,与耶律楚材的这类作品十分相似,可以推测是受到了楚材隐逸诗歌较大的影响的。至于元代南方的隐士以及元中期、后期的诗人,他们诗作中流露出的隐逸情怀虽说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受到了耶律楚材的影响,但是楚材作为元初政坛最具影响力的文人,其诗歌的流传度是非常广的。其光芒虽没有被后来的每一个文人所吸收,但是他承前启后的位置基本是公认的。
四、 结语
“四海干戈尚未平,不如归隐听歌声。”(《过济源登裴公亭用闲闲老人韵四绝复用前韵》)當我们深入了解耶律楚材之后,便能体会这样看似矛盾的诗歌之下的辛酸。宋子贞在《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中评价:“公以一书生,孤立于庙堂之上,而欲行其所学,戛戛乎其难哉!”我们过去只看到了楚材表面的风光高位,却没有发现他一心为国的抱负和战战兢兢的心态。但是,即使心中有千头万绪的复杂情感,耶律楚材仍然为元朝统治的巩固和儒学的推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努力为国举荐人才。“三齐电扫何须郦,六国雷驱不用秦。”(《过天德和王辅之四首》其一)总体来看,他仍是积极入世的“东丹八叶孙”,是高居庙堂的“孤独者”。但是,现实的艰难也让他常常在诗歌和佛教的“湛然”中隐逸。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进入专题: 陶渊明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诗词歌赋鉴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411.html 文章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2021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