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新型政党制度
注释:
[①] 本文对结构的定义借鉴了周光辉、彭斌对国家权力结构的定义。参见周光辉、彭斌:《国家自主性:破解中国现代化道路“双重难题”的关键因素——以权力、制度与机制为分析框架》,《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5期,第14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42页。
[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1页。
[3] 周淑真:《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基于内涵要义、演进逻辑与结构关系的分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4期。
[4] 田改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3期。
[5] 李新廷:《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逻辑、制度模式与独特优势——一个政党中心主义的分析框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6] 罗峰:《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及其发挥——人民政协视角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1期。
[7] 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8]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9] 青木昌彦:《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周黎安、王珊珊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6期,第34页。
[10] 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9、75页。
[11] 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12] 河连燮:《制度分析:理论与争论(第二版)》,李秀峰、柴宝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页。
[13] 秦亚青:《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83页。
[14]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第11页。
[15]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4页。
[16]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4页。
[17]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2页。
[18] 《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
[19] 《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5日,第1版。
[20] 林尚立等:《新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页。
[21]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2012-2017),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第144、8、120、142页。
[22] 王立峰、刘燕:《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的构成要素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第74页。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用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
[24] 李春憬:《依规协商:新时代的政党协商》,《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第4期,第82页。
[25] 赵子尧:《当代中国政治惯例研究》,《思想战线》2014第3期,第137页。
[26] 陈喜庆:《当代中国党际领导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07第4期,第4页。
[27] 周淑真:《政党政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23页。
[28]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人民日报》2013年2月8日,第1版。
[29] 梁丽萍:《参政党民主监督的理论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第46 页。
[30] 赵大朋:《政党类型学视域中的使命型政党:体制框架、产生逻辑与中国实践》,《理论月刊》2021年第3期,第79页。
(本文发表于《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6期)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876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