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哲学史的对象、内容和范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64 次 更新时间:2021-08-05 16:23

进入专题: 哲学史  

冯友兰 (进入专栏)  


每一种事物,都包含其本身的特殊矛盾。对于这种特殊矛盾的研究,就是关于这种事物的科学的内容。这种特殊矛盾,也就是这门科学研究的对象。

哲学也有其特殊的领域,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哲学与其他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哲学的研究不是关于某一种事物,而是关于一切事物的总体。它所研究的不是某一种事物的特殊矛盾,而是一切事物的总体的基本的根本矛盾。一切事物的基本是运动着的物质。由物质生出思维。可是思维在出生以后,就跟物质成为对立面。在运动之中,有暂时和相对的静止,可是有了静止以后,与运动也成了对立面。唯物主义哲学和辩证法观如实地反映这种客观情况。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是第一位的,思维是第二位的;辩证法观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并且认为,运动是对立的统一和质的飞跃。唯心主义哲学和形而上学观把这种客观情况的某一方面,片面地加以夸张和歪曲,认为思维是第一位的,物质是第二位的;形而上学观或者不承认运动的真实性,或者把运动了解为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两种“主义”和两种“观”的矛盾和斗争,就构成哲学的主要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认识论的根源。人是自然的产物,可是在有了人以后,他又是自然的对立面。在原始社会中,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对于自然完全不了解,也完全没有抗拒和改造的力量。自然对于人是一种具有无限威力的、无法制服的力量。不但如此,人对于社会以至他的自身也都是不了解的。他对于一切都有一种自发的恐惧和敬仰,形成为对于事物的自发的崇拜。这就是自然宗教。在自然宗教的基础上,在剥削的统治阶级的鼓励下,具有神学体系的宗教发展起来。哲学唯心主义就是具有一种精致形式的神学。

即使在原始社会中,人也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就开始与自然作斗争。从斗争得来的知识,就是原始的科学。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科学的萌芽发展成为包罗万象的科学。科学所根据的,自觉的或不自觉的,理论基础,就是承认自然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观。哲学唯物主义就是这种自然观的自觉的体系。

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的成员都从事于同样的劳动。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成员之间有了分工。先是生产部门之间的分工,后来又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即孟子所谓“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分工。劳心者不从事于生活资料的生产,脱离了与自然的斗争,专凭他的“心”思维。这就很容易过分强调心和思维的作用。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形成为一种思想体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体系。

劳力者专门从事于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随时都在与自然作斗争。他深切地体会到,客观情况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这就是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认识。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形成为一种思想体系;这就是唯物主义的体系。

总起来就是说,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源是人在生产斗争中的体会,是跟科学相联系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源是脱离生产斗争的幻想,是跟宗教相联系的。

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但是它是哲学这个统一体中的一个对立面,也是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有的环节。列宁说:“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相反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唯心主义就是僧侣主义。这是对的。但(“更确切些”和“除此而外”)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四一一页)这是唯心主义的又一根源。

这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根源。除此之外,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阶级根源。

就人类知识的体系说,哲学是人类知识最高的总结(当然不是最后的总结)。它是人在生产斗争中所得的自然科学的知识的总结,也是人在阶级斗争中所得的社会科学的知识的总结。在社会结构中,哲学是上层建筑的最上层。上层建筑是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哲学通过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伦理、美学等观点,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在知识体系上说,它是这些观点的总结;因此,它也就是这些观点的根本原则和理论根据。

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经济基础都是一个阶级所统治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它的上层建筑为这个基础服务,也就是为这个统治阶级服务。每一个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都需要一个官方哲学,为它的经济的,政治的制度作辩解,为它的政治、法律、伦理、美学等观点作理论的基础。

在阶级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所需要的就是唯心主义哲学。一则因为,这是它所比较容易理解的哲学(其理由如上面所说),再则(这一点更重要),它不利于它所统治的人民正确地认识世界。它利用宗教和唯心主义麻醉人民,使他们安于现状,死心塌地受它的剥削和统治。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使人对于世界有正确的了解,即使古代的素朴唯物主义和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也都使人对于世界有比较正确的了解。它推动生产,破除迷信,批判现状。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它经常是进步的革命的阶级的战斗武器。即剥削阶级,在其上升阶段反抗旧势力旧传统的时候,也是用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武器。但是在它取得统治地位以后,它立即放弃了唯物主义,改用唯心主义哲学为其统治的工具。这是一个历史规律。

就阶级根源说,唯心主义,一般地说,是为阶级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所支持的,它本身也就代表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唯物主义,一般地说,是为革命阶级或社会中的先进集团所支持的,它本身就是革命阶级的世界观。

从上面所讲的,也可以看出来形而上学观和辩证法观的认识论的和阶级的根源。在阶级社会中,剥削的统治阶级,脱离生产,专门“劳心”,在“象牙之塔”中的沙发中,当然觉得静止是普遍的,而运动则只是静止的扰乱和破坏。他们认为,即使有运动,也不会引起现状的质变,暂时的扰乱终究是要恢复原状的。他们的阶级利益也在维持现状,以保存他们的既得利益。这种思想成为体系就是形而上学的宇宙观。

近代科学的发展,在一个阶段中,强调对于事物的分类;这也加强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

“劳力者”正是相反。他们在生产劳动中,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也认识到自然界在他们的劳动中的改变。在这种过程中,他们当然认识到运动是普遍的,静止只是运动的暂时的、相对的、表面上的停顿。他们承认运动的本质在于质的变革。他们的阶级利益也在于对于现状作质的变革,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这种思想成为体系就是辩证法的宇宙观。

彻底的辩证法是为剥削阶级所畏惧的。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它的神秘姿态上,是德意志的流行品,因为它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但在它的合理形态上,辩证法却引起资产阶级和他们的代言人的烦恼与恐怖,因为它在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它的否定的理解,它的必然消灭的理解;它对于每一个生成了的形态,都是在运动的流中,就它的暂时经过的方面去理解;它不由任何物受到威胁,就它的本质说,便是批判的,革命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十八页)因为如此,辩证法的宇宙观总是为进步的、革命的阶级服务的,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总是为保守的、反动的阶级服务的。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利益,在于保持自己的存在,决不肯自动让位于革命的、进步的阶级。这两个方面,在激烈的斗争中,各有其在思想战线上的工具。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就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的反映,同时也就是其斗争的一部分。就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说是如此。就其认识论的根源说,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是科学与宗教的斗争在哲学方面的反映,也可以说是科学与宗教的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宗教不会自动让位于科学;必须经过激烈的斗争,科学才能取得其应有的地位。

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和认识论的根源看,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两个对立面的斗争中,唯物主义不断胜利,因为它是跟科学与生产相联系的,是和进步的、革命的阶级相联系的。这也就是说,它是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一致的。

哲学中的对立面,不仅互相排斥、互相斗争,而且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这将在下节讨论。现只说,唯物主义的不断胜利以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和转化都是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进行的。这个过程,特别是其规律性,就是哲学史的对象。

哲学史不是也不可能客观主义地处理它的对象。哲学史本身也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史家本身也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他所写的哲学史必然是从他的阶级观点出发,为他的阶级利益服务。

在历史中,先进的阶级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它总是革命的、批判的。无产阶级是有史以来的这种力量的最高峰。科学的哲学史承认这个历史事实,因此,也承认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是推动哲学和历史前进的动力。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的、批判的思想是其时期的哲学思想的主流。它根据这种精神,对于历史中的各个派别的哲学思想进行批判和估价。只有这样才符合于无产阶级的利益,也符合于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总起来说,哲学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也是辩证法观与形而上学观斗争的历史,同时也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不断胜利的历史。这就是哲学史研究的内容。

哲学史的对象和内容既已确定,它的研究范围也就可以随着确定了。对于范围的问题,应该没有不同的意见,可是事实上还是有争执的。

哲学是一种世界观。任何阶级的人,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有他自己的世界观。在思想战线中的别的部门也牵涉到世界观的问题。这些部门的著作之中,也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种世界观,特别是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世界观的反映是很显然的。

因此,在决定哲学史的范围的时候容易失之宽泛,把原来不是哲学的著作也作为哲学史研究的对象。这样,哲学史就跟历史科学中的别的部门划不清界限。

例如《水浒传》里边,也有不少农民起义和辩证法的思想。但是,这些思想,在《水浒传》中,是用形象思维的形式,不是用逻辑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水浒传》描写了三打祝家庄的过程,在描写中反映了作者的辩证法思想。但是作者并没有用逻辑思维的形式作出一些理论。因此,《水浒传》是一部文学的作品,是文学史研究的对象,不是哲学史研究的对象。

在哲学战线上,主要的斗争武器是反映各个阶级利益的,以逻辑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哲学史就是这些思想的发生、发展、互相斗争和互相转化的历史,同时也是历史中先进阶级的哲学思想,唯物主义思想,不断胜利的历史。哲学史工作的任务,主要在于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分析这些思想,指出它们的认识论的和阶级的根源以及它们的社会影响,由此,对它们作出恰如其分的批判和估价。这是哲学史的主要内容。这种内容也决定了哲学史的范围。


(选自冯友兰《三松堂全集》)


进入 冯友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哲学史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总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790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