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视频正在“吞噬”互联网:重新思考数字化之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36 次 更新时间:2021-07-27 15:15:40

进入专题: 数字化  

胡泳 (进入专栏)  

  

   未来表达:往下碎和往下“演”

   1月19日,2021微信公开课Pro版的微信之夜上,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表示,视频化表达会成为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一个主题。

   “虽然我们并不清楚,文字还是视频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从个人表达,以及消费程度来说,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方向发展。”张小龙说。

   我仔细地看了张小龙的“微信公开课”,在朋友圈里写下数点评论:

   随着视频重要性的提高,文本,长期以来作网络交流的实际手段,其重要性不断走低。文字陨落而视频兴起,张小龙(或其他任何人,包括我)如果假装知道这个趋势的长期影响,那将是荒谬的。诚实的答案是,我们根本不知道。

   大社交媒体平台将自己化身为视频平台,不自微信始。FB早就这样做了。通过算法,视频传播正在得到更大的促进,所以,我们可以问张小龙,如果视频化表达成为下一个十年的内容主题,是不是腾讯也与有荣焉。不过他一定会说,这种变化是用户驱动的,是一种有机的转变。因为FB正是这么回答的:平台的转变只是追随了用户而已。

   历史上,文字曾经是少数人的特权,现在,在视频无所不在的包围下,我们有可能看到,文字再度沦为少数人的游戏。视频迎合底层,文字满足上层,但底层市场更大,一定会挤占上层市场的空间。大概从印刷机发明以来,我们还没有见到过社会的趣味和偏好被底层大规模决定的情形。

   所以,当FB和微信在其平台上预测文字的终结之后,作为少数的文字爱好者,你该怎么办?第一,尽情地哭吧!第二,是时候寻找一个新的社交网络了。

   一位在我此条朋友圈下留言的朋友说:你多虑了,文字还会继续传递下去的。我回答:一个东西是不是还存在,和它是不是主流,完全是两回事。

   另一位朋友说:“哎,特别不理解,文字的力量,这么多人体会不到吗。”是的,没错。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文盲率仅为4.89%,但即使在这么大面积的中国人都识字的情况下,阅读文字仍然是一道巨大的门槛,更不必说用文字表达自己了。

   张小龙说:“互联网历史上,个人在公开领域的表达方式一直在演变。最早的时候,需要你会写HTML来做网页。后来有了博客,博客之后是微博这样的短文字。现在是图片和短视频。演变的方向是往更能被普通人生产和消费的方向去走的。所以会体现为更短更碎片化。”

   他甚至预测,内容形态的下一步是直播。

   如果他说的趋势是成立的,那么,仿效多年以来文化精英分子对流行文化的形容——现代社会的文化产品为了迁就没有素养而又缺乏耐心的消费者,永无休止地往“白痴化”和“弱智化”的低端方向发展,所以是一个往下笨(dumbing down)的进程——

   我们可以相信,未来的个人表达,将是一个往下短、往下碎、往下“演”的进程,因为短视频显然比文字更能够直观地展演自己,而直播,则连演都不用演了,只需把360°网络摄像头架好,随时随地地把生活中的各种片段搬到网上,供一众看客围观就好了。

   文字:在变暖的地球上徘徊的三角龙

   并不只是张小龙一个人这么想。

   早在人类刚开始为新的全球性交流论坛的扩大而奋斗时,数字领域的杰出思想家克莱·舍基(Clay Shirky)就提出了有说服力的论据,断言互联网将使我们更具创造力——哪怕只是发挥大众所有的“认知盈余”的很小一部分(舍基的两本畅销书《人人时代》与《认知盈余》,都由我翻译成中文,马化腾还为第二本写了推荐序)。

   充分利用认知盈余的结果,是大规模业余化(mass amateurization),无计其数的业余发布者开始共享内容。

   Facebook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使每个人都成为作者的同时,它也成为全世界亿万用户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生活经验的首选媒介。

   然而,再过数年,创造力的方向可能会大为不同。Facebook相信,在其平台上,文字正走向末日。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早已押宝他的社交平台的未来,将取决于视频以及越来越沉浸的形式,例如虚拟现实。

   Facebook欧洲、中东和非洲业务负责人妮古拉·门德尔松(Nicola Mendelsohn)走得更远,指出统计数据表明,书面文字几乎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动态影像和语音。

   门德尔松对视频表达表示了强烈的好感,“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信息向我们涌来,而讲故事的最好方法实际上是视频。它可以在更快的时间内传达出更多的信息。因此,向视频转移的趋势实际上有助于我们消化更多的信息。”

   其实,有一点她没有明说:视频比文字能够更多地增加用户时长,也比文字更容易被分享、评论和点赞。Facebook的商业模式依赖于人们点击、共享和参与内容,无论其有关什么(模因、意见、鸡汤、新闻和八卦),也无论其以什么形式出现(文字、图片、音频、短视频、长视频和直播)。

   一言以蔽之,Facebook的业务就是要让人分享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只要人们参与并停留在平台上,对平台就好处多多。

   如果人们花更多时间观看视频并与之互动,那么创作者就会创作更多的视频内容,而平台也会在算法上更多地向视频倾斜,最终形成视频整个“吞噬”互联网的局面。

   等到视频互联网席卷一切之时,你说它是用户驱动的呢,还是平台转移资源支持的结果?恐怕难以说清。反正,用户一向是互联网公司从事各种行为的上好招牌。

   无疑,Facebook会表示,是用户的偏好在推动从文本到视频的转移。好吧……或许这样说也没错。

   但是请考虑一下,Facebook全力支持其实时视频服务Facebook Live。并且请注意,Facebook Live是通过Facebook(而不是YouTube)托管和使用的内容。更不用说所有来自Facebook视频广告的财源了。

   然后请得出自己的结论。

   然后再去仔细琢磨一下张小龙给出的微信数据,和他的一个推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频化表达其实越来越成为普通人的习惯。最近5年,用户每天发送的视频消息数量上升33倍,朋友圈视频发表数上升10倍。”

   张小龙还说:“我们从来不会关注用户在微信里停留的时长,那不是我们的目标。”外界恐怕不这么认为。对“碎片化”时间的争夺,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抖音和微信之战的核心(最新消息:抖音已正式起诉腾讯通过微信和QQ限制抖音分享,违反了《反垄断法》)。

   放眼全球,很明显,TikTok、Snapchat和Instagram等社交应用程序正在模糊社交媒体与娱乐之间的界线,从而导致更多的消费者时间竞争。

   那么,文字果然就会在这样的争夺战中成为绊脚石?根据一些研究,大脑处理视觉比文字要快60000倍,视觉辅助可以将学习效率提高多达400%,而视频被视为最有效的营销工具。

   在门德尔松发表那番“文字的终结”的高论的时候,有那么一会儿,屋子里一片寂静——毕竟,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如此重要的缔造者,似乎不该这么轻易就给打发掉。

   门德尔松安慰大家说,不要紧,文字不会彻底消失的,“你不得不为视频编写文字”。

   “不得不。”我们的文字就像最后的三角龙,在越来越温暖的地球上徘徊。

   互联网的“扁平化”:不是你希望的那种

   也许大家尚未意识到,我们对数字视频的狂热需求(特别是点播流式传输),已悄然改变了互联网。

   根据思科公司的预测,到2022年,在线视频将占所有消费互联网流量的82%以上,是2017年的15倍。

   发生这种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种特殊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展,为的是让观看者可以不受干扰地享受视频。

   它就是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由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拥有的私有网络,一些公司专门从事其运营,与互联网的核心流量路由并肩运转。

   根据研究公司TeleGeography的数据,网络的改变已经非常明显,以至于如今流经互联网的所有流量中,几乎有一半实际上是穿越了这些并行路径。

   从事全球网络测度的专家对所发生的情况有个描述:这叫互联网的扁平化。数十年来,数据在互联网上的路由方式第一次发生根本改变:互联网原本被认定为由网络提供商构成的分层体系,大约有十几个大型网络组成了互联网的“骨干”。

   而今天,互联网的分层消失了;新的结构意味着,像Google和Netflix这样的内容所有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大的权力,来控制其内容到达最终消费者的方式。

   互联网的重构,导致网络上最大的公司与拥有管道的传统运营商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在大多数发达的互联网市场中,少数大型ISP占据主导地位,部分原因是它们可以与视频提供商所运营的CDN相互对等,从而保障其客户所需的快速视频访问。

   而内容公司会发现,假如没有自己的特权CDN,将很难与互联网巨头竞争。最终,消费者只有将更多的选择,交给拥有互联网内容和传输手段的少数公司。

   大约在十几年前还并非如此,因为视频缓冲让人烦恼,人们并不观看多少网络视频。

   这是缘于互联网迅猛发展,数据必须穿越越来越多的网络,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意味着某些类型的内容(例如视频)需要持续的数据包流动,无法在一定距离上可靠地进行流式传输。

   而非视频内容,例如文本和图片,传输效果更佳。CDN通过大大缩短数据包到达目的地所必经的距离来改变这一切。

   使用CDN网络,数据很少需要上达骨干网,而是在网络的边缘绕过它。CDN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其内容,而不是依靠一台中央服务器来解决问题。

   你或许会问,“扁平化”在互联网上难道不是一个好词吗?至少CDN为我们提供了自由流动的视频流。

   可代价是什么呢?一种思考的方法是:如果明天由分层结构连接的“共享”互联网消失,你仍然可以获取少数巨头的服务,这对于有能力支付订费的用户以及有能力支付CDN的公司来说非常有用,然而它对于互联网上的其他内容就是灾难了。

   换句话说,充满讽刺意味的是,“扁平化”的互联网也是少数技术公司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至少在美国,视频目前并不是在互联网上流动,而CDN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处理方式,会将很多人丢弃不管。

   中国当前CDN覆盖率不超 20%,与北美成熟市场50%的覆盖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可以预期,随着网络的日益视频化,中国的网络结构也会向北美看齐。根据沙利文数据预测,未来五年,中国CDN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保持30%。运营商、云计算巨头、互联网企业等强势介入,正在重新洗牌CDN行业。

   互联网重新变为只读网

今天的互联网离它之前的民主平等神话,(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胡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数字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新闻传播学 > 新媒体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7730.html

2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