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有: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82 次 更新时间:2021-07-15 22:40

进入专题: 解放军报  

朱康有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重视对社会发展之“势”的分析和把握,强调思想文化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文明一大特征。《孟子》中载,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老师啊,周文王那么大的仁德,都没能够使天下归于周;现在您却说用王道一统天下易如反掌?孟子引用齐国俗语“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时则易然”。农业社会中,手中固然有锄头等好工具比较重要,但想要种出好庄稼、有好收成,还要看天时。与此相似,治理政策可否在社会中推展、实施,除了人的智慧仁德之外,也要看情势发展的脉络、前景。“势”在“时”中变,故二字往往连用为“时势”。“势”久则难变。而一旦新“势”形成,时机成熟,则有可能事半功倍。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谓“势”,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过程的必然趋势,并常常将之与“理”作为一对范畴,认为“理”为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中所蕴含的规律性。战国时期商鞅较早把理与势对举,“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意谓圣人懂得必为之势,顺应形势,制定“必治之政”。以客观存在的“理势”来论证社会现象的产生与消亡,较之以“上帝”、“天命”或纯粹的“圣人之意”来说,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上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唐代柳宗元提出,分封制的产生“非圣人之意也,势也”,被郡县制所代替也是由“周之败端”所形成的客观形势决定的。明末清初王夫之认为“势之必然处见理”,提出“依人而建极”,根据人的努力来建构社会“中正之道”,肯定历史前进过程中人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价值,揭示了“理势合一”、“理势相成”的历史观,从而超出盛行的纯粹善恶道德评价标准。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在把握中国进步、乘驭世界历史发展大势中,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开辟出新的方向和正确道路。百年实践历程,举世瞩目成就,大业复兴在即。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之质疑,不难发现: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行动指南武装头脑,运用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与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国情相结合,凝聚、调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伟力,于五千年文明赓续中开出社会主义实践新天地。在把握“势”、洞察“理”上,这就极大地摆脱了历史上一些杰出思想家靠睿智卓见所带来的片面性、局限性、抽象性。

与物质世界规律类似,人类社会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历史过程”,任何人、任何集团和党派都不能随心所欲、自作聪明去创造历史,应“顺势”而为。同时,人类历史又是由人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构成的,是“合力”的结果。习近平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所谓“观势”“用势”,即认识和运用规律,就是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表现。短期看,或有势大、势小、势险等分别,但长期看,“兴势”“失势”表明,“势”可转化,关键看它是否合乎“理”。

“乘势”之说,意味着人类认知和驾驭规律的重要性。“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则亡。”有了理想,有了才能,还要待时而作、顺势而行,才能取得成功。一是从历史长河中分析演变机理。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最终是由物质生产力并将走向社会化的客观趋势来决定的。在这一总趋势下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历史大势,抓住时机,做好当下的事情。二是从时代大潮中探究历史规律。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的呼声反映了时代大潮。政党也好,统治集团也好,都要顺应民意,才能无往而不胜。民国初年,共和观念浸入人心之时,还想复辟的袁世凯、张勋等人,由于不懂时势,即败得很惨,“倍时势,而能成事者寡矣”。三是从全球风云中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波燏云诡的国际局势中运筹帷幄,掌握主动,善于应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总之,在“大变局”中“树立大历史观”,才能为“乘势”打下基础。以此,我们就不会拘泥于历史的枝枝叉叉,而在历史的偶然性、曲折性、艰巨性中不迷茫、不动摇。

历史之所以是教科书、必修课、营养剂,即在于它能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走向未来之“理”。自觉地承担起历史使命、历史责任,在“乘势”中合乎规律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扼住历史命运之咽喉、把握历史跳动之脉搏,则可通过“敛势”“积势”“借势”甚至“造势”等“为势”活动,真正实现主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进入专题: 解放军报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751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