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鼎: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5 次 更新时间:2021-04-02 23:28:31

进入专题: 孔子   大一统   中华民族  

丁鼎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人物。他以其闪耀着人文精神的思想学说、博大的仁爱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大一统”思想即倡导、推崇和重视国家统一的思想。“大一统”思想对我国的历史的发展进程生产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数千年来之所以迭经政治分裂而终归“分久必合”,总会重建一个政治统一的国家,其文化基础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大一统”理念。中国的历史是多民族的交往关系史。在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作用下,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中华文明也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文化,并使中华民族成为我国各民族共认的“自觉的民族实体”。“大一统”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一、孔子的“大一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早在西周时期,随着周王朝分封制度在广大地域的实施,随着周王朝统治的巩固和加强,随着周代礼乐文化的普及和实施,华夏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于是就初步形成了萌芽状态的“大一统”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些诗句就表达了这种萌芽状态的“大一统”的思想诉求和价值取向。

   到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力日益衰微,各诸侯国势力坐大,逐步超越了周王的权威,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西周王朝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已趋于瓦解,西周时期以周天子为权力中心的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的政治“一统”格局逐步为“礼乐征伐自诸候出”和“陪臣执国命”的政治格局所替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进入了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乱世。有鉴于此,孔子渴望华夏民族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乎礼乐制度的政治秩序,基于对这种政治理念的向往和追求,就形成了孔子的“大一统”思想理念。

   就现存文献而言,“大一统”这一理念或讲法首见于《春秋公羊传》。《春秋经》“隐公元年王正月”下,《公羊传》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虽然“大一统”这一概念并非孔子首先提出,并非孔子原创,而是孔子后学公羊氏所作《春秋公羊传》在阐释孔子所编作、传授的《春秋经》时所概括、总结出来的。但实际上,在孔子的许多论述中已经蕴涵着“大一统”的理念。下面我们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试言其详如下:

   (一)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对“以天下为一家”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向往和描绘,体现了孔子“大一统”的思想基础。

   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这样一个美好的“大同”社会显然只有在一个统一的社会环境里才有可能实现。也就是说,孔子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实际上体现了孔子“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此外,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还集中阐述了“天下一家”的思想。他说:“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孔颖达疏云:“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此孔子说圣人所能以天下和合共为一家,能以中国共为一人者。问其所能致之意,非意之也者。……释其能致之理,所以能致者,非是以意测度谋虑而已。”显然,孔子在这里认为只有圣人才能具备“天下为一家”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孔子在这里对“天下为一家”的社会理想的推崇实际上也就是对天下“大一统”的政治理念的倡导和追求。

   (二)孔子的“尊王”思想实际上也体现了他的“大一统”观念。《礼记·坊记》载:“子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礼记·曾子问》又载:“孔子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这两段话表面上是在强调“王”(天子)至尊无上的地位,实际上都是在论述以“王”(天子)为核心的政治“大一统”的意义。

   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当时随着诸侯的发展壮大,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局面。周天子大权旁落,政权下移,由天子下移到诸侯,由诸侯下移到大夫,甚至由大夫再下移到陪臣。孔子对此颇为不满。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主张由周天子作为全国的首领。如果对诸侯国进行讨伐,则必须由周天子来领导进行。这样才是孔子理想的“天下有道”的社会。而春秋末期,孔子则认为是“天下无道”的社会,因为当时“礼乐征伐”不是自天子出,而是自诸侯出。孔子对于这种政权下移的状况很不满意。这种不满实际上反映了孔子主张天下政令应该统一于周天子的思想。

   此外,孔子作《春秋》,以“尊王”和“退诸侯”为旨归,就是试图通过使用“春秋笔法”,来达到尊崇周天子、贬责诸侯僭礼的目的。实际上就是通过尊王来维护天下政治统一的局面。董仲舒认为,孔子有鉴于“周道衰废”而作《春秋》,其目的就是要“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也就是要“拨乱世反诸正”。所谓“拨乱反正”就是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有道”之世。孟子所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正如当代学者陈其泰先生所说:“主张‘大一统’和经世致用,是《春秋》对中国史学传统最重要的影响。孔子尊奉周王室,强烈地表达他的政治理想是实现统一的王权,重新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有序局面。孔子的主张虽有保守的一面,但其思想内核和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却有积极的一面。……孔子的尊王和大一统思想,正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这对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道路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孔子在担任大司寇、“摄相事”期间,曾经说服鲁定公“堕三都”。“三都”即鲁国贵族“三桓”的三个采邑,即季孙氏的费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叔孙氏的郈邑(在今山东东平县境内)、孟孙氏的成邑(在今山东宁阳县境内)。由于费、郈、成三邑经三桓家臣长期违制经营,已经形成城高池深的巨大城堡,因而被称为“三都”。由于此前三桓的家臣、邑宰数次凭借坚固的城堡发动叛乱,孔子便以消除叛乱根据地为由提出“堕三都”的建议,即拆毁三都的城墙及其防御设施。孔子“堕三都”的计划,后来在三桓的阳奉阴违和对抗下而失败了。毫无疑问,孔子“堕三都”计划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表面上是限制家臣的势力,实际上是想利用这个矛盾,以达到恢复公室势力的目的。不言而喻,孔子“堕三都”的目的是维护以周天子为首的“封建”统治,体现了其“大一统”的价值取向。

   (四)《论语·颜渊》载:“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观念实际也是主张天下一体、天下一家,与“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是一脉相通的。虽然上述《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是子夏提出的,但子夏在这里明言这是“闻之”的,即是听别人讲的。子夏是听谁讲的呢?由于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因而最有可能就是听孔子讲的,也就是说,“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应该来源于孔子。因此我们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一方面体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仁爱”和“博爱”思想,另一方面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于各民族如兄弟般和睦共处,最终实现“天下一家”的“大一统”局面的政治诉求。

   综上所述,可知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大一统”的概念,但《礼记》、《论语》等文献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许多言行实际上已经蕴含着较为明晰的“大一统”的思想观念。

   二、孔子的“大一统”观念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大影响

   孔子所提出和倡导的以“天下一家”为特征的“大一统”观念,为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所继承和发扬。

   先秦著名儒家学者荀子多次提到“一天下”、“一四海”,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四海一家”和“一统”的思想。他说:“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集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另外,他还歌颂汤、武之时“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的局面。批评春秋时五霸“非以修礼义也,非以本正教”,从而形成了“非以一天下”的分裂局面。体现了荀子对“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的预期和向往。

   《春秋公羊传》则明确提出了“大一统”的概念。传说《公羊传》的作者公羊高为孔子弟子子夏的弟子,亦即孔子的再传弟子。应该说,《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的形成直接承源于孔子的思想。西汉董仲舒对《公羊传》所提出的“大一统》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阐释,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对《公羊传》所一再强调的“王正月”解释说:“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坐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这里从历法的统一来强调“王”的绝对权威和天下政令的统一,迎合了古代历代帝王都以拥有“天下”为目标的政治心理。《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王者無外,言奔則有外之辭也。”何休注曰:“言奔則與外大夫來奔同文,故去奔。明王者以天下為家。”何休在这里把“以天下为家”理解为王者应有之义。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前述董仲舒所谓王者“一统于天下”格局的进一步解释。

   经过汉儒董仲舒、何休等人的解释,“大一统”成为后世许多政治家的治国理念,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羊传》“大一统”思想中夷狄与华夏可以相互转变的思想尤其可贵。这种思想超越了狭隘的种族、民族观念,使中国境内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各兄弟民族均可在“大一统”思想的基础上,对华夏大家庭产生认同感,从而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思想基础。孔子的“大一统”思想经过《公羊传》和《荀子》以及董仲舒等儒家学者的阐释和发扬,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养成的一种民族心理和感情,成为凝聚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汉民族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无不有赖于“大一统”思想。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大一统”的心理基础,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形成。这也使我国历史上分裂割据之后总是为大一统所代替,也保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能一代一代相传下去。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统一大业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现代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白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虽然“中华民族”是近现代才形成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在近现代才形成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但我们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早在夏商周三代就已初具刍形,至迟从秦汉之际就完全形成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孔子   大一统   中华民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5850.html

1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