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40)参见行政院秘书处撰:《行政院工作报告(1934-1947)》,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第2册,第517-519页。
(41)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94-95页。
(42)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8页。
(43)参见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农村调查》,第19-20页。
(44)民国《新河县志》篇4《社会现状·风土考》,“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第171册,第565页。
(45)民国《临县志》卷13《略第三·风土略六·礼俗》,“中国方志丛书”,第72册,第341页。
(46)民国《翼城县志》卷12《礼俗·婚礼》,“中国方志丛书”,第417册,第477页。
(47)民国《临晋县志》卷4《礼俗略·风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第420册,第157页。
(48)民国《乡宁县志》卷7《风纪·婚丧祭》,“中国方志丛书”,第81册,第331-332页。
(49)参见魏宏运、[日]三谷孝主编:《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第1卷,第14页。
(50)高大伦、范勇编译:《中国女性史(1851-1958)》,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54页。
(51)潘光旦:《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潘光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卷,第163页。
(52)潘光旦:《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潘光旦文集》第3卷,第165页。
(53)民国《青城县志》卷2《户口·风俗》,“中国方志丛书”,第17册,第193页。
(54)民国《井陉县志》第10编《风土·礼俗》,“中国方志丛书”,第160册,第511页。
(55)民国《沁源县志》卷2《风土略·婚丧》,“中国方志丛书”,第404册,第207-208页。
(56)民国《徐水县新志》卷末《志余·布告》,“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第502册,第981页。
(57)民国《井陉县志》第10编《风土·礼俗》,“中国方志丛书”,第160册,第511-512页。
(58)民国《青城县志》卷2《户口·风俗》,“中国方志丛书”,第17册,第193页。
(59)民国《万泉县志》卷2《政治志·风俗》,“中国方志丛书”,第422册,第182页。
(60)民国《井陉县志》第10编《风土·礼俗》,“中国方志丛书”,第160册,第561页。
(61)民国《井陉县志》第10编《风土·礼俗》,“中国方志丛书”,第160册,第572-573页。
(62)民国《续修广饶县志》卷14《政教志·礼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第64册,第453页。
(63)民国《续平度县志》卷2《疆域志·风俗》,“中国方志丛书”,第61册,第183页。
(64)民国《昌乐县续志》卷9《风俗志》,“中国方志丛书”,第66册,第343页。
(65)民国《虞乡县新志》卷3《礼俗略》,“中国方志丛书”,第83册,第283页。
(66)民国《乡宁县志》卷7《风纪·婚丧祭》,“中国方志丛书”,第81册,第332页。
(67)胡朴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下),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287页。
(68)陈大经:《反对童养媳解禁》,《公教周刊》1934年第251期。
(69)《新婚丧礼之要点》,(上海)《民国日报》1928年10月26日,第2张第1版。
(70)民国《续武陟县志》卷5《地理志·风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第107册,第197页。
(71)陈顾远:《关于童养媳》,《经世》1937年第1期。
(72)民国《井陉县志》第10编《风土·礼俗》,“中国方志丛书”,第160册,第561页。
(73)魏宏运、[日]三谷孝主编:《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第1卷,第14页。
(74)刘景峰编著:《中国奇风异俗之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75)乔启明:《中国农村人口之结构及其消长》,《东方杂志》1935年第1号。
(76)民国《井陉县志》第10编《风土·礼俗》,“中国方志丛书”,第160册,第561页。
(7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第520页。
(7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第687-688页。
(79)光绪《天镇县志》卷4《纪二·风土纪》,“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第77册,第533页。
(80)[美]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54页。
(81)盛义:《中国婚俗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2页。
(82)[日]斯波义信著,布和译:《中国都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89页。
(83)中一:《“童养媳”给我们的暗示》,《农村服务通讯》1935年第3期。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社会学 > 人口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6210.html 文章来源: 《中国地方志》 201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