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舒杨 王浦劬:当代功利主义主要流派论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42 次 更新时间:2018-04-29 21:29:51

进入专题: 功利主义    

刘舒杨   王浦劬 (进入专栏)  

   当代功利主义兴起于20 世纪中叶,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一支重要的理论力量。该理论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功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较为实际地解决人们之间利益问题的理论参照”。对于当代功利主义理论的发展变化给予应有的关注和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正确把握和评价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而且也可以为深入理解西方政治经济现实及其发展提供思想和理论借鉴。

   笔者发现,当代功利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几乎都是在当代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当代功利主义不同流派之间的学术争论甚至理论冲突中形成、发展甚至证成的。为此,围绕功利主义的核心命题,认真梳理和准确分析当代功利主义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主张,以这些观点和主张及其相互关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循此继进,揭示当代功利主义的总体逻辑和发展脉络,不失为当代功利主义研究的一条路径,本文即是由此展开的尝试。

  

功利的实际内涵

  

   传统功利主义将功利理解为以快乐或幸福为基础的体验。但是,传统心理体验观遭到了诺奇克的猛烈批判。诺奇克假设了一种可以给人带来任何心理状态的体验机,通过各种电极的刺激,可以使人感受到各种心理状态。诺奇克指出,如果功利只是追求令人愉快或者感觉有价值的心理体验,体验机的生活无疑可以实现功利最大化。如果将功利主义作为一种制度设计的主要原则,那么,强制人们进入体验机生活,将最大化提升社会的总功利。面对诺奇克的诘难,当代功利主义开始反思传统功利观的问题,形成了三种功利主义理论:偏好满足功利主义、客观列表功利主义、体验论功利主义。

   (一)偏好满足功利主义

   偏好满足是当代主流的功利观。该流派认为,提升功利的途径不在于达成人们的一般心理状态,而是满足其特定的要求,实现其偏好的愿望。该理论具有两点理论优势:第一,认可并尊重个人偏好,仅要求给予人们想要的,不对偏好的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第二,偏好满足相对容易识别和比较,使功利最大化的要求易于操作。

   但是,偏好满足功利主义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第一,该流派无法排除错误偏好。由于信息缺失或者主观的错误认识,人都可能具有违背自身利益的偏好。第二,该流派无法解决适应性偏好的问题。面对无法实现的偏好,人们会说服自己,那个目标根本不值得追求,或者转而培养更容易实现的偏好。按照偏好满足功利主义,生活于封闭落后社会下的人们的功利水平,反而可能高于开放社会中的人们的功利水平,不是因为封闭社会中的人们的偏好得到更多的满足,而是自我禁止了大部分不可能实现的偏好。在这一意义上,偏好满足功利主义实际上支持了不公和压迫。

   (二)客观列表功利主义

   偏好理论颠倒了偏好与价值间的关系,认为“满足人们的欲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所重视的东西具有独立的价值”。换言之,事物因为被欲求而有了价值,所以满足欲求会提升功利。实际上,事物因为有价值才会被欲求。“与其说‘因为我偏好x,所以重视x 的价值’,不如说‘因为看中x 的价值,所以偏好x’”,“偏好是价值的自然结果”,“一般而言,偏好不能成为价值的评判基础”。基于此,当代功利主义提出了客观列表理论(objective-list),认为存在着一些对每个人而言都有好处的事物,满足列表中的事项,可以提高人们的功利。

   对于列表的内容,当代功利主义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格里芬(Griffin)认为客观列表主要包含着人类各种基本的需求,这些基本需求可以保证人类得以生存、保持健康、避免伤害、正常工作。帕菲特(Parfit)认为列表中应该包含一些好的事物和想要避免坏的事务,“那些好的事物或许包括道德上的善、合理的行动、一个人的能力的发展、生养子女和慈父贤母、知识和真正对美的意识。那些坏的事情或许包含遭到背叛、操纵、诽谤、欺骗,被剥夺自由或者尊严,以及享受施虐的快乐或者在实为丑陋的东西之中寻找美学上的快感。”莫尔根(Mulgan)在这些理论家的基础上,认为客观功利列表包含“基本需要,成绩或成就,理解力和知识,行动能力,自主权,自由,友谊,宗教,名望或尊重”。

   毫无疑问,客观列表的内容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反对者指出,虽然功利是那些可以让人过得好的事项,但是不能够以列表的方式呈现这些事项,也不可能通过列表详细说明每种需要满足的情形,因此,客观列表理论势必会被超越。尽管如此,客观而论,客观列表理论并非毫无帮助,列表中的内容实际揭示了功利的来源,列表中的价值也成为修正主观偏好的依据。

   (三)体验论功利主义

   体验论功利主义综合了偏好满足、客观列表理论与传统快乐主义的要素,形成了更为合理的功利观。代表性观点为哈斯利特(Haslett)的混合理论(hybrid theory)、布兰特(Brandt)的“有理据的幸福理论”(informed-gratification)与萨姆纳(Sumner)的“真实幸福理论”(authentic happiness)。

   哈斯利特的功利观混合了体验论与偏好满足理论。“功利并不是某种特殊的个人心理体验,例如快乐,而是人们所偏好的所有的个人体验”。该理论扩大了传统快乐论的内容范围,认为功利不仅包含快乐的体验,而且包含所有偏好的事物的体验。该理论与偏好满足理论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第一,功利不是偏好的满足,而是偏好满足带来的体验,“功利是一个人想要实现的所有体验的函数”;第二,功利不是个人所欲求的所有偏好的体验,而是经过理性修正的有理据的偏好的体验,这一限制可以排除诸如非理性冲动、迷信、偏见等产生的错误偏好的影响,从而避免“体验机”之类的诘难。

   布兰特的功利观是一种经过仔细评估的幸福理论。布兰特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快乐的体验可能来自于感官上的愉快,也可能来自于某种善举。但是,不是所有快乐体验都值得欲求,只有经过认知的心理疗法(cognitive psychotherapy)检验的快乐体验才值得欲求,即“在合适的时间,以一种理想的、形象的方式,通过反复阐述的方法,使欲求经过相关信息检验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的欲求或者快乐能够通过认知的心理疗法的检验,该欲求就是理性的;反之则是非理性。通过认知的心理疗法,体验者可以清楚获知某种体验是来自于真实感受还是体验机的刺激,认知的心理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体验与实际完成之间的沟通。萨姆纳将客观列表理论的观点运用到幸福论中,认为功利应该是一种客观的幸福。幸福是生命整体满足的感觉,包含了感情、认知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指幸福与快乐的感觉,后者需要在充分考虑所有因素的前提下对一个人生命的过程做出客观的评价。

  

行动的准则


   功利主义认为,政治与道德的核心是(也应当是)促进功利最大化。为了实现共同体的功利最大化,个人应该如何行动,成为当代功利主义争论的又一焦点。依据不同的行动准则,当代功利主义主要分成三大派系:行为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与双层功利主义。

   (一)行为功利主义

   行为功利主义最大限度地继承了传统功利主义思想。该流派认为:一个行为是正确的,仅当该行为可以促进功利水平的提高;只有行为的经验后果可以作为行为判断的标准。但是,对于个人是否应该按照功利原则行动,当代行为功利主义内部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主观行为功利主义(subjective act-utilitarianism)要求行为的判定标准与个人行动准则均坚持功利原则,行为主体时刻以功利最大化为行动标准。以斯马特为代表的主观行为功利主义是行为功利主义的主要形式,该流派以功利最大化为唯一原则,保持了功利原则的前后统一。但是,主观行为功利主义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第一,该流派将每个人放在完全一样的道德位置上,拒绝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第二,该流派没有认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从个人功利最大化直接跨越到集体功利最大化,在实践中极易导致为了多数人的功利牺牲少数人权利的后果;第三,该流派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只有在行为者足够聪明、信息足够充分、时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主观行为功利主义所倡导的行动准则才是可欲的。

   相反,客观行为功利主义(objectiveact-utilitarianism)援引密尔“次要原则”的概念,要求正确行为的判断标准与行为者的行动准则相分离。该理论认为,行为者应该依据独立的行动准则实施行动,该准则可以是功利主义原则,也可以是非功利主义原则,但是,行动者所依据的行动准则需要能够促进功利水平的提高。换言之,客观行为功利主义的总目标依然是行为功利的最大化,但是,直接的功利计算并不是实现行为功利最大化的最佳方法,最佳的行动准则是按照常识和道德行事。将行动准则作为次级原则,可以有效避免功利计算时间不足、个人理性有限、决策信息缺失等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追求功利最大化与遵守规则之间的矛盾。但是,客观行为功利主义会产生理论不一致的问题。客观行为功利主义的总目标是要实现行为功利的最大化,那么,如何保证独立的行为准则一定可以导向功利最大化的目标,行为者是否需要援引其他原则去保证客观行为功利主义理论的内在统一?朗(Lang)仔细检视了客观行为功利主义的支持与反对意见后,认为“功利主义者要么重新评估主观行为功利主义的前景,要么转而拥抱其他形式的功利主义,比如规则功利主义”。

   (二)规则功利主义

   规则功利主义认为,功利原则是道德规则的评价标准,个人行为正确与否不取决于行为的结果,而取决于该行为是否符合规则。很多功利主义者认为,规则功利主义更符合人们的道德直觉,更容易实现功利的最大化。

   规则功利主义内部存在着两大分歧:现实规则功利主义(actual ruleutilitarianism)与理想规则功利主义(ideal rule utilitarianism)。前者认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实际运行的道德规则;后者认为,理想的道德规则是个人行动的规范性行为准则。比较而言,理想规则功利主义影响更大,是当前规则功利主义的主流。

   理想规则功利主义指出,现实规则功利主义之所以步履艰难,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实际规则存在着缺陷:

   第一,现实规则功利主义过于保守,该流派允许但不要求个人通过积极行动改善当前的道德规则和惯例。现实规则功利主义认为,遵循当前社会中通行的道德规则,就会产生最大的功利。但是,当前社会通行的道德规则有时会与功利原则相冲突。如果一个社会接受奴隶制,那么在该社会中拥有、役使、甚至虐待奴隶的行为就是正当的。所以,费尔德曼(Feldman)反驳说,“现实规则功利主义根本不是一种功利主义,它仅仅是一种保守主义”。

第二,现实规则功利主义是不完善的,现实规则可能是模糊的、矛盾的、或者是最低行为标准。现实规则功利主义的理论缺陷使人们将理想规则作为个人行为的准则。理想规则功利主义认为,“一个行为是对的,当且仅当该行为不会被理想的道德规则禁止”。什么是理想的道德规则?布兰特认为,第一,理想的道德规则需要被普遍接受。(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王浦劬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功利主义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思想与思潮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9741.html

1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