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希孟:家、楼、村:华北平原村名特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07 次 更新时间:2017-10-26 21:09

进入专题: 乡村   农村   村名  

安希孟  


小小的村名承载着许多重要信息。村、庄,起初是一个家族聚居生养之地。中国村,起初为一家一姓一户一村,所以叫X家洼、X家岭、X家楼、X家坡、X家庄、X家堡、X家寨、X家山、X家坞、X家滩、X家坪、X家垣、X家凹、X家沟、X家坊、X家院、X家店、X家村。家长就是山大王。连山也是自家的山头,所以就有山头主义、分散主义。这就是地盘、盘踞。中国古代是家天下。天下就家那么大。家就是天下,家天下、家长制、父权制、也是皇权制。


考察村名发现,河北、河南、山东多灾,人口锐减,山西相对风调雨顺,故大槐树移民发生多次。今冀鲁豫多山西人后裔。那哈尔许多村名叫“楼”,体现了移民烙印。楼,建造技术和所需银两,表明经济和社会状况。楼,私宅,民用建筑,做居室用,因此前面往往冠以姓氏。通常是富家大户为防盗寇野兽而建。这与战乱和荒年有关。这是村名尾字多为“楼”字的特点。楼,《说文解字》:“楼,重屋也”,本义为“双层木屋”。楼,形声字,从木,从娄,娄亦声。娄,意为双层,上下两层的建筑。村名叫楼,北方平原居多,尤以河南河北山东为最。村名尾字庄院堡寨楼堂,皆人工建筑,具有人文特色。


深圳公明楼(村),许多人姓陈。陈氏族谱记载,楼村先祖陈公名为陈孝显,北宋节度使,两次出使金国,受宋徽宗赞赏。后陈公被封为镇闽大将军,卸任后定居惠州。陈公有三子,大子迁居长安,次子迁居樟木头,三子迁居公明水贝村(即今日下村)。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水贝村陈氏其中一支迁居楼村安居。


北京燕莎桥东有个安家楼(村)。北京叫楼的地名不少。朝阳有呼家楼,据传一呼姓盖二层楼。大兴有大白楼(村),是王国福的家乡。北京通县谢楼(村),即谢家楼,亦即卸甲楼。《通州地理》载,通州是大运河起点,自然村依河而建,村名与漕运有关。谢楼(村),原名谢家楼。通州村名“楼”,还有耿家楼、王家楼和崔家楼。明清,朝廷为防河道决口,设防汛机构,驻防兵丁。防汛兵丁筑起长堤,雅称为“楼”。兵丁首领居住村庄,所管的堤段称为“某家楼”。楼,又有岗楼、炮楼、瞭望楼之意思。谢家楼并没有谢姓。谢家楼原名卸甲楼,确有其楼。附近马坊村,太子府村,三村呈三角。太子府是太子府邸,太子进入府邸休息,兵勇则在此卸去盔甲,把马匹放到马坊。卸甲楼逐渐演变了谢家楼。


河北正定韩家楼(村),明朝就有建制。有一个韩姓的地主,为其女儿在村东修建绣楼,其他人沿袭“韩家的绣楼”。称“韩家楼”。


山西左权粟城乡马家楼(村),依山傍水,景色怡人。


山东兖州也有马家楼(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马氏族谱》记:“马姓始祖系南京南门里人氏。自大明分封藩王,始祖职任金刀指挥,随鲁藩王迁至滋阳城西”。又村内石碑记载:明代,本村有人叫马三千,为鲁王府仪宾(俗称“郡马”,即藩王女婿)。仪宾府建有楼阁,故村名为马家楼。山东兖州懂楼(村),别名懂家村,据懂家祖林墓碑记载,懂姓早在宋朝以前就世居此处。因懂姓是大户,建了楼房,村名改称懂家楼,后简为懂楼。


山东菏泽张集镇北张楼(村),张氏居多。张氏先祖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到黄河北,明末从黄河北迁到河南太康北张楼(村),搭茅草庵棚居住,后盖楼房,名张楼。北张楼村于焉为始。自然村住曹、张二姓。山东菏泽王楼(村),主要姓王。山东潍坊、山东菏泽、安徽淮北濉溪县铁佛镇,阜阳市也有北张楼(村)。


山东聊城莘县王楼(村),明崇祯年间,王姓由北面的毛石庄(现已不存)迁此定居,因村中盖有楼房,人称王家褛,简称王楼,村中现有王,周二姓。山东聊城钟鼓楼(村),明初,吴姓从山西迁此定居,村名“吴家庄”。村西头曾有一座周武庙,庙中有座小楼,上悬大钟,下面放着一架四人抬的大鼓,人们习惯干称此村为“钟鼓楼”, 成了正式村名。山东聊城徐楼(村),该村徐姓系明朝大将徐达后裔。徐达在灭元征战中屡立战功,被封为魏国公。徐达后人原居南京,后迁至黄县,一支又由黄县迁来莘县(当时是朝城)。因盖有楼房,人称该村为“徐家楼”,简称徐楼。又据徐氏家谱,明洪武四年(1371 年) ,徐宁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徐村。后建起楼房,遂改称徐楼。


山东莱芜王家楼(村),明朝以前,就有人定居。相传一位名叫王强的人在村东建一石楼,村名以此叫王家楼。


山东日照范家楼(村),明朝洪武年间范姓迁此居住建村。因建有楼房,故名范家楼。村内老祠堂大门古联曰:“来自江南绵世宅,安居海曲振家声”,诏示后人,范姓是从江南迁徙来的。    上海召稼楼,是最早垦荒种地的地区。元大德年间形成村落,兴起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明代工部右侍郞谈伦命长子谈田在朋寿园东首建钟楼,题名召稼楼,以示重农礼耕。人勤田丰,呼为“召稼楼”。


山东乐陵崔家楼(村),早期村里有一座土楼,主人姓崔,外人称其为崔楼子,后改为崔家楼(村),大多为崔氏。中国有11个村名为崔家楼(村),北京5个,邢台3个,滨州2个 。


山东青岛何家楼 (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郝进士由何家店迁此定居,建筑了一幢小楼,名叫郝家楼,村名由此而得。后张文忠由大窑迁入,郝姓渐逝,张姓兴旺,村名演化为何家楼。


山东淄博阎家楼(村),《黄氏族谱》载:“始祖子忠,于洪武三年自枣强迁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后又迁中石马定居。七世祖迁阎家楼定居。”据此,明嘉靖以前已建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创建关帝庙碑》,均载有“阎家楼”的村名。据传,因有阎姓在此居住,并在村中建有楼房,故命村名为“阎家楼”。


河南驻马店上蔡文楼村,是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密集的地区,笼罩在艾滋病的阴影中。河南宁陵县以“楼”命名的村庄很多,叫“楼”的乡,如刘楼乡、程楼乡、乔楼乡。以“楼”命名的自然村也多。带“楼”的自然村计有114个,如:李楼、程楼、截楼、张小楼、杨楼、杨楼、罗楼、郭楼,等。柳河镇成楼:原名“成庄”,后来成姓盖楼,将成庄改名“成楼”。李楼,清末李姓建座看家楼,取村名为李楼。逻岗镇李楼:清嘉庆年间,该村被黄水淹没,迁来一户李姓在此建村,并盖楼房,取村名李楼。其余各个带楼字的村庄莫不如此。饶有趣味的是,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者居多。宁陵县带“楼”村庄名,通常以大户的姓氏加上“楼”命名。境内村名多是明、清时期形成,遂有如此多带“楼”的村落。“楼”的起因,黄河泛滥,楼房不易倒塌。洪灾是“楼”名之多的原因。河南周口张汉楼,唐朝叫张汉的庄稼人,妻子送饭,遇武则天私访,武后吃了她的饭菜,非常感激,又见这女子容貌出众,女皇帝认张妻为义女,并赠一灯笼作为表记,言曰:以后遇到为难之事去京找我,以报一餐之恩。后张汉误伤人命,张妻找皇帝说情,女皇应允赦免,并建了一座楼。张汉楼村庄周围有四个兵营,村民建议村名为“张汉楼”。至今未改。张汉的坟墓仍在张汉楼西地。河南新乡焦楼(村),原一个大户姓焦,家业和田产遍布周围村庄,建一座大宅院,一部分是双层,故称。焦家后因大火烧了祖宅,家业衰败,竟绝户。村西有一块 “焦坟”。河南南阳高家楼村,辖东高楼、西王楼二村。明天启六年,高南风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并以姓名代村。后改高楼。清道光年间,高姓一支分出,西移另住,始有东、西王楼。高家楼村辖东高楼、西王楼。


湖南宁乡花明楼(镇),刘少奇故里。 宁乡县志记载:“昔有齐公,择此筑楼,课其二子攻读其中”,取南宋诗人陆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得名于“花明楼”。 或者,花明楼取自路陆游诗句。


湖北红安祝家楼 (村)居民多为祝氏后裔。据《祝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祝氏祖先跋涉千里,自江西迁往现址,历600余载,至今绵延23世。湖北红安许葛楼(村),《红安县志》载:许葛楼(村)原有许、葛二姓为防匪盗 村头修有一箭楼,故名许葛楼。


江苏徐州卢楼(村),建村于明朝末年。黄河古道“大沙河”穿村而过。明末,卢姓民间艺人在此建“卢楼”定居。卢楼村也因此得名。清朝初年,卢氏举家外迁,结果,卢楼村无一人姓卢。


安徽莱芜吴家楼(村)位于莱城西南。该村西与张家楼相连。据清康熙《莱芜县志》载:“西厢保•吴家楼”。又据《吴氏谱》记载:明朝初年,吴姓由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并建一楼,众称吴家楼,乃成村名。吴家楼村有吴、张、陈、陶等姓氏,以吴姓居多。


2017年10月25日


    进入专题: 乡村   农村   村名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659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