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英文“civil society”,意义上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学意义上:政治学上强调其“民间性”,即公民社会主要是指保护公民权利和公民参与的民间组织和机构。另一类是社会学上意义上:强调其“中间性”,即公民社会是介于国家和家庭、企业之间的中间领域。在政治学里,公民社会的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建立在国家和社会的二分法基础上,公民社会在此指独立于国家但又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生活领域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社会价值或原则。另一类定义则建立在国家—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分法基础之上,公民社会在此指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
最新文章
- 杨光斌:发现真实的“社会”——反思西方治理理论的本体论假设2020-09-11
- 林安梧:如何以传统文化化解道德危机2019-07-18
- 杨光斌: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从 “求变” 到 “求治” ———政2019-03-12
- 严泉:公民社会的华人样板2016-03-28
- 吴飞:公共传播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探析2016-01-14
- 张静:如何组织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2015-09-05
- 刘佑平:美国NGO在华慈善活动的现状和影响2015-08-15
- 庞金友:应对全球化——当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新趋向2015-06-28
- 康晓光 王绍光:第三部门在中国的发展及未来2015-05-21
- 刘义:宗教与全球治理2015-03-24
- 赵秀玲:从“村民”到“公民”的路径及其选择2015-03-20
- 唐兴霖、唐琪、王宁铂:乡村治理创新——基于永济蒲韩乡村社区的考察2015-03-01
- 陈乐民 史傅德: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2015-02-01
- 罗大蒙:社会发育与管控型治理——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2015-01-29
- 陈建国:科技事务属性与政府科技社团关系改革的方向2015-01-29
- 宾凯:公民社会的历史语义学2015-01-27
- 罗大蒙: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困境、动力与前景2015-01-23
- 贾西津:社会没有自治能力会非常危险2014-12-27
- 李凡: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2014-12-13
- 王名 刘国翰:公民社会与治理现代化2014-11-29
- 王绍光:社会建设的方向:“公民社会”还是人民社会?2014-11-28
- 庞金友:希望还是偶像:全球化视野中的公民社会与民主化2014-09-03
- 庞金友: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的新解读2014-09-03
- 郭于华 黄斌欢:世界工厂的“中国特色”——新时期工人状况的社会学2014-07-27
- 李景鹏:中国公民社会成长中的若干问题2014-07-22
- 韩冬雪: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14-07-21
- 陈伟:危险的“人民社会”想象——与王绍光教授商榷2014-07-13
- 李泉:治理理论与中国政治改革的思想建构2014-04-13
- 吴鼎铭 石义彬:民间影像与中国公民社会建构2014-04-07
- 金雁:走向公民社会:转轨时期的东欧民间组织2014-03-22
- 段德敏:人民社会与公民社会:谁的社会?2014-01-03
- 曲路浚:利维坦的影子:从人民公社到人民社会2013-11-27
- 吴稼祥:民本数量论2013-10-29
- 高奇琦:试论政党与公民社会间的双向赋权2013-09-17
- 王绍光:“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编造的粗糙神话2013-08-01
- 王名:谈谈公民社会2013-07-30
- 林安梧:“内圣”、 “外王”之辩:一个“后新儒学”的反思2013-07-13
- 韦大林:当务之急是建立公民社会2013-07-07
- 黄蕉风:耶儒之外的第三种进路,谈公民社会前提下的“耶墨衡论”和墨家2013-07-05
- 贾西津:转型成功依赖公民社会成长2013-06-24
- 金雁:公民社会不可能通过革命来达到2013-04-26
- 吴介民:海峡两岸的民主改革和公民社会2013-03-01
- 萧功秦:重建公民社会:中国现代化的路径之一2012-12-30
- 蔡文成:公民社会国家:社会管理视域中公民社会的成长2012-11-06
- 张维为:公民社会之我见2012-10-21
- 褚宸舸 王嘉兴:以公民社会和社会权力为支点的中国改革愿景2012-10-14
- 伍继延:现代商会与公民社会2012-10-09
- 熊培云:从江湖社会到公民社会2012-09-21
- 高全喜:儒家复兴从“公民社会”开始2012-09-14
- 董明:善治视域里的中共执政合法性基础探微2012-09-10
- 赵碧:钓鱼岛关乎公民建设2012-08-30
- 李北方:打破“公民社会”的话语霸权2012-08-28
- 周永坤:社会权力的发现及其理论建构——评郭道晖新作《社会权力与公民2012-08-18
- 李荣娟:区域公共治理中的公民社会成长:意义、问题与路径2012-07-29
- 萧功秦:发展公民社会之中国路径2012-07-26
- 刘远举:内涝“大爱”彰显公民社会?2012-07-25
- 刘冉:公民社会如何保证台湾不脱轨?2012-07-09
- 徐贲:好的公共生活需要价值共识和公民启蒙2012-03-17
- 黄海波:走向建构中的公民社会——2010年中国基督教的责任与反思2012-03-09
- 吴敖祺:公民社会——制约跨国公司的另一种可能 2012-02-18
- 奥斯特罗姆:超越国家与市场:第三条道路2012-02-16
- 郭道晖:我看社会管理的创新方向2012-01-10
- 阙光联:改革成功关键在于公民社会的成熟2011-12-04
- 刘燕 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2011-11-15
- 萧功秦:中国公民社会重建的若干思考2011-11-11
- 郑酋午:在现有制度大框架下无法建成公民社会2011-10-26
- 王名:改革创新的目标是公民社会 2011-10-25
- 张铁志:台湾如何走向公民社会 2011-10-13
- 吴晓林:中国“网络理想国”与公民权的扩大2011-07-31
- 袁伟时:公民社会之路何在?2011-07-16
- 姜明安: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2011-07-06
- 姜明安: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2011-07-04
- 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2011-06-14
- 张曙光:公民社会:中国特色与普遍规律2011-06-14
- 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社会的四个纬度及行动逻辑2011-05-27
- 陈行之:公民社会是陷阱,官僚社会是不是陷阱?2011-05-18
- 周本顺:社会管理不能落入“公民社会”陷阱2011-05-16
- 廖申白:形成中的中国公民社会 2011-04-29
- 王栋: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困境与反思2010-12-01
-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制度空间和发展方向2010-11-10
- 刘子曦:激励与扩展:B市业主维权运动中的法律与社会关系2010-10-31
- 郭道晖:论社会权力的存在形态2010-10-01
- 郭道晖:新农村宪政建设的两大要务——子民变公民,农民社会提升为公民2010-10-01
-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2010-09-23
- 许小年:建设公平与正义的公民社会2010-09-12
- 徐贲:美国的慈善和公民社会2010-07-21
- 高全喜:人民也会腐化堕落:政治宪法学的视角2010-07-09
- 张健:公民社会:概念的语言分析及解释框架2010-04-01
- 施雪华:大力推进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实现中国反腐败战略的大转移2010-02-03
- 萧功秦:重建公民社会:走向21世纪中国大转型新阶段2010-01-12
- 庞金友: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一种可能性的分析2009-12-28
- 郭道晖: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公民社会2009-12-13
- 安东尼·吉登斯:国家与公民社会《第三条道路》第三章2009-11-04
- 吴建民:“公民社会”是治理关键2009-09-03
- 王绍光:“公民社会”袪魅2009-09-02
- 萧功秦:选择法团主义,发展中国公民社会2009-08-11
- 丁学良:公民社会与商人阶层不对立2009-08-11
- 李凡:中国民主发展的公民社会路径2009-07-22
-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2009-07-14
- 杜光:朝野合作,促进公民社会发育成长2009-07-13
- 陈福平:强市场中的“弱参与”:一个公民社会的考察路径* 2009-07-07
- 张海夫:公民社会的生成与公民身份的变迁2009-06-25
- 萧功秦:再造“公民社会”2009-06-25
- 高奇琦:公民社会与民主巩固:东亚政治实践对西方经典理论的检验2009-05-14
- 展江:新世纪的舆论监督——一种公民社会的视角2009-05-12
- 韩水法:理解“市民—公民”概念的维度2009-05-11
- 景凯旋:公民社会与公权力的博弈2009-04-25
- 苏露锋:从“臣民”到“公民”的距离——湖南公民社会成长点滴2009-04-08
- 黄纪苏:壮大公民社会的文艺2009-04-07
- 顾昕:公民社会发展的法团主义之道2009-03-29
- 李景鹏:后全能主义与中国的公民社会2009-03-29
- 贾西津、孙龙:公民社会的测度指数及其本土化探讨2009-03-26
- 陈坚:公民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之比较及基于中国情况的思考2009-03-26
- 陶传进:培育社区草根组织:公民社会发育的新路径考察2009-03-25
- 十年砍柴:从三位商人看两千年民间社会2009-03-21
- 徐贲:中国公民社会如何向东欧学习?2009-03-18
- 仝志辉:“公民社会”话语侵扰下的中国农村民间组织研究定位2009-03-16
- 黄浩明:一个中国学人眼中的萨拉蒙教授和他的新著2009-03-16
- 秦晖:从大共同体本位到公民社会——传统中国及其现代化再认识2009-03-11
- 杨俊峰:公民社会:概念虽旧,问题常新2009-03-10
- 蒋传光:公民社会与社会转型中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公民责任意识为视角2009-03-08
- 鄢烈山:建设公民社会,重视新意见阶层2009-02-25
- 杜光:怎样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2009-02-16
- 社会危机治理暨公民社会转型论坛纪要2009-02-15
- 邵建:中国是否迈进了“公民社会” 2009-02-04
- 张勤: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2009-02-03
- 陈家刚:多元主义、公民社会与理性:协商民主要素分析2009-01-27
- 陈光:公共管理的民间视野2009-01-12
- 萧扬基:台湾公民社会的形成发展与建立2009-01-10
- 杜光:推进公民社会的发育与成长2008-06-30
- 丁松泉:从珍爱生命的共识出发构建健全的公民社会2008-06-18
- 康新贵:民主从公民的基本权利开始——公民社会的成长是民主的基石2008-06-07
- 林达:美国《公民读本》的第一课:“你” 2008-04-08
- 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前景2008-04-06
- 杜光:推进启蒙运动,发育公民社会2008-02-05
- 秋风:没有私民社会,公民社会就是空中楼阁2007-12-06
- 潘修华:论中国公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建设问题2007-11-05
- 龙应台:一张考卷2007-08-23
- 贾西津:转型秩序与公民社会2007-07-13
-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开始形成 需要社会管理体制革新2007-04-24
- 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2007-01-25
- 高新民:公民社会、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基础2007-01-16
- 俞可平: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兴起2007-01-14
- 和静钧:有毒的洋垃圾和带刺的公民社会2006-12-31
- 郁建兴 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2006-11-15
-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2006-08-15
- 张博树:我所理解的公民社会2006-07-06
- 唐代兴:公民社会:媒体伦理重构的时代方向2006-06-29
-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2006-06-09
- 张骐:走向和谐——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探析2006-06-02
- 张博树:大学:公民社会的重镇2006-05-31
- 杜光:发育公民社会2005-06-13
- 曾盛聪: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实然与应然的分析视角2005-04-19
- 王金洪:公民社会:权力监督社会化的基石2005-01-24